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FDI過程中研發國際化對東道國創新體系的結構與績效也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而研發國際化的技術外溢取決于研發的類型與東道國的經濟、科技等背景。通過中印兩國在利用FDI促進本國科技創新方面的比較發現:中國利用FDI資源特別是在外資研發機構及其研發支出方面明顯強于印度;中國在吸收FDI技術溢出的研發投入、硬件條件等方面較明顯優于印度;中國是開放度很高的“外資帶動”型的創新路徑,而印度更偏向于“自主創新”型的發展模式;制約中國自主創新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深層障礙。
關鍵詞:FDI;技術外溢;自主創新;效果
中圖分類號:K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148-07
研發國際化加深了技術轉移的程度,由簡單地轉移創新成果,變為轉移創新過程本身。更進一步來說,利用FDI過程中研發國際化對東道國創新體系的結構與績效也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技術在經濟發展的各階段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據一國已經取得的經濟繁榮程度的高低,這個動力影響經濟增長的方式不同。在一國經濟發展的早期,驅使其經濟走上較快增長步伐的能力主要取決于國外的技術轉讓情況,歷經快速經濟增長的國家主要是那些成功地引進并改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國家。而在經濟更先進的發展階段,技術創新能力對于一國維持其快速增長變得日益重要起來。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都是人口大國(2006年中國總人口達到13.12億,印度總人口達到11.10億①),也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因此,本文擬就兩國利用FDI的科技創新效果進行比較,以期為下一階段中國利用FDI更好促進中國自主創新提供決策參考。
一、中印兩國的利用FDI程度比較
在利用FDI的流量與存量及形成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中國都明顯高于印度。由表1可見,近年來FDI的流入量中國大陸比印度高出10倍以上;從FDI的流出量看,近年來中國大陸也遠遠高于印度。表2則是從外國直接投資的存量角度進行比較,可以看到,不論是出售,還是收購,近年來中國大陸也比印度高出10倍以上。下頁表3反映的是兩國近年來FDI流入量占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比重以及FDI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中國大陸是印度的3倍以上。
外資研發機構及其研發支出能更針對性反映東道國利用外資的效果。表4反映1994—2002年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陸和印度擁有多數股權的分支機構的研發支出情況。可以看到,在1994年中國大陸與印度相差無幾,然而到2002年,這一數值中國大陸是印度的8倍以上。反映出在利用外部技術資源的程度上,中國明顯高于印度。
綜上所述,在利用外部資源的程度上,中國明顯高于印度。那么,外部資源對兩國的創新能力的帶動作用如何?
二、中印兩國創利用FDI技術外溢的效果比較
FDI帶來的研發國際化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使東道國受益。聯合國貿發會議《世界投資報告2005:跨國公司和研究開發國際化》中指出,研究活動國際化影響著知識與人力資源在各國之間的配置,創建了國內參與者與跨國公司研發活動之間的聯系。但是,研發國際化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能抓住這些機會并獲得此類利益,也并不意味著研發國際化在發展方面的所有好處都可以自動變為現實。這取決于研發的類型與東道國的經濟背景,包括東道國的技術能力、政策與制度框架。中印兩國以下的比較研究可以從某些角度上探討利用外部資源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
1.中印兩國利用外資促進科技創新的模式比較
轉讓給跨國公司的專利可能是跨國公司外包給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研發活動的成果,或者是外國子公司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聘用的發明人研發的成果,因而可以被視為衡量跨國公司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活動中作用的尺度(見表5),第4列“b占a的比重”表示當地居民轉讓給跨國公司的專利數量在授予某個國家居民的專利中所占的比例。這一數值中國是63.45%,明顯高于印度(39.92%),反映出跨國公司在中國帶動當地居民創新活動的作用比在印度更為顯著。
表5中“授予機構專利”反映外國分支機構和本國機構擁有專利數量的差異。可以看到,中印兩國中擁有專利數量的外國子公司為數都很少,這表明跨國公司出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因傾向于將專利所有權集中在公司總部。就這一指標相比,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分支機構擁有專利數量(18)比印度(2)高,也反映出跨國公司在中國帶動創新的作用比印度高。
然而,企業自主創新角度考察,中國的水平明顯低于印度。表5中倒數第2列的數據(e)是各國總專利數減去外國公司持有或申請的專利數,亦即各國自己居民或機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的數量;最后一列的數據(e/d)則是前1列數據與總專利數量的比例,亦即各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專利占總專利的比例。而這一數值中國為50.59%,明顯低于印度(73.99%)。從(e)列所表示的兩國在美國被授予的專利數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絕對數來說,印度為1169,也高于中國(1 021)。
前面比較可以看到,中國走了一條開放度很高的“外資帶動”型的創新路徑,而印度更偏向于“自主創新”型的發展道路。
2.中印兩國利用外資促進科技創新的自身研發投入比較
由于印度國內更加具體的數據難以獲取,我們借用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和世界銀行數據庫提供的數據來比較中國和印度現在研發投入狀況。表6和表7從不同角度顯示了近年來在研發支出方面中國與印度的情況,可以看到,中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明顯高于印度,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略高于印度。兩國研發投入總量相差明顯而研發費用占GDP的比重差距不大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因為中印GDP總量的差距很大。以2005年為例,中國GDP總量為22 751億美元,而印度只有7 881億美元。
