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場經濟越發展,技術創新越重要。技術創新是推動鄉鎮企業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源泉,也是構建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浙江省是中國鄉鎮企業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促進鄉鎮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應從鄉鎮企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自身問題及外部環境來分析考慮。
關鍵詞:鄉鎮企業;技術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030-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鎮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呈星火燎原之勢。迄今為止,鄉鎮企業發展已達到2 000多萬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吸納了超過1.3億農村剩余勞動力。鄉鎮企業用全國5%左右的信貸資金,創造了30%左右的GDP和近50%的工業增加值,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財富源泉。截至2007年浙江省鄉鎮企業發展已到111.07萬個,促進就業人數達到1 353.14萬,實現營業收入43 767.81億元,利稅1 278.81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企業愈發展,技術創新愈重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也是構建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培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重要意義。
一、浙江鄉鎮企業的發展現狀及模式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浙江鄉鎮企業發展中形成四種主要的集聚模式:杭、嘉、湖等浙北地區以發展鄉、鎮、村集體企業為主,類似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的基于政府主導型的集體鄉鎮企業集聚發展“蘇南模式”;溫州、麗水等浙西南地區,由于當時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較弱,鄉、村辦企業很少,興起的主要是家庭工業、聯戶企業和私營企業。特別是溫州一帶發展迅猛,形成了基于市場主導型的民營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在全國影響較大的“溫州模式”;寧波地處東南沿海,南毗溫州、北鄰蘇南。在兼容“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的同時,利用計劃單列和副省級的行政優勢,從而基于市場主導政府參與的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寧波模式”;臺州市位居浙江省沿海中部,與溫州市有著緊密的聯系。近年來,中小企業的發展十分迅速,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代表,其關鍵因素在于創造了民間誘致加政府增進的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模式,即民間拉動加政府推進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形成了這種基于股份合作為主導的多元素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臺州模式”。
從浙江省的鄉鎮企業發展特點來看許多地區以塊狀經濟發展為特色。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把分散的鄉鎮企業連接起來,形成“一村一品牌、一鎮一主業”的塊狀經濟。這種塊狀經濟發展模式有力的促進了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的建設,從而更有利于集中化的提供技術支持。截至2008年浙江已建成61個省級中小企業技術中心和21個省級中小企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以建設鄉鎮工業園區為載體,鼓勵私營個體經濟體的發展,通過有效的資本流通,合理融資集資發展壯大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不過,在經歷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強勁反彈之后,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浙江省鄉鎮企業便進入相對平穩增長的發展區間,發展的腳步變得遲緩。首先,創業者密集,小成本企業增多,抵抗外來風險的能力較弱,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的熱情比較薄弱。2011年國際形勢動蕩、人民幣升值趨勢使眾多鄉鎮企業出口波動加劇,國內的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到“穩健”的轉變使鄉鎮企業面臨更為嚴峻的融資環境。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經濟發展的慣性預示著今年鄉鎮企業發展將面臨一次更為嚴峻的考驗。其次,鄉鎮企業的大力發展往往采取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節能和減排的壓力較大,這也成為制約鄉鎮企業健康合理發展的又一瓶頸。
二、浙江鄉鎮企業技術創新路徑拓展對策
1.強化對技術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一個企業只有具備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趕超甚至領先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并最終實現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培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重要意義。當今市場猶如一個大舞臺,企業充當著演員的角色,那么人才就是導演。企業是人的企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歸根結底是人的水平的提升,可以說培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首先要強化人的認識。