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產業集群內技術創新擴散是以創新的產業氛圍為背景、政府的宏觀支持和引導為前提,創新型企業能動性創新活動為主線發展起來的。但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如研發能力弱、產業鏈不完整、分工協作力度不夠等。試圖從技術擴散所需的各種條件來研究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
關鍵詞:創新型;產業集群;技術擴散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169-02
中國產業集群發展方向是要向高附加值和品牌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實施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戰略。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條適合不同省區創新產業發展之路是值得思考的。“技術擴散”是決定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重點,本文試圖探討技術擴散的特征和條件,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一、創新產業集群內技術創新擴散特征分析
創新產業集群是區域內關聯企業的聚集,創新產業的發展更是與技術擴散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擴散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自增強關系。其主要表現如下:
1.創新型產業集群形成了一種創新產業氛圍。創新產業集群化過程中充分考慮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引導人們崇尚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敢于創新,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型產業集群形成的產業氛圍。
由于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地理空間位置接近,企業間的分工協作關系也更加的密切,企業之間共享信息的可能性變大,信息交流越發的頻繁。再加上各種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不斷的為創新過程提供技術援助和各種支持,他們對技術創新擴散的推動作用也在不斷增強。以上各因素大大提高了集群內企業對創新技術的認知能力,可以大大降低企業創新收益的不確定性和決策風險。與集群外的企業相比,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的聚集更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的擴散。
2.合理布局,加快創新產業集群中的技術擴散速度。技術創新的轉換成本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技術創新的擴散速度。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規模都不大,不能夠從事較大投入的生產線的改造和更新,其生產方向只能是專注于一個零件或一個工序的生產。中小企業的生產更多的是專用的生產設備和專業化的生產工藝,生產更多的是依賴其他企業給的訂單,產量波動性也較大。創新產業集群中企業經營者之間的合作和分工越多,越有利于展開技術交流和技術合作。企業從成本角度考慮,采納創新技術的成本越低,越有利于減少集群內技術創新擴散時的機會主義行為。通過上下游企業和顧客之間的互動,有利于用戶、供應商和生產者之間的技術創新合作和擴散。
3.創新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會加強。創新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因為對上下游企業的相關信息更敏感,更可以更快的調整其策略,因為其對技術創新的需求更大,從而保證了在產業集群化發展中所要求的創新活力會延續不斷。企業在采用技術創新時,會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條件,面對上下游協作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對技術創新進行改進、簡化或再創新,以提高本企業在產業鏈中的適應性,增強其競爭力。企業對創新的主動性變大,極大的加快了創新技術在產業集群內擴散。
4.創新產業集群內人才聚集和流動是創新技術擴散的重要原因。為產業集群服務的專業人才市場,使人才信息在集群內廣泛傳播,特殊的人力資本在產業集群內積累和流動,使技術創新過程中形成的非編碼化隱形知識,在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失真度大大減小,使創新技術擴散更加有效率。人才的流動,帶動創新技術的流動,促進創新技術在產業集群內擴散。
5.與產業集群配套的專業市場也能加速技術創新擴散。專業市場是產品和技術的信息中心,是技術創新者、率先采用者和跟進使用者之間的橋梁。專業市場降低了創新技術的信息搜尋成本、協作成本和風險,提高采納創新技術的成功率。專業市場豐富的商品流通和人際交流,使技術創新的信息和知識在集群內廣泛交流、集中和傳播,加速技術創新擴散。
二、創新產業集群中技術擴散的問題
創新型產業集群內部條件也存在著問題:一是集群的研發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強,缺乏一定創新機制和創新網絡;二是產業鏈不完整,上下游企業銜接和各個環節銜接不緊密,產品生產配套能力不強,產業集中度較低,市場銷售較為分散,主導產業和名牌產品較少,上下游和外圍服務企業配套不緊密,整體市場競爭優勢不突出。
1.產業層次和附加值偏低。由于中國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尚處于形成初期,產業集群發展層次還很低,產業集群多是以低成本為基礎的聚集,總體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產品檔次和質量不高,主要依賴國內外低檔市場,集群在國內外的行業地位還不高。主要依靠低成本戰略來形成競爭優勢,創新能力與參與國內外競爭的要求不相適應。
2.分工協作水平較低。創新型產業集群本是分工協作不斷深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但由于受市場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環境較差的影響,許多地方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較低,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表現在集群內企業外包意識差,產業鏈不完善。