3.中印兩國國家創新能力評價
國際相關比較表明,中國參與國際創新的能力較低。目前國際上評價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較為豐富,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前述的UNCTA國家創新能力評價指數、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技術競爭力指標、以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中的技術競爭力指標。上述指標形式上盡管有差別,但對于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與比較,UNCTA國家創新能力評價指數評價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評價結果基本是一致的。特別是世界經濟論壇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的結果表明,中國競爭力排名中第五十四位,相比2005年下跌六位,印度排在第四十三位,領先中國十一位,中國的國際創新參與度較低成為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制約中國自主創新的深層原因分析
盡管對于世界經濟論壇中印競爭力評價結果合理性有相關質疑,但該報告的結果對于我們思考中國利用FDI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接下來,我們利用世界經濟論壇對于國家技術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如表8所示)。
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硬指標來看,中國科技創新的硬件強于印度。它們通過世界銀行數據庫中各國的統計數據進行評價,這些指標立足解釋與經濟增長相關的創新分析。近幾年的數據表明,這些硬指標中國強于印度的程度更加顯著(見表9至表11)。2004年,電話主線普及率指標中國是印度的5.92倍,移動電話普及率指標中國是印度的5.9倍,互聯網用戶指標中國是印度的2.24倍,個人計算機普及率指標中國是印度的3.39倍,信息和通訊技術支出占GDP比重指標中國也高于印度。
而另一方面,從創新要素層面的軟指標表明,中國專利有效性較差。具體來說,首先,“使用外國技術的普遍程度”方面,印度在全球排序第一,而中國處于當年排序國家80個國家的第五十四位,處于后進位置。其次,“企業用于研發的支出”方面,中國第三十四位,低于印度(第三十二位),這與世界銀行數據提供的數據(賬面上的支出)相差甚遠。最后,“有效專利”方面,中國第六十二位,也低于印度(五十八位),與P149表5所提供的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中國和印度居民和機構的專利數情況比較接近。由此,反映出中國申請與授予的專利被使用和轉化的比例很小。
上述比較說明,由于中國充分利用FDI技術資源,成功地引用并改進國外先進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并且帶動了中國企業對于技術開發的投入,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軟指標所反映出的中國與印度的差距則是說明在經濟發展新的階段,在影響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更深層次的基本要素上,中國與印度存在差距。因此,中國必須加快提高FDI技術外溢的吸收能力。謝勒(Scherer,1999)在回顧增長和技術創新的著作中,強調影響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有三個主要障礙。一是缺少一個激勵獨立冒險和競爭的法律和機構框架;二是缺少商界企業家,愿意并有能力利用現代技術所提供的發展機會;三是發展中國家人均實際收入低,所以在分配研發基金方面面臨嚴重的壓力。①而分析中國在增長和技術創新的主要障礙,最主要的障礙分別來自第二個和第一個。
中國技術創新的障礙主要來自缺少那些愿意并有能力利用現代技術所提供的發展機會的商界企業家。中國國內企業研發投入明顯增加的主體是國有企業,而現實中其創新效率低下。中國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全部是國有企業,2007年中國企業五百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全部企業的69.8%。①究其深層原因,國有企業在內在動力機制上難以形成強大的有生命力的商界企業家隊伍。同時,世界經濟論壇的問卷調查反映出在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研發體制下,研發投入、專利技術的開發以及引進先進技術往往不是來自企業家創新動力的激勵,而是基于對行政指標的完成,更加缺乏創新的動力源泉。必然導致的結果是,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的有效性、專利的有效性(即科技轉化)以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有效性實際大打折扣。
上頁表12顯示了2003—2009年國有企業、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研究開發投入效率比較。2003—2008年從新產品銷售收入/RD經費支出、新產品銷售收入/科技活動經費、單位RD經費擁有專利數三個指標中都可以看到國有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的效率是最低的,與我們的感覺完全一致。2009年國有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RD經費首次超過民營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但另外一個指標單位RD經費發明專利數與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仍舊差距巨大。統計數據映證了我們前面的判斷。
國際經驗表明,私營部門技術創新效率較國有部門十分顯著。例如在印度最大的500家公司中超過75%都由家族掌控,私營部門主導著經濟的發展。在行業分布上,信息技術、電信、電力、石油化工、鋼鐵、水泥、化纖、汽車、鋁、制藥等每一個產業領域,幾乎均由家族企業掌控。印度自主研發的主體是私營企業,特別是私營部門在信息技術、外包服務等領域有大展身手的機會,如印度軟件業巨頭Infosys、Wipro等;其企業管理者作為社會的革新者,能夠成為獨立的合格的市場經濟主體與政府政策進行博弈,能夠引導束縛創新的“超級管制”體制向更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方向轉變,促使制度性的障礙以更快的速度瓦解,進而在新興產業中誕生一批杰出企業家。
