10月17日,美國老牌公務機制造商豪客比奇公司宣布與中國北京卓越航空公司間的并購談判最終破裂,使得震驚業內的中國民企“蛇吞象”塵埃落定。盡管此事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事件無疑凸顯出中國民營資本的實力,以及對通用航空產業投入的巨大熱情。然而熱情背后,試水通航產業究竟有多少機會及可行性值得人們關注。
民企資本熱情巨大
11月3日在京舉行的通用航空產業政策解讀暨投融資項目推介會吸引了民營投資者、通航企業、地方政府等上百人參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中心主任高遠洋在會上表示:“行業過熱僅僅是一個話題,中國通用航空的發展遠未進入實質性的快車道。”
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幾年全球通用航空市場遭遇嚴重下滑。有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通航類飛機交貨量約為1800架,相比2007年4270架的年交貨量大幅下降。反觀中國通用航空市場去年1154架的交貨量,同比增長了14.3%,中國可謂一枝獨秀。隨著低空開放政策的指引,巨大的通航產業空間也吸引著一大批民營資本的關注,目前已有數十家通航類企業獲批籌建。
目前中國通用航空體系的不完善,使很多企業在進入該領域時,不得不選擇做全產業鏈,這無異于抬高入行門檻,將很多民間資本拒之門外。而更多的企業在面對尚未成熟的通航產業時考慮更多的是航空器如何購買,飛行如何報批,空域如何劃分,收益點在哪等實際問題。對此高遠洋指出:“中國通航目前需要考慮的是建設自身體系的大而全還是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這就需要政府做一個很好的產業引導。比如在通航比較成熟的區域建立完整體系,或者鼓勵投資人在某一區域把產業培育得相對成熟。”
機場建設先行
今年7月份,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通用航空包括私人飛行、公務飛行發出了有利信號。《意見》明確指出,下一步我國將擴大機場建設數量,合理布局,明確分類,尤其要加快支線機場以及通用機場的建設。
在航線網絡方面,《意見》提出構建以國際樞紐機場和國內干線機場為骨干、支線和通勤機場為補充的國內航空網絡,重點構建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機場間的空中快線網絡,加強干線、支線銜接和支線間的連接,提高中小機場的通達性和利用率。
中國民航局標準司機場標準處處長高天也在11月3日的產業政策解讀會上表示:“目前的政策管理環境對通航機場建設并不有利。主要問題是對通用機場的建設要求過高,許多條款對運輸航空是十分必要的,而用在通用航空上就顯得非常過時。行業的訴求是需要放松式管理,以安全為底線,在滿足基本安全并留有最大靈活性的同時為發展創造寬松環境。”
今年5月29日民航局《通用機場建設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的正式發布也為通用航空機場建設起到了有力的“扶持”。《規范》根據對公眾利益的影響程度,將通用機場分為了三類:一類為開展10座~29座航空器經營性載人飛行業務,或月起降飛機最多達到3000架次以上,或被納入政府應急救援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體系的機場;二類為開展5座~9座航空器經營性載人飛行業務,或月起降飛機最多達到600架次~3000架次,或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類飛行活動的機場;其他通用機場為三類。
由于通用航空的業務范圍沒有界定,而在《規范》中機場建設標準的界定也在盡量為通用航空活動提供了分類,通過客座分級和起降架次分級來界定其類別。在此《規范》中將4座級飛機降為三類機場,因為4座飛機是私人飛行的主力,為創造私人飛行使用環境,將其限定在三類。
從《規范》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量級分類,目前納入一類的機場占10%左右,二類的25%,三類65%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機場為三類機場。從國際經驗看,很多通用航空機場隨著發展會成為運輸類機場,因此建設運營通用機場也會成為運輸行業的有力補充。
高天表示:“美國只嚴格控制限定3%的機場,這些機場是只為30座以上飛機提供公眾服務,以及為9座以上飛機提供定期航班服務。美國的做法是把主要的行業管理資源投放在對公眾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基礎設施建設上,而放開對公眾利益影響不大的機場。這樣的思路有利于行業的發展。”
地方熱情高漲
民航干部管理學院通航系副主任李海鵬指出,我國的通用航空更多的是商業市場而沒有消費市場。2011年美國通用航空飛行量私人飛行占飛行總量的36.59%,公務機飛行占10.85%,公司飛行占10.47%,135部飛行占11.57%。這四大塊占約美國消費市場飛行的大概70%,而這70%即為美國的消費市場。相比較而言,我國通用航空的消費市場與美國存在巨大差距。
盡管如此,全國各地方政府也在創造有利環境,實施產業規劃。例如內蒙古阿拉善盟要做有3個機場的通勤航空試點;鄭州經國務院批準建設航空經濟試驗區。目前幾乎所有省市都制定了民航發展戰略。統計顯示,某些地方政府對通航的投入占基礎設施投入的比例超過30%,在運營中也絕大多數是地方政府主導。
11月3日的推介會也傳出消息,大連將在距市中心68公里,距大連機場50公里處的金州新區的黃海岸邊,建設規劃面積14平方公里的航空產業園。 北京市平谷區區長張吉福也告訴本刊,國家發改委為地方提供了通航政策的支持,將2400米跑道的立項權下放到地方。北京市發展航空產業規劃于2011年獲得通過。
去年年底,北京航空產業園申報的通用航空產業基地正式獲批。目前已有4家企業進駐產業園,中俄直升機公司、奧凱航空、濱奧航空先后與產業園簽訂代理合作協議。此外,北京對警航、醫療救護、應急救援等通航的作業需求強烈,為北京通航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