3.知識產權保護重視不夠。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企業跟風仿效之風盛行,模仿多于創新產品,低水平重復與無序競爭現象突出。隨著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嚴格,中國產業集群進行自主創新的壓力將日益增大。
隨著技術創新擴散到產業集群內各個企業,導致企業使用同樣的技術,面對著相同的市場,必然導致企業間激烈的競爭。集群內企業技術的同質性和產品價格等方面的惡性競爭,技術創新擴散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可能會扼殺技術創新和阻礙技術創新的擴散。
三、創新產業集群中技術擴散條件的分析
1.互惠共生性。共生經濟是指經濟組織之間以同類資源共享或異類資源互補為目的而結成的共生體。共生經濟導致經濟組織內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間接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既能夠帶來經濟組織效益的增加,也能帶來整體社會福利的增加。為了減小風險、縮短進入市場的時間,創新集群中的每個企業都只能從事創新增值鏈條上的某一環節性工作,實現專業化分工。集群內的企業或機構由于創新空間的擴大、創新風險的降低與分散、創新周期的縮短等原因,形成集群內的創新共生體。
2.競爭協同性。既專業化分工又相互協作是創新集群的一種主要創新方式。企業的空間集中,提高了競爭強度,同行競爭更趨激烈,迫使企業不斷創新和降低成本,形成了集群的競爭協同性。產業集群是具有自身優勢循環累積特性的經濟系統,有極強的自組織、自適應、自增強的性質。隨著企業集聚度的上升,集群的競爭優勢漸趨顯現,形成“磁吸效應”,大量企業在集群區自動集聚,隨之相關的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集群優勢進一步增強。
3.根植性。文化土壤之中。集群合作創新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產業根植性)、地理位置接近性(地理根植性)、共同的創新文化(文化根植性),這是創新集群競爭優的關鍵來源,對集群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具有顯著的地相關特征。根植性從根本上強化了集群的競爭優勢,顯現了生產活動的獨特及隨之產生的產品和服務的特色性。
4.資源的互補性。當用戶、供應商和分包商以及企業交流信息并進行相互學習時,強化了包括創新過程中的企業間和其他機構成員間,像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私立和公共研究試驗室、咨詢和技術服務商及管理機構的相互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研究與開發全球化合作趨勢加強,產學研合作的形式越來越多,技術聯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知識生產機構和財團等建立技術聯盟合資公司等形式,獲得了新的補充知識并加快了學習進程,促進了創新,提高了競爭力。
四、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
1.政府要創造扶植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環境。國內外的經驗表明,產業集群絕大多數都是自發形成的,但政府在產業集群的成長中依然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在中國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的條件下,應當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集群中的引導、規劃和必要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彼此需要做到政府各類創新投入應向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傾斜。優化科技投入結構,集中優勢科技資源,重點支持創新型產業集聚區重大應用技術研究、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
發展企業間網絡政策、區域發展政策和產業研發集聚政策等政策,建立了供應鏈協會和區域研發中心。區域研發中心一般由大學申請,中央政府審批,私人企業與大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共擔費用。
2.重視中小企業的作用。許多創新型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即使是創新型大企業也是從中小企業發展而來。一個國家欲獲得國際競爭優勢,不能只靠本國的全球性大企業,還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業集群。因此,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
3.培育鼓勵創業和創新的區域文化。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離不開區域文化的作用,因此,許多國家將培育有利于創新的區域文化作為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重要舉措。逐步形成了支持生產性試驗的合作傳統,包括老企業給予新企業鼓勵甚至金融支持、各公司工程師之間非正式交流與合作、公司內部各層次人員間非正式的聯系與合作。
4.健全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配套設施。在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配套設施上,側重專用基礎設施、現代物流、中介機構和產業氛圍等的培育建設。為加強產業集群內部的自組織,政府要幫助企業組建行業協會并制定行業規范。同時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自組織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佐軍.借鑒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國際經驗[J].對外經貿實務,2008,(29).
[2] 江劍,官建成.中國中低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8,(6).
[3] 鐘書華.創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論意義[J].科學學研究,2008,(26).
[4] 寧鐘.創新集群與知識溢出集中化問題分析[J].科研管理,2005,(3).
[5] 孫大海,等.中國百家孵化器調查報告[J].中國科技產業,2005,(37).[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