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鎮居民消費與收入具有相互促進的影響,根據1991—2009年華北地區城鎮居民消費和收入的面板數據,基于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和協整理論,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華北地區城鎮居民受到中國人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更多的傾向于儲蓄,從總體上人均消費增長速度略低于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同時人均消費和人均收入之間可形成互動機制。
關鍵詞:居民消費;居民收入;面板數據;協整分析;華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115-02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城鎮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91—2009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人均消費水平翻了三番,人均實際收入也翻了近四番。但是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以及其他一些東亞地區的儲蓄率明顯偏高而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出現了持續的消費傾向偏低的現象。而人均收入,卻在不斷的增長,且區域差異性較大。在這種情形下,有必要研究中國城鎮人均消費和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本文選取華北地區為研究對象,運用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進行實證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在消費和收入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近年來,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也開始增多。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線性回歸模型階段。國內一些學者如李子奈(1992)、臧旭恒(1994)等嘗試用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序列相關分析、自回歸移動平均誤差處理和多項式分布滯后模型等方法來研究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時間大約為20世紀90年代。第二階段為單純時間序列建模。如杭斌(2004)、孫慧鈞(2004)等開始采用協整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來處理非平穩時序數據,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偽回歸問題。第三個階段為面板數據分析建模。面板數據單位根和協整理論是時間序列的單位根和協整理論研究的繼續與發展,它將來自時間序列的信息和來自橫截面的信息結合起來,使對單位根和協整關系的推斷檢驗更為直接和精確。
一、居民收入與消費的協整分析
(一)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
1.面板數據的單位根。對面板數據考慮如下AR(1)過程:
yit=ρiyi,t-1+xitβi+uit (i=1,2,…,N;t=1,2,…,T)
不同截面之間的隨機誤差項uit為相互獨立的隨機擾動。若自回歸系數|ρi|<1,則說明序列yi是穩定的,若|ρi|=1則說明yi包含單位根。
2.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方法。(1)Common unit root process(同質單位根檢驗法)。指各截面單元序列具有相同的單位根過程。具體檢驗方法有三種:LLC檢驗(Levin-Lin-Chu Test)、Breitung 檢驗、Hadri檢驗。(2)Individual unit root process(異質單位根檢驗法)。
3.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結果。為了消除異方差可能產生的影響和避免偽回歸問題的發生,需要先對面板數據進行對數處理,分別記為LC和LI,然后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其平穩性。本文主要采用LLC檢驗和IPS檢驗,并且分別考慮了變量包含截距項、截距和時間,分別存在兩種情況下的檢驗結果。結果表明,在只含有截距的檢驗情況下,兩種方法的檢驗結果表明LC不存在單位根,而LI存在單位根,在含有截距項和趨勢項的情況下,兩種方法的結果為相伴概率同時拒絕原假設,表明變量不存在單位根。
(二)面板數據協整關系檢驗
在得出面板數據存在單位根后,再檢驗面板數據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協整關系的檢驗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建立在Johansen協整檢驗基礎上的Fisher (combinedJohansen)檢驗(Maddala and Wu,1999),Fisher(1932)成功利用多個個體獨立檢驗的結果來進行整體的聯合檢驗。Maddala and Wu(1999)基于Fisher的結論,通過聯合單個截面個體JJ檢驗的結果獲得對應于面板數據的檢驗統計量。主要步驟如下:第一,分別對截面個體i進行單獨的JJ檢驗,設pi為截面個體i的特征根統計量或最大特征根統計量所對應的p值。第二,利用Fisher的結論建立如下統計量p=-2lnpiχ2(2n),Maddala and Wu 證明在“H0:存在相應個數協整向量”時,上述統計量p服從卡方分布。
一類是建立在Engle and Granger二步法檢驗基礎上Pedroni檢驗( Pedroni,1999)和Kao檢驗(Kao,1999),其中Pedroni構造的7個檢驗面板數據協整關系的統計量,前4個是用聯合組內維度(within-dimension)來描述,即Panel v、Panel rho、Panel PP和Panel ADF統計量,另外3個用組間維度(between-dimension)描述,即Grouprho、Group PP和Group ADF統計量。