企業的創新理念不能光寫在紙上,必須內化于心,被廣大員工接受、認同并成為他們自身生活工作的一種習慣,才是真正的做好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同時,技術創新不能單單的依靠技術員去完成,應該廣泛的聽取員工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與想法,把員工作為企業創新的主體。從而,促使員工擁有敢于嘗試的動力,在實踐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企業在技術應用上的突破與發展,實現技術創新的最大價值。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各種渠道、各種形式大力宣傳技術創新的作用,通過榜樣法、案例分析法、理念故事法等在員工當中潛移默化成一種的觀念,并把這種技術創新觀念營造成一種文化氛圍。此外,企業的領導層要加強自我創業教育,在企業家創業之初,就樹立起創新立業的觀念。充分利用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企業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師資隊伍,通過這些手段在自身認識上做好技術創新的準備。
2.積極發展加工貿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外向型企業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主要以出口加工方式為主的經營業態,其產品或服務的客戶主要以國外客戶為主。浙江省是中國的對外貿易大省,發展外向型經濟成為中小企業提高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外向型經濟的大力發展勢必給鄉鎮企業帶來了極大的商機,但是同時也帶了極高的風險,特別是國外客戶對產品的要求日益苛刻,對于科技含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已經被視為產品立足于國際市場的關鍵因素。從浙江省的鄉鎮企業發展特點來看許多地區以塊狀經濟發展為特色,這種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把分散的鄉鎮企業連接起來,形成高效集約的塊狀經濟。有條件的情況下,建立鄉鎮企業技術中心和鄉鎮企業共性技術綜合服務平臺,從而提高企業之間形成技術創新的向心力,可以集中各家優勢,集體集資出力從事技術改造創新。鄉鎮企業要充分利用這種平臺提供的技術創新機會,從而降低自身技術創新的成本,把科學技術第一時間應用的生產車間,提高生產效率。
3.打破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重用人才和加大科研力度。從全國來看,浙江省是鄉鎮企業經濟發展最活躍、最發達、最典型的省份之一。伴隨而來的“溫州模式”、“浙江模式”等在全國的推廣,在很大程度上都顯示出浙江鄉鎮企業的發展是以數量的增加為基礎的,這種向外擴大再生產的道路,片面追求規模的擴張和數目的增加,而忽視了企業的技術創新,低成本生產和低價格銷售也就成為許多企業慣用的競爭手段。鄉鎮企業在創業之初,帶著濃厚的從眾性,對從事行業分析不足,創業能力多來自于經驗的積累;許多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知識參與度與資本分配不均,導致許多技術人員積極性、創造性難以充分發揮。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以項目或技術攻關為項目,積極推廣先進技術應用改造,加快了產品的升級換代,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第一時間改造舊技術、開發新產品,有條件的可以聯合科研單位共建技術研發中心,注重高科技產品的開發研制與市場供應。此外鄉鎮企業要有效的利用政府提供的安全便捷的融資平臺、有效地公共服務和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積極帶領科技人才走向市場,創辦、聯辦民營科技鄉鎮企業。
4.內增實力外塑形象,積極付諸行動。技術創新的擁有了必要條件資金與人才,并不意味著技術創新就可以在鄉鎮企業中得到完成,如果沒有落到實處,一切都是妄談。在開展鄉鎮企業技術創新的開始之初,企業的領導層應該形成統一的價值理念,通過技術改造創新提高生產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從市場中獲得超額利潤,是構建持續競爭優勢并在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擁有了領導層的向心力和牽引力,才可以在全體員工當中形成統一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推進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內功。企業形象一般通過企業識別系統(CIS)來體現,即理念識別(MI)、視覺識別(VI)、行為識別(BI)三個部分。企業形象往往是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創新的重要動力。良好的企業形象給企業帶來了大量的客源,客戶對產品的要求不斷提高,迫使企業為追逐利潤和維護形象。此外,通過對企業家的創業守業、技術創新的教育,在鄉鎮企業這個薄弱的領導團體中形成一種技術創新的價值理念,并通過他們傳達給所有員工,整個企業內部就形成了一種走創新之路的氛圍;政府相關部門,對于技術創新的宣傳與培訓,通過政策法規的鼓勵,在企業的外圍就形成了技術創新的大環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利用有利政策法規和科技人才,使其參與到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中去,切實的提高鄉鎮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促進鄉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鄉鎮企業的發展問題,一直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特別是環境復雜的當今時代。浙江省作為全國鄉鎮企業發展的搖籃,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對于鄉鎮企業而言,技術創新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應用,不斷發展不斷前進。金融危機以來,浙江省鄉鎮企業的發展受到巨大影響,發展速度明顯放慢,技術壁壘成為約束鄉鎮企業發展的“緊箍咒”,此時,企業家們不約而同的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技術創新不在是一個手段,而是一項戰略。浙江省鄉鎮企業的發展就要從技術創新著手抓起,從而開創鄉鎮企業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張國良.戰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2] 張國良.培育中小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政策體系構建[J].科學管理研究,2007,(12):9-11.
[3] 王建翔.優化環境促進中小企業新發展[J].中國經貿導刊,2011,(14):55-57.[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