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前對消費理論、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大多基于封閉經濟,而隨著中國經濟不斷開放,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和居民消費的影響不斷加大。以進口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為核心,將進口引入最優消費率模型,計算中國最優消費率,并與中國消費率比較,從而提出進口貿易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進口貿易;居民消費;最優消費率
中圖分類號:F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155-03
一、背景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增長快速且維持穩定。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前進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進出口中,投資和進出口一直保持大好走勢,但作為經濟發展原動力的消費卻勢頭不足。中國消費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消費率一般在70%~80%之間[1],中國居民消費率較低且持續下降,尤其2000年以來從46%降至2007年的36%(見P157表2)。
以往研究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過多重視出口對經濟增長起的拉動,然而中國持續的貿易順差卻沒帶動中國消費的上升。一些學者經過數據分析,還發現中國的居民消費率與實際貿易余額呈負相關關系,尤其2000年以后更為明顯。另外,中國長期的巨大貿易順差也引起了與多國的貿易摩擦等問題,導致中國對外貿易越來越面臨出口壓力。因此,僅通過凈出口(進口和出口的差額)來研究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和消費率的影響,是不能全面地、綜合地反映事實的,應該從進口、出口兩個方面來考慮。
目前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主要針對進口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對消費的研究也大多以封閉經濟為前提。而對于開放經濟、尤其是進口貿易對消費的作用研究極少,本文的研究可以說是填補了這一空缺,也是本文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二、模型建立——將進口貿易引入生產函數
經濟學家巴拉薩(1978)在傳統的生產函數中加入出口額這一變量,將其擴展為適用于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出口擴展型總量生產函數[2]:
Y=F(L,K,X) (1)
其中,Y表示總產出,L、K、X表示勞動投入、資本要素投入和出口額。
泰勒(1981)在此基礎上,建立出口擴展型總量生產函數時,直接在指數形式的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上加入了出口變量[3]:
Y=AKαLβXγ (2)
其中K、L和X仍為資本、勞動和出口,A為技術進步的度量,α、β、δ為常數,代表資本、勞動、出口的產出彈性。得到各個因子增長率間的關系:
GY==++=αGK+βGL+γGX (3)
巴拉薩之所以可以在原有的生產函數中增加出口額X這一變量,是考慮了出口擴大可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和促進技術進步,從而提高了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進口是作為一個減項處理的,因此它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常常被忽略。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1)進口通過彌補一國要素的供給不足,維持該國投資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2)進口節省研發費用、刺激高新技術的學習和模仿,從而促進進口國技術進步;(3)進口改變國內需求結構、技術進步和要素結構優化來推動產業結構演進;(4)進口替代品的競爭迫使國內企業制度創新,以提高組織運行效率;(5)進口先進設備與技術所伴隨的科研和技術人員的流入,通過積累人力資本以促進經濟增長[4]。因此,我們可以將進口作為與勞動和資本生產要素并列的獨立變量,參考泰勒的出口擴展型總量生產函數,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模型:
Y=AKαLβMδ (4)
式中,K、L、M為資本、勞動、進口,A為技術進步的度量,α、β、δ為資本、勞動、進口的產出彈性。參考巴拉薩的模型中投資和資本投入之間的替換關系;另外,由于資本存量就是物化的技術,可以把資本存量歸入技術進步A中,這樣當期的投資和勞動就決定了當期產出。再建立新的模型公式,并化成對數形式(5)。
lnYt=lnA+αlnIt+βlnLt+δlnMt (5)
要分析最優消費率,即要求產出在產出最大的條件下,勞動在總產出中所占的最優比例。由于研究需要,我們忽略政府部門和出口部門的經濟行為,只考慮消費者、企業和國外進口三部門,存在Y=I+L-M,另Y=1使總產出標準化,那么I、C、M就分別代表了投資、消費、進口占總產出的比例,即分別表示投資率、消費率、進口依存度。由于任何生產都是物化資本與勞動力相結合的產物,而消費是勞動力再生產的現實形式[5],所以消費率就是勞動在總產出中所占的比例,可用L代替式子中的C,構成上面求公式(5)最大值MaxY的約束條件:Y=I+L-M。求最優消費率即要解下面方程組:
