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長三角、京津唐的迅速崛起,珠三角經濟區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珠江三角洲與港澳地區,形成了外向依賴型明顯、以輕型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地區生產體系,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但近年來,這種生產體系在規模不斷膨脹的同時,卻存在著生產效益低下、產業升級乏力、國際競爭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介紹了珠三角經濟區的概況,其具有的獨特的優勢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提升珠三角經濟區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珠三角經濟區;產業結構;國際競爭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111-02
一、珠三角經濟區概況
珠三角經濟圈又稱為珠三角都市經濟圈或珠三角經濟區,是指位于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區域的9個地級市組成的經濟圈,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慶市、江門市、中山市和東莞市。此外,珠三角經濟都市經濟圈也同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城市。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9℃,1月平均氣溫13.0℃,7月平均氣溫28.3℃,年均降雨量1 776毫米。但夏秋多臺風和暴雨,仍有洪澇威脅。珠江三角洲歷來是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先行地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農業資源優勢,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農作物可全年生長。
二、珠三角經濟區的發展優勢
1.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其產業類別(見表1)。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本地區有臨近港澳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國家為這里制定的優惠政策,使這里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風水寶地。
2.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制造業中心的轉變,并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伴隨著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和產業的大轉移,新世紀初,珠江三角洲已成為了世界IT產業的生產基地。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3.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珠江三角洲是全省交通運輸最繁忙、最發達的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合,銜接港澳、溝通全省和全國的較為發達的綜合交通網絡。廣州、深圳、珠海港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港珠澳大橋建成后,可激活現有的西部沿海通道,帶動西岸地區以至整個粵西的經濟發展。
三、珠三角經濟區面臨的問題
1.利用外資優惠政策和出口導向產品市場的弱化。近年來,由于東南亞一些國家和中國內地地區的投資環境的改善,尤其是以中國長江三角洲、京津唐等為代表的經濟圈的迅速崛起,使珠江三角洲在利用外資方面一枝獨秀的局面正在逐步消失,使原來占有絕對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成本優勢減弱,以國際市場導向為主的輕工產品,也面臨著市場趨于飽和、企業間競爭加劇和市場條件惡化等狀況[2]。
2.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核心技術。珠江三角洲西岸主要是傳統家電生產基地,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而且許多核心部件依然依賴于進口。珠江三角洲東岸雖然是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基地,但對于芯片、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高端的核心技術產品一直以來就很少介入,這使得珠江三角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主要不是依靠研究開發的核心技術,而是依靠由珠江三角洲廉價勞動力決定的低成本,產品市場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3.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局限。低水平的、勞動密集型的資源消耗式的外源型經濟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但隨著珠三角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已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和外部環境的惡化而不適應當前的發展。珠三角的外資結構是以“成本指向型”為主導,它主要利用廉價的土地、勞動力和環境成本來獲得競爭優勢,使能源資源匱乏的廣東成為能源消耗大省,能源供需矛盾加劇[3]。
4.珠三角東岸和西岸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珠三角以珠江口為界分為東西兩岸地區。珠三角東岸高新技術產業較發達,尤其是IT產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全球最重要的IT制造業基地之一。而西岸由于中國家電業的利潤危機而陷入困境[4]。珠三角東岸一些城市土地已十分稀缺,依靠土地和勞動力投入增加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發展到了盡頭。因此,加快珠三角西岸的發展應該成為新一輪珠三角經濟發展格局調整的重要趨勢。
四、提升珠三角經濟區競爭力的發展戰略
1.加快基礎實施、體制、市場、人才、投資環境對接。以珠三角為中心建立起發散型、快捷、便利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珠三角與環珠三角之間三小時的經濟和生活圈,降低物流的成本,便捷人員的往來。在全面實施珠三角一體化的基礎上,重點推進珠三角與環珠三角區域在基礎設施、市場、體制、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一體化進程。發揮比較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利用基礎設施的對接降低物流成本,通過體制和市場對接降低交易成本,實施生態環境對接降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在環珠三角區域形成更加優良的投資環境[5]。
2.建立區域間要素流動、產業轉移、體制對接和經濟聯動的平臺。在環珠三角區域內,以區域性中心城鎮為依托,以主要的交通干線和沿海港口為網絡,以產業園區為主體,構建承接珠三角要素流動、產業轉移、體制對接和經濟聯動的平臺,實現產業和要素的集聚,形成環珠三角新的經濟增長極,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環珠三角地區還可以利用擁有綿延的海岸線和優良港口,承接國際和國內重化工業的轉移和擴張,形成與珠三角制造業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6]。珠三角發達的基礎產業體系,培育出巨大的石油化工產品市場需求,奠定了廣東作為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石化產品消費市場的中心地位。
3.加速珠三角產業的高級化和重型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當前珠三角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雖然珠三角目前總體上仍處于以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為代表的輕工業為主的階段,但以鋼鐵、造船等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產業發展迅猛,正在成為拉動珠三角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可以說,珠三角工業化已經進入了以石化、裝備制造等重型化產業為主導的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因此,珠三角應積極借助當前產業的高級化和重型的良好發展勢態,以科技為動力,實現產業的高級化和高質化[7]。
4.建立健全以科技創新為主的區域創新發展模式。大力提高政府與企業的創新政策與科研水平,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創新技術,盡快擁有自我創新能力、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科技市場運行機制、健全的政策和法規環境。珠江三角洲要致力于技術創新和科技人才的開發。技術創新方面,以生產有競爭力產品為中心,加強產學研相結合,增強企業的技術競爭能力,創出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 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 游靄瓊.珠三角:自主創新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R].2005—2006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6.
[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Z],2008-12.
[4] 梁育民.大珠三角打造國際經濟區的主要策略[J].大經貿,2008,(6).
[5] 劉德平.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協調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
[6] 盧錦標.珠江城市群競爭力發展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08
[7] 李桂生.加快珠三角西岸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6,(17):144-145.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