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考察分析,認為出口結構和貿易方式不合理、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和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是造成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滯后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了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的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戰略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158-02
引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產業結構的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成為國際貿易新的增長點,成為推動國際貿易高速發展的主導力量。隨著科技興貿政策計劃的實施,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在中國商品進出口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湖北作為科技大省,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是多年來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實績與其在全國的科技實力地位不相稱,與其他發達相比,湖北出口明顯滯后。因此對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問題進行研究,對于更好的促進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促進湖北經濟騰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一、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狀況與全國的比較分析
湖北作為科教大省,擁有各類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1 378家,普通高等院校85所,集中了高水平的專家團隊和研究基地,在光纖通信、激光、空間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領域代表了中國最高水平。目前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已經形成了一批有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武漢郵科院、凱迪電力、華中數控、安琪酵母等一批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龍頭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茁壯成長,凡谷電子、光迅科技、新華光在競爭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所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理應為湖北經濟發展做出較多的貢獻,但是多年來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實績與其在全國的科技實力地位不相稱,與其他發達相比,湖北存在較大的差距,把湖北與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如下幾個方面問題:第一,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年均增幅明顯低于全國速度。從2000—2008年,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長32.14%;而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幅卻只有23.52%。第二,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全國的比重逐年降低。雖然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每年都有增長,但由于其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全國,導至湖北高新技術出口在全國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1.378%降到了2008年的0.886%,對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貢獻也越來越小。第三,也許更為重要的是,若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衡量,湖北高新產品對出口貿易的貢獻就更為有限。2008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1.38%,湖北省這一指標則不到30%。
雖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湖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是若與全國高新產品占GDP比重比較,湖北高新產品出口對GDP的貢獻更為有限。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GDP比重已由2000年的3.79%增加到2008年的10.48%,而湖北這些年來卻還一直在2.5%左右的水平上徘徊。
綜合以上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與全國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滯后于全國水平,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緩慢,現狀形勢是嚴峻的。而由于其發展緩慢,導致湖北的科技優勢難以發揮,進而制約了湖北經濟發展以及“中部崛起”戰略。所以必須探尋影響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各種滯后因素,找到相關的解決對策。
二、湖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滯后原因分析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平衡,缺少龍頭企業,出口結構低度化。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地區間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況,重點產業分布和出口過分集中在武漢。武漢2008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高達34.39%,宜昌也接近30%,但是其他一些城市這些方面還很落后,反映出武漢等地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水平顯著地高于其他城市,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極不平衡。湖北的高新技術企業雖然數量達到2600多家,但是大都是中小型企業,還缺少像海爾、聯想、華為集團那樣產值在千億元以上的超大型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產業集聚程度還不夠高,產業帶動作用還不夠大,產業特色還不夠突出,從而造成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不強。湖北省信息通訊技術產業發展很快,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四個領域,據湖北省貿易局2005年統計,四領域出口交貨值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交貨值比重達81.48%。但從其出口產品的技術結構看,大都是引進國外的中低技術檔次的組裝產品,湖北省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仍處于低技術水平和低價競銷條件下的出口階段。國際熱點的生物科學技術產品,發達國家的出口比重超過25%,而湖北省僅為5.9%,出口結構很不合理。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這種重信息通訊技術,輕生物技術等其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業結構以及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技術結構低度化的格局,在短時期內很難有根本改變。
2.出口方式不合理。從貿易方式看,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占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而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所占的比重僅10%。這表明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方式以加工裝備為主要形式,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競爭力。缺乏核心技術,主要從事裝配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中低端產品生產,企業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同時,湖北高新技術產業結構偏重,先進制造業和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占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接近60%,而這兩塊又以汽車工業、造船工業和冶金工業為主。而真正代表高新技術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和生物產業占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較小,存在產業結構失衡和粗放型擴張的嚴重問題。
3.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總體來看,湖北省的科技投入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科技成果實際轉化投入產業的更是極為有限。湖北省科技成果轉化率在10%左右,也略低于國家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50%相比,更是差距非常大。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實施,一方面依靠企業自主的創新能動性,另一方面也依賴整個行業的科技進步。企業在開發和生產一項高技術產品過程中,既需要自身關鍵技術的突破,也依賴相關企業的技術支持,因此,提高整個行業的科技進步是湖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迫切任務。
4.高新技術產品低價出口與高價進口的國際市場價位差距日益拉大。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仍然處在“生產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出口低質低價產品—高價進口技術和高附加值含量產品”的惡性循環發展階段。說明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國際分工利益上,處于較低層次,在國際利潤分配中,處于極端不平等的地位。但最根本原因還是產品自身的技術水平低、經濟附加值低。
三、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出口的策略
1.深化高新技術體制改革,建立良性發展的高科技“產業鏈條”。現存的舊有技術制度已經不適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干擾和延緩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使用,阻礙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因此,必須深化體制改革,按照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鏈條”發展的需要,推動相關的體制和機制改革,為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提供體制保障,建立起良性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傳導機,即從人才—研發—技術形成與轉化—產業化—作用于經濟增長等的“產業鏈條”縱向傳導機制。
2.完善產業結構和產品出口結構。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實施軟件工程過程管理、人才培養、知識產權保護等予以支持;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開拓市場。在保持傳統信息通訊產品出口優勢的同時,重點發展生物技術等新的出口增長點,積極培育新材料、汽車、船舶、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出口增長點,使湖北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結構更加合理化。
3.優化產品出口方式。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方式以加工裝備為主要形式,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競爭力。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前景在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第一,湖北高新技術企業應該在加強自身研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同時, 通過消化吸收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掌握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企業自主技術開發能力、自主出口能力和自主價值創新能力。第二,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企業,提高生產裝備和技術水平,進一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第三,要普遍加強科研開發投入,提高科研開發經費占企業營業收入的比例;鼓勵科技創新,爭取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使具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創新產品成為湖北省高新技術出口的主導產品。
4.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推動研究單位與企業的長效科技研究合作,促進自有知識產權的創新性成果源不斷產生。(2)鼓勵政府資助項目的成果實施轉化。(3)設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促進自主創新成果項目轉化。(4)加大技術市場投入,推進網上技術市場建設。(5)進一步鼓勵各類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6)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
參考文獻:
[1] 馮遠.關于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幾點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03,(16).
[2] 賴明勇,萬芳.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發展探析[J].經濟界,2004,(1).
[3] 郭麗峰,劉彥,朱星華.影響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6,(1).
[4] 杜秀芳.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2007,(14).
[5] 王三興.論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前沿,2008,(1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