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諸多學者對農村信用社金融供給不足、農村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等問題展開過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了農村信用社的金融風險問題,但并沒有直接對其所內生的金融風險構成做出解說。嘗試著對農村信用社的內生風險進行了理論分析,并說明了中國現階段農村信用社的特征及內生風險的解析。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內生風險;理論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059-02
引言
國內諸多學者對農村信用社金融供給不足、農村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等問題展開過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了農村信用社的金融風險問題,但并沒有直接對其所內生的金融風險構成做出解說。本文嘗試著對農村信用社的內生風險進行了剖析。
一、農村信用社內生風險的理論分析
從理論和實際兩個層面來概括,農村信用社的內生風險構成可以描述為:在不考慮外部金融影響或沖擊而單純考慮農村經濟活動所引發的金融供給和需求、金融功能發揮、利率控制和市場化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切制度安排對貸款安全和借貸雙方交易費用支付產生影響的政策性和市場性的機理或過程。因此,可以將農村信用社的內生風險構成理解為特定金融制度安排下主體決策、行為及產生效應的過程。
農村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是混合經濟在農村金融制度安排上的選擇。
在體制轉軌尚未結束的階段,金融抑制現象的長期存在必然導致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農戶和農村企業在得不到充足的正規金融貸款支持的情況下,通常會去尋找非正規金融的融資渠道,因此,非正規金融對正規金融具有補充效應,這種效應會使那些體現政策性金融的三農專項貸款等或體現國家農業政策的農村信用社的金融職能發揮促進農業經濟增長作用的同時,在伴隨著正規金融制度缺乏適時適度的結構安排和沒有考慮到農村金融需求抑制現象廣泛存在的情況下,有可能內生出農村信用社的市場風險。這是農村信用社產生內生風險的分析基礎。
二、中國現階段農村信用社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受主流經濟理論的影響,“金融供給先行”是農村金融制度設計的主導思想或理念,在利率控制、金融進入、低息或擔保融資等方面,仍然反映著政策性金融的性質。
2.金融的組織體系、產權模式、服務方式及監管政策等,體現著政府辦金融的色彩,金融組織在傳導國家支農信貸政策等方面不具有高效的機制,信貸結構調整滯后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3.農村金融制度安排通常圍繞城市工業化的邏輯進行。
4.政府干預措施沒有重點考慮到農村的金融需求,未能在金融制度上保障對農村金融需求的有效供給。
這些特征在金融組織運行中所產生的具體金融風險,突出反映在農村信用社金融職能的發揮及其效應方面;而在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上所產生的風險,則具體表現為大量資金通過農村信用社機構外流,以至造成農村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的失衡。
三、農村信用社內生市場風險解析
農村信用社內生的市場風險,可以從制度安排和組織運作兩個方面來解析。
以制度安排而言,政府設計、制定和實施正規金融制度,是在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等約束條件下進行的;農村信用社和農戶在正規金融制約下從事融資或借貸等活動,也會面臨同樣的約束。由于這些行為主體在信息獲取和理性約束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且各自的目標函數不同,因而會經常出現博弈行為。
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制度選擇并沒有真正起到“以制度來限制不確定性”的功效,它具體表現為以“供給先行”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措施并沒有使農村的金融供給適合于農村的金融需求,這既是農村金融市場出現內生風險的根源,也是農村金融市場之內生風險的結果。
從組織運作方面剖析,從非正規金融能部分彌補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視角來評判其金融功能,容易忽略農村非正規金融所蘊涵的風險。目前在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需求者主要是那些難以從正規金融部門得到足量融資的農戶和農村私營企業,而非正規金融的供給者大多是資金充裕的私營業主、富裕農戶及高利貸組織,這兩大類參與主體在長期的借貸活動中正在鞏固和重塑著以私人誠信、友情等維系的農村非正規金融文化,它們在農村借貸市場中占有極高的比例。
然而,由于缺乏法律保護的非正規金融貸款的用途多維紛繁,它通常并不增加農業生產中的凈流動資金,這種情況除了會引致正規金融資金游離出農村金融市場外,還會造成國家農業政策在農村失去落實的對象和目標,引起農村信用社業務經營混亂和農村高利貸盛行。也就是說,農村非正規金融所內生的風險具有溢出效應,而這種效應是以農村的非正規金融對正規金融的補充效應為前提的。
中國農村小額信貸市場所蘊涵的金融風險,是一個需要進行理論透視才能夠解析的問題。目前,農村正規金融市場小額信貸的供給者主要由農村信用社充當的事實,可讓人們產生以下認識:農村信用社有能力在中央銀行利率規定的幅度內自行確定農村信貸市場上的利率。
小額信貸市場中供給曲線的消失,意味著貸款有可能出現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均衡,是建立在貸款需求曲線與利率負相關以及利率是壟斷價格等基礎上的;這種均衡的代價,是農戶的貸款需求通常會轉向具有更高交易費用的信貸替代品,以至在農村小額信貸市場中產生以社會成本高昂為代價的、被壟斷廠商理論稱作“無謂損失”的情景。依據壟斷廠商理論指出這一“無謂損失”之純理論的解析義是一回事(周振海,2007),圍繞這一“無謂損失”揭示其在小額信貸市場中所蘊涵的內生金融風險則是另一回事。貸款供給量萎縮所導致的這種損失,會在引致農村信用社資金游離出農村小額信貸市場的同時造成農村信貸供給和需求的失衡。
農村外部市場對農村信用社的資金需求,通常會部分地冰釋農村信用社在利率上的自行定價權。如果農村信用社執意在中央銀行規定的利率幅度內行使利率的自行定價權以維持超額利潤,其貸款對象很可能是信用資質不好的廠商,從而出現貸款風險;反之,農村信用社便會出現貸款不足。
結語
對這種內生性金融市場風險的認識和理解,應該圍繞中國農村金融運行的特定的環境來展開,只有這樣,才能在理論上對農村金融市場做出以制度安排為分析導向的深入研究。 在中國現階段,農村正規金融中的小額信貸市場由農村信用社壟斷經營的事實,已反映出大量小額信貸資金外流以及農村信用社的金融職能難以發揮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但對導致這種局面之原因的研究,不能僅僅限定于“金融供給的先行政策”以及與此相關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產權模式、服務方式及監管政策等的分析,而是應從農村二元金融框架在實際運作中所內蘊的市場風險來追溯。以農村金融市場所內生的風險而論,固然現階段非正規金融的無序運行對風險的形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農村正規金融服務目標錯位所引致的風險則是不可否認的。
參考文獻:
[1] 王小芽.農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13.
[2] 郭家萬.中國農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9.
[3] 辛耀.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改革發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4] 孫建平.當前農村信用社的困境與出路[J].金融與經濟,2008,(9).
[5] 范靜.農村合作金融產權制度創新研究——以農村信用社為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82.
[6] 林華.外資銀行 圈地 中國農村[N].中國商報,2007-08-28.
[7] 宋琬如.欠發達地區農業銀行搶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N].國際金融報,2007-11-13.
[8] 王文莉.農村信用社現行產權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議[J].陜西農業科學,2006,(4).
[9] 張軍.農村信用社向合作銀行的轉制研究——績效、原因、問題與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2009,(3).
[10] 何大安.中國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理論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7).
[11] 王蕾.農村信用社內生風險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
[12] 王蕾.農村信用社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1,(3).
[13] 王蕾.外部金融沖擊下的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剖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8).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