自主創新和利用外部技術資源之間必須形成良性互動關系。世界經濟論壇《2002—200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對于亞洲四小龍從“非核心創新國(或地區)”發展為“核心創新國的(或地區)”②的研究表明,開放度高與培育本國創新能力絕非相悖關系。進一步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都是開放度很高且外資依存度和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國家(或地區)。它們在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法律與機構框架以及產權清晰的企業制度,并在此基礎上造就日益強大的企業家隊伍。其核心經驗在于,能夠在自主創新和利用外部技術資源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成功地實現從非核心技術創新經濟體向核心技術創新體的轉變。
因此,企業制度創新及其在此基礎上企業家隊伍的營造或許是中國在研發國際化背景下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必須克服的主要障礙,而深入研究利用外資與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問題,必然要延伸到利用外資促進企業制度創新和企業家隊伍的營造問題。
四、研究結論
利用FDI過程中研發國際化對東道國創新體系的結構與績效也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但是,研發國際化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能抓住這些機會并獲得此類利益,也并不意味著研發國際化在發展方面的所有好處都可以自動變為現實。這取決于研發的類型與東道國的經濟背景,包括東道國的技術能力、政策與制度框架。通過中印兩國在利用FDI促進本國科技創新方面的比較發現:(1)中國利用FDI資源特別是在外資研發機構及其研發支出方面明顯強于印度;(2)中國在吸收FDI技術溢出的研發投入、硬件條件等方面較明顯優于印度;(3)中國走了一條開放度很高的“外資帶動”型的創新路徑,而印度更偏向于“自主創新”型的發展道路;(4)制約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深層原因在于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制度創新滯后、缺少那些愿意并有能力利用現代技術所提供的發展機會的商界企業家以及自主創新和利用外部技術資源之間尚未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等。
參考文獻:
[1] 王志鵬,李子奈.外國直接投資、外溢效應與內生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文匯,2004,(3):23-33.
[2] 曾慧,李金昌.基于人力資本的FDI與經濟增長關系:省際面板數據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2):39-45.
[3] 任永菊,張巖貴.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J].當代財經,2003,(9):85-88.
[4] 胡立法.外商直接投資和經濟增長:國內金融市場作用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5,(5):29-33.
[5] 王永齊.FDI溢出、金融市場與經濟增長[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59-68.
[6] 李建偉.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對金融市場角色的分析[J].當代財經,2007,(1):27-30.
[7] 包群,許和連,賴明勇.貿易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理論及中國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3,(2).
[8] 陳濤濤.影響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行業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03,(4).
[9] 世界經濟論壇2002—200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9.
[10] 項兵.關注印度的家族企業與財富[EB/OL].長江商學院網站,2007-11-21.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s of FDI in China and India A Comparative Study
XIE Han-li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The use of R 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FDI process more obvious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host country’s innov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R 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depends on the type of R D with the host country’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ground. China and India in a condition of use of FDI in promoting their ow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found: FDI resources especially in foreign-funded R D institutions and their R D spending i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India; absorb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s of R D investment, hardware than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dia; China is a high degree of openness “foreign driven”innovation path, while India is more biased in favor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model of development; restricting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deep obstacles must be tackled.
Key words:FDI;technology spillover;innovation;effect[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