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產業結構的變動出發,對中國城鎮就業人口進行了分析與預測。結果表明,產業結構變動方向與城鎮就業人口存在正相關,產業結構變動速度與城鎮就業人口存在負相關。在此基礎上,結合“十一五”規劃綱要,對“十一五”期間未來幾年的城鎮就業人口進行了預測,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城鎮就業人口;GM(1,1)模型;預測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100-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較高的增長率,而就業增長率卻不斷下降。近年來,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與升級,由產業結構變動所帶來的中國就業人口變動的效果越來越明顯,并逐漸成為政府和相關學者關注的焦點。
從產業結構的變動出發來預測就業人口,到目前為止尚屬空白。本文首先建立產業結構變動與城鎮就業人口的計量經濟模型,然后運用灰色G(1,1)預測模型對產業結構的變動進行預測,通過計量經濟模型,得到中國城鎮就業人口在未來幾年的預測值。與以往的研究方法相比,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預測中國城鎮就業人口,而且可以從深層次分析產業結構變動如何影響就業人口的變化,為政府制定適宜的產業政策,以保持較高就業率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模型的構建和指標的選擇[1]
產業結構的變動對就業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會帶來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和新興行業的發展,從而導致對派生就業需求的上升,產生就業創造效應;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中伴隨的各產業劇烈變動乃至部分產業的衰減會增加失業,產生就業破壞效應。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的創造效應和破壞效應并存[2]。
本文將產業結構變動分解為產業結構變動方向和產業結構變動速度兩個指標。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用來衡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程度,產業結構優化程度越高,結構性失業越弱。產業結構變動速度用來衡量各產業波動的劇烈程度,產業結構波動速度越快,結構性失業越嚴重。
由于產業結構變動與就業之間是非線性關系,所以本文采取以下非線性模型:
L=f(E,K)=aEαKβ
二、預測模型簡介[3]
1.理論簡介。灰色預測來源于灰色系統理論,所謂灰色系統即為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統。灰色系統預測理論的基本思路是將已經知道的數據序列按某種規則構成動態的或非動態的白色模塊。再按某種變換、解法來求解未來的灰色模型,在灰色模塊中,再按某種準則,逐步提高白度,直到未來的發展變化的規律基本明確為止。灰色預測可以分為數列預測、災變預測、季節性災變預測、拓撲預測和系統綜合預測。我們這里進行的是數列預測,即對系統行為特征指針觀測值所形成的序列的灰色預測。通過建立GM模型,對未來幾年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
2.灰色預測的算法。灰色系統理論模型有GM(1,1)和GM(1,N)模型的預測分析,這里使用的是GM(1,1)模型進行預測。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估計
本文采用的樣本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4]1989—2006年的年度資料。用Eviews3.0對公式進行估計,所得到的回歸模型為:
lnL=-53.49+17.85lnE-4.05lnk
R2=0.981 S.E.=0.025 F=206.058 D.W=2.160
從統計學角度看,方程的擬合效果較好。回歸結果顯示,城鎮就業人數與產業結構變動方向正相關,與產業結構變動速度負相關。即二、三產業越發達,城鎮就業量越多;產業結構變動速度越快,就業量越低。從回歸方程可見,城鎮就業人數對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的彈性是17.85,對產業結構變動速度的彈性是-4.05,即產業結構變動的就業創造效應大于就業破壞效應,所以產業結構變動的凈效應是使城鎮就業增加。
(二)指標的預測
1.預測模型的建立。為了預測2007—2010年的城鎮就業人口,首先對這四年的三次產業總值分別進行預測。采用數據為1998—2006年的年度數據,應用的預測模型為GM(1,1),使用的統計軟件為Matlab6.5。得到的預測模型分別是:
第一產業:X(1 )(k+1)=152 228.807e0.085k-137 411.177
第二產業:X(1 )(k+1)=239 268.215e0.141k-206 264.029
第三產業:X(1 )(k+1)=250 844.423e0.127k-220 263.053
2.預測模型的精度檢驗。用灰色理論建模一般采用三種檢驗,分別為殘差檢驗、關聯度檢驗和后驗差檢驗。本文采用以上三種檢驗對模型進行精度檢測。(1)殘差檢驗。(2)關聯度檢驗。(3)后驗差檢驗。
3.預測結果。三次產業總值的預測結果及經計算得到的三次產業比重、產業結構變動方向(E)、產業結構變動速度(K)(見表1)。
將預測到的E、K帶入公式。經計算,得到2007—2010年城鎮就業人口預測值L(單位:萬人):
L(2007)=28 827;L(2008)=29 549;L(2009)=30 262;
L(2010)=30 965
2005年中國城鎮就業人口為27 331萬,根據“十一五”規劃,2010年的城鎮就業人口目標值為31 831萬人。而預測值為30 965萬人,預測值小于期望值。所以仍需根據產業結構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采取相應措施,增加城鎮就業人口。
結論及建議
從產業結構變化對城鎮就業的分析及預測可以看出,2010年城鎮就業人口的預測值低于“十一五”規劃預期的目標,說明目前的失業問題仍待進一步解決,為提高城鎮就業水平,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中國在選擇技術開發路徑時,應符合中國的要素稟賦結構,兼顧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發展,盡可能地發揮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作用[8]。(2)加大現代化農業建設步伐,提高農業部門的現代化程度,提高第一產業的勞動效率,減少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同時,提高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素質,多途徑地解決剩余勞動力,這也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3)加快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但在第三產業內部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些傳統行業的比重高,而新興行業尤其是金融、信息咨詢、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偏低。今后應充分利用資源和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從而不斷提升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升級。(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投資,提高勞動力的素質。目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就業問題是由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結構性失業,并且技能人才短缺。因此,應當進一步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為產業結構升級帶動就業結構優化提供內在支持,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蒲艷萍.轉型期的產業結構變動與中國就業效應[J].統計與決策,2008,(7):113-115.
[2] 李玉鳳,高長元.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整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4):84-86.
[3] 徐國祥.統計預測與決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4]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