本文主要采用Kao(1999)提出的統計量來判斷人均消費的對數(LC)與人均收入的對數(LI)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KAO協整檢驗結果t=-2.714663,Prob=0.0033所得到的統計量和相伴概率表明,LC和LI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穩定關系。
接下來利用面板數據的Fisher(combined Johansen)檢驗拒絕了變量LC與LI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的零假設,但不能拒絕這兩個變量最多存在1個協整關系的零假設,所以變量LC和LI是協整的。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二、面板數據模型建立
格蘭杰指出“如果時間變量之間是協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對于面板數據同樣適用。根據格蘭杰因果關系理論模型構造中的協整檢驗方程式(1)和式(2),通過面板OLS回歸,得到兩個協整方程的估計值。
LI=-0.274+1.108LC (1)
T (-8.16) (121.87)
R2=0.9938 AIC=-4.428
LC= 0.269+0.896LI (2)
T (9.564) (121.87)
R2=0.9938 AIC=-4.64
(1)式的估計值說明,LC每增長1個百分點,LI就增長1.108個百分點;反之,(2)式說明LI每增長1個百分點,LC就增長0.896個百分點,由此說明LC與LI之間存在長期雙向的作用關系,但是LC對LI的影響程度要大于反向的影響程度,這就暗示從總體水平上,華北地區城鎮居民隨著人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而且其增長速度要略快于人均消費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總體上華北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較高,生活水平得到較大的改善,較為富裕。但是中國人長期以來有著“保守”的消費思想觀念,“超前消費”意識不強,喜歡儲蓄,所以人均消費的增長就略低于人均收入的增長。
三、結論
通過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表明,華北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的對數和人均收入的對數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穩定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進一步肯定這種長期均衡穩定關系,同時也表明在短期內,人均收入的對數與人均消費的對數之間有偏離均衡關系的可能性,但其均衡狀態可以較快恢復。總的說,通過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方面,可以知道華北地區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和人均收入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同時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長速度略高于平均消費水平的增長速度,但是受到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這個地區的城鎮居民總體上“超前消費”意識不強,略偏向于儲蓄。另一方面,華北地區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兩者之間的作用強度存在一定差異,但是研究結論再次證明兩者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在一定意義上面表明,高收入的地區消費水平也比較高,即收入與消費的互動機制基本形成,從而推動該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政策建議
據以上研究結論,針對華北地區城鎮居民的消費現狀,可從以下幾方面改善華北地區居民的消費狀況。首先,積極引導消費者轉變傳統的消費觀。要通過網絡等新媒介的合理宣傳使人們改變依靠積蓄消費的保守消費觀念。合理調整消費結構,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和激發居民消費。培育新的持續性消費熱點,拓寬消費領域。針對當前住房、汽車、旅游等消費熱點,要加強行業的規范管理和創新力度。其次,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以促進居民消費的升級。制度環境影響居民消費。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要從應從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著力從體制和政策上調整消費結構,啟動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率,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強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最后,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各種類型的消費信貸的產生和成長,尤其是耐用消費品信貸的發展,要發展潛在的消費信貸市場,引入更多更好的適合實際需要的信貸品種。
參考文獻:
[1] 樊綱,王小魯.消費條件模型和各地區消費條件指數[J].經濟研究,2004,(5):13-21.
[2] 李子奈.計量經濟學:方法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4-20.
[3] 臧旭恒.中國消費函數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35.
[4] 杭斌,申春蘭.經濟轉型中消費與收入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關系——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 2004,(5):25-32.
[5] 孫慧鈞.中國居民消費的實證分析——運用協整理論對1978—2002年實際數據的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11):79-82.
[6] 蘇良軍,何一峰,金賽男.中國城鄉居民消費與收入關系的面板數據協整研究[J].世界經濟,2006,(5):65-7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