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帶來的競爭壓力,國內商業銀行如何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是擺在各級商業銀行領導者和決策者面前的重大課題。為確保中國商業銀行的績效評價趕上世界的步伐,中國商業銀行績效管理理論研究工作者必須適應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趨勢,順應信息化商業銀行發展的潮流,不斷認真學習和借鑒現代企業組織的績效評價手段和方式,創新商業銀行績效管理理論和方法,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效能。因此,一套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商業銀行;績效評價;卓越績效準則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043-02
通過對中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現狀的研究,進一步剖析了現有評價辦法的弱勢,嘗試將當前最新的績效評價準則——卓越績效評價辦法引入商業銀行,對卓越績效評價辦法在商業銀行的應用可能性和必要性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和衡量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引導各商業銀行運用卓越績效評價辦法不斷的完善自我評估,改進薄弱環節,尋求增長潛力,增強競爭力,進而促進中國商業銀行在國際競爭市場上提升自身的企業能力,同時也為今后的該項研究提供借鑒和啟發。
國內外主要研究動態。國內外學者對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主要是杜邦財務體系的績效評價方法、美國的卡普蘭和諾頓提出的“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由思騰思特公司提出的EVA評價法等進行的,很少有采用卓越績效準則來研究商業銀行的績效評價。
一、國外研究動態
企業績效評價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成本績效評價階段、財務績效評價階段和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創新階段。
成本績效評價階段(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該時期的管理思想家主要有泰勒(F.W.Taylor)、法約爾(H.Fayol)和韋伯(M.weber)。這些思想家對管理理論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關注的主要是效率問題,而對人的心理因素及行為特征研究甚少。與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的思想相呼應,美國人哈瑞設計了最早的標準成本會計制度,實現了對成本會計制度的革新。以標準成本為依據來進行經營業績的評價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成本會計評價方法。標準成本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經營績效評價的傳統觀念。從事后評價轉變為事前預算、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評價控制模式。
財務績效評價階段(20世紀初至20世紀90年代)。1903年,杜邦公司發明了以股權收益率(ROE)為考核中心的杜邦分析法。該方法通過對股權收益率的分解,即將股權收益率分解為資產回報率(ROA)和利潤率(PM),總結分析影響公司經營績效的諸多因素所起的影響作用。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創新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企業的績效評價進入到創新階段,形成了以財務指標為主,非財務指標為輔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之間的競爭更主要的是價值鏈之間的爭奪,企業必須考慮其戰略目標,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保持競爭優勢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更多的是非財務指標,這些指標在傳統的財務指標為主的績效評價體系中難以得到體現。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對銀行效率進行了研究:Beregr和Mester(1997)對銀行資產規模、組織形式、市場集中度、資本化程度等因素對銀行效率的影響作了研究;Robert Deyoung等(1995)研究了美國銀行業1954 —1993年的技術進步、效率及生產率變化,認為銀行規模、集中度、資產、不良貸款率、人均營業費用、股權結構等都對美國銀行的效率有著顯著的影響worthington(1998)運用隨機成本前沿法測算了資產質量、人力素質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對澳大利亞金融機構效率的影響。
Harker 和zenios (2000)將驅動金融機構業績改變的因素分為戰略、戰略執行、環境三個層面,每個層面又具體分成數方面的內容;Farren等(2000)認為金融機構效率的驅動器是其對人力資源、技術、過程管理等模式的選擇及其對金融服務質量、成本和便利程度的影響;Davidson(2004)運用平衡計分卡方法研究了計算機網絡支出對銀行績效的影響;Marques -Gou(2008)研究了銀行分支機構的內部績效評價方法。
“卓越績效模式”得到了美國企業界和管理界的公認,適用于企業、事業單位、醫院和學校等多種類型的組織。這一標準成為企業追求卓越的指導書和參照系,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質量獎標準都引用或參考了這一標準,許多大的科技型企業都引入了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組織制定標準化戰略實施綱要,進行自我評價。其中,施樂公司、通用公司、微軟公司、摩托羅拉公司等世界級企業都是運用卓越績效模式取得出色經營結果的典范。從技術、管理、市場和經營等多層面,提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標準化戰略內涵、中長期目標及對策措施,為企業實施標準化戰略提供指導。
二、國內研究動態