MaxlnYt=Max(lnA+αlnIt+βlnLt+δlnMt)It>0,Lt>0,Mt>0I+L-M=1
求解得到公式(6),即為最優消費率的計算公式:
R*C=L= (6)
三、中國最優消費率
根據最優消費率計算公式(6),要計算中國的最優消費率,就要先求出系數α、β、δ。假定技術進步體現為資本存量的函數[6],即A=Kα,于是將對數生產函數化成:lnYt=alnK+
αlnIt+βlnLt+δlnMt,其中,Yt、Kt、It、Lt、Mt分別用1979—2007年的GDP、資本存量、資本形成、最終消費和進口額(見表1)來代入,得:
lnYt=-0.4370+0.1597lnKt+0.1767lnIt+0.7603lnLt+0.0040lnMt
t (-0.9880) (1.3870) (1.1558) ( 5.9758) (0.0577)
R2=0.999447
可知α=0.1767,β=0.7603,δ=0.0040,將它們代入得最優消費率計算公式(6):
R*C=L==80.8%
經Eviews檢驗結果得到:殘差項E的檢驗值小于顯著性水平5%臨界值,表明LNm和LNcons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進口和消費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滯后期為1期時, LNm是LNcons的Granger原因,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即進口是消費的Granger原因。
四、中國消費率趨勢、成因及政策建議
(一)中國消費率趨勢和成因
由以上計算得到,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最優消費率約為80%,而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見表2),且一直低于這個值。1978年以來,中國居民消費量持續增長,而居民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1996年以來,居民消費率水平從47.7%降至2009年的35.5%。發達國家的消費率一般在70%~80%之間,中國的消費率一直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1]。
居民消費傾向下降的原因主要有:(1)收入差距加大,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越高收入的階層消費率越小,導致社會總體消費率下降;(2)人們風險防范意識增強,面臨人力資源市場的競爭壓力及通膨水平的持續上升,居民未來收入和消費的穩定性減弱,而社會保障制度又不健全,迫使人們減少消費、增加儲蓄,為將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做準備;(3)隨著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大量保值、增值的投資產品涌現,同時人們投資觀念變強,紛紛減少對一些非生活必須品的消費,將資金投入金融市場中。
(二)政策建議
適度增加進口:近年來,中國連續數年巨大的貿易順差,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為增加進口提供了內部條件。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也為中國適度增加進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而中國長期以來的大量貿易順差,已經引發了不少貿易摩擦,這必將阻礙中國對外貿易今后的持續健康發展??梢?,為了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和緩解貿易不平衡局面,中國有必要合理增加進口,也具備了增加進口的能力。
優化進口結構:適度進口國內相似產品,可以刺激進口國的市場競爭、促進產品質量提升、激勵技術創新、提高管理水平,不能因為進口會降低需求就抑制進口,要把握好進出口的“度”。重視技術落后產業的進口,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降低某些國內稀缺消費品的進口關稅,以提供豐富的消費供給,滿足多種物質需求。降低石油、木材、礦產等資源性產品的進口關稅,保護本國環境和資源,以保證經濟可持續增長以及國家未來發展。
完善進口貿易相關政策:規范管理手段,建立統一規范的進口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透明度;進一步減少進口計劃的控制范圍。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逐步縮小計劃管理的比重,擴大自由進口的比重;改革進口配額管理、分配辦法,減少人為的行政干預,逐步取消不規范的進口限制,按照效益、公正和公開的原則,實行配額投標、拍賣或規范化的管理。
參考文獻:
[1] 郭柏春.論消費率[J].消費經濟,2000,(1):49-51.
[2] Bela Balassa,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8,(15):181-189.
[3] Tyler William G. Growth and Export Expan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1,(19):121-130.
[4] 汪三琴.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5] 吳忠群.最優消費率的存在性及其相關問題[J].中國軟科學,2009,(S1):280-289.
[6] 吳忠群,張群群.中國的最優消費率及其政策含義[J].財經問題研究,2011,(3):9-13.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