中國商業銀行績效的研究相對較晚。黃憲(1998)、高正剛(2000)、高波、于良春(2003)通過對各個財務指標的分析,并通過對主要指標如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進行分解,比較分析了中國銀行業規模經濟效應、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葉春明、孫薇等(2004)提出了依據平衡計分卡為理論基礎的商業銀行業績評價體系,提出基于因子分析的商業銀行績效比較研究以非財務指標為補充結合財務指標的綜合業績評價體系;李建軍(2004)從多角度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績效評價,形成一個全面評價商業銀行績效的方法體系,主要采用標準系數法和功效系數法來確定各財務指標的權重。許志欽(2006)、葉東凌(2007)、賈宗武(2008)研究了商業銀行績效管理中運用EVA 進行績效管理的必要性、原則及具體設想。周瓊(2005)、朱治昌(2007)、洪淼(2008)、葛志偉(2009)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平衡計分卡在中國商業銀行的運用。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焦叔斌教授(2005)曾針對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作了專項論述,在文章中,作者對卓越績效準則的結構與特點、價值觀與實質及其作用都作了深入的闡述,并強調了企業領導人在此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文章中指出企業為了實現卓越績效,其領導層必須首先承擔義務或任務,領導的工作對于企業實現卓越績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陳泉就卓越績效的評分辦法與評分指南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強調了經營成果的評分是績效管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王國清(2005)則就卓越績效模式理解與實施指南提出對《卓越績效評價準則》若干條款的理解和宣貫,作為參與了標準制定全過程的一線企業質量管理工作者,他在文章中對卓越績效模式在中國企業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作了大量的研究。
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方面,孫德軒(2006)指出績效評價體系在評估銀行的目標,激勵管理層和發展中的策略成就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將具體績效評價辦法引入商業銀行進行應用方面,黃慧馨、林小馳(2006)以及張佳林與梅沁芳(2006)針對中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的諸多弊端,分別適時推行以“戰略觀”、“平衡觀”、“兼顧非財務指標”為特征的平衡計分卡和以價值為核心的EVA評價體系,但未能認識到它們的不足。而且對于各種評分辦法都缺少具體的應用分析,未對各種方法的局限性進行補充分析,難以令人信服。
目前已有的研究對卓越績效準則的評分辦法做了很好的闡述,對中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對于將卓越績效評分辦法引入商業銀行應用的文章以及對卓越績效評價評分辦法進行實例補充的文章,國內值得借鑒的研究成果不多,特別是權威人士和知名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目前的研究階段僅僅局限于辦法的引進,未作補充和改進,并且缺乏一定的實例分析,還需對卓越績效評分辦法在商業銀行的具體應用提出建議和思路,并利用二元語義模型對卓越績效評價辦法在商業銀行的應用展開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國內許多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各類管理方法和管理體系。如,TQM全面質量管理、六西格瑪以及1509000質量管理體系、工50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OHSAS1800O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等等,目的是為了通過追求企業卓越管理來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中國從2005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卓越績效模式,并決定當年全國質量獎評審標準采用GB/T19580—2004《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標準吸收和借鑒了國外質量獎評價標準,注重組織從領導作用、戰略策劃、顧客和市場調查、人力資源管理、過程管理,直至售后服務的全過程控制,更注重組織運作績效、滿足顧客需要和持續改進能力,以及外部環境變化時組織的應變能力和發展潛能。而將卓越績效準則應用于商業銀行的績效評價將有利于國內商業銀行的發展以及提升其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卓越績效準則[M].焦叔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GB/T19580—2004,卓越績效評價準則[Z].
[3] GB/T19579—2004,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實施指南[Z].
[4] 陳中武.卓越績效管理模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5] 盧國鋒.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6,(4).
[6] 彭瑩,楊靜,奚振斐.基于EVA的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研究[J].西安金融,2006,(7).
[7] W.Kolb,Understanding Futures Markets,Blackwell Business,1998.
[8] John S. Oakland Total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 But-terworth Heinemann,1999.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