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一直是熱門話題,其中農村空巢老人作為農村老齡化人口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近年來也愈加受到人們的關注。現階段中國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在經濟條件、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在分析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基礎上,探討中國農村空巢家庭養老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農村;空巢家庭;養老;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220-02
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一直是熱門話題,其中農村“空巢老人”作為農村老齡化人口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近年來也愈加受到人們的關注。據全國老齡辦2007年12月17日發布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顯示,農村地區的空巢家庭比例高達38.3%,其中單身孤老戶為9.3%,夫妻戶為29%[1]。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農村和諧是關鍵。“空巢老人”問題成為制約、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最大問題,“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如何,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從長遠來看,還直接關系中國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村“空巢老人”問題是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切實解決好農村空巢養老問題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必經之路。
一、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問題產生的原因
1.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中國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社會,城鎮和農村在經濟、文化、交通、教育、衛生等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別。城市在經濟發展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便利的交通,完備的基礎建設,更是文化教育的中心,便利的交通,完備的基礎建設,更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加之政府長期以來對城市發展的重視等一系列的優勢,使得城市的生存環境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近年來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也就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創造了條件[2] 。而一些有能力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在城市立穩腳跟后也許不再返回鄉村。于是,“空巢老人”在農村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
2.農村人地不足的矛盾。中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人地不足的壓力。統計顯示,中國經營耕地9畝以下的農戶占83.4%,經營30畝以上的不足2%。農業經營難以達到規模化的要求,因此,發展農業就要轉移農民,減少農民。二十多年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使農民家庭也作出相應調整。農民只有離開本土進城務工,向非農產業轉移,才能改善家庭生活,應對日趨嚴峻的生存壓力。而從農村流向城市的勞動力資源是農村中最重要的資源,是農村勞動力中的精英。這種人地不足的矛盾,是造成農村經濟近年來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也是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出現的重要因素。
3.兩代人思想觀念差異促使空巢老人家庭增多。中國尤其是農村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嚴重沖擊。一方面,孝道逐漸喪失,年輕農民的家庭責任觀念日益淡化,敬老、養老意識淡薄。一切向錢看,以自身利益為最高標準等價值觀念盛行,并且年輕人面臨著較大的生活壓力,導致子女把對老人的贍養當做生活上的累贅[3]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轉型加快,代溝愈來愈突出,老人與子女們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老人的呆板、反應的遲緩以及交際圈子的狹隘決定他們很難與時俱進,要想與子女成為朋友無話不談更是難上加難,由此削弱了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造成的狀況是,即使子女沒有在外打工,也不愿與父母在一起居住,感情很淡薄,使“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逐漸增加。
二、中國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存在的問題
家庭養老是當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隨著子女紛紛外出、家庭“空巢”后,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1.經濟缺乏保障。中國二元制經濟結構的存在使得農村的老人經濟來源和城市有很大的不同,絕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養老金計劃。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非常單一,主要是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補貼。老年的勞動所得又取決于他們的身體和精神狀況,而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決定了農村大部分空巢家庭的老人收入很少,這樣,一旦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村“空巢老人”只能依靠子女的補貼,而這種補貼方式缺乏穩定性,補貼標準往往偏低。隨著孝道觀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在外地謀生的壓力,高齡“空巢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往往連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有學者研究得出結論,農村空巢老人家庭生活質量不僅低于農村人口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傳統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
2.日常照料缺位。日常照料包括對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生病時的看護。作為農村“空巢老人”來說,很多情況下都是自己照顧自己,或者配偶之間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顧者。尤其是在農村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和偏遠地方,很多子女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家里只剩下兩個孤寡老人,因此農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的現象日益加重。看病難,看病貴是農村的突出問題。對于空巢老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多數農村醫療所藥品不多,醫術不高。雖然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是規定住院以后才可按一定比例報銷。一般報銷部分只能占到住院總費用的60%左右,對于經濟拮據的空巢老人來說,住院期間的交費十分困難,結算后的40%也難以承擔。平時看病,全年只能報銷幾十元,空巢老人多患有慢性疾病,諸如高血壓、糖尿病、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癡呆癥等,需要長年服藥。
3.精神生活貧乏。精神生活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也關系到人的健康狀況。在農村,老人們由于生活環境、身體等方面的原因,社會交往較少,來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對一些老人而言,甚至是維持其生命的重要支撐。但現實情況是,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或者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但由于“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空巢老人”特別是單身老人、體弱多病老人感到特別無助,經常會有失落感,易產生悲觀情緒。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在家庭外也很難找到精神寄托,就會陷入“空巢”心理危機。
三、解決中國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問題的對策
農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現狀,是和諧農村構建中面臨的最大不和諧問題。只有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農村“空巢老人”問題,政府在制度安排、政策設計上充分考慮體現他們的利益,才能從根本上體現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使農村“空巢老人”與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和諧均衡發展,實現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和諧社會。為此建議:
1.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子女因為經濟原因外出務工是造成農村空巢老人的主要誘因,所以要在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工夫。政府要根據各地農村的資源優勢,搭建平臺,吸引外地客商投資興業,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與此同時,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吸引外出務工者回鄉創業,鼓勵實現就地就業轉移。通過小額貸款、項目培訓等,鼓勵農民實施家庭創業活動。在創業活動中,改變農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能兼顧家庭,促進社會和諧。
2.完善社會政策,進一步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當前中國社會,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使農民在年老時,也能像城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一樣領取養老金,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有效途徑。政府應該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職責,建立新型的農民社會化養老保險制度的目標應是“低水平、廣覆蓋、適度保障”。在農民的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中要正確處理個人、家庭與政府的責任。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應由政府制定并主導實施,具體操作上可以采取以能保證養老基本生活需要為原則,計算出每人每年需要交納的保險費用,對其實行“五五制”的辦法,個人承擔50%,村集體和國家承擔50%[4]。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是中國解決農村看病難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國家和政府應該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一是可以推廣試點工作經驗。二是進一步強化醫療保障制度的執行力度,加強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監控。三是建立農村老年人口全覆蓋的新型醫保制度。四是不斷完善合作醫療資金籌集和監管機制,保障農村老人的切身利益。五是繼續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4]。
3.實行多層次農村空巢家庭養老模式。為彌補家庭養老方式的缺損,需要實行多層次農村空巢家庭養老模式,即倡導以家庭照料為主、政府照料為輔、社會照料為有益補充的照料模式,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保障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針對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養老困境,政府應該積極推動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完善社區老年工作機制,建立養老服務機構,根據空巢老人的實際需要,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也可在農村社區成立“農村空巢家庭互助組”,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形成全社會關愛“農村空巢家庭”的氛圍。 全社會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引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風尚,以鞏固家庭養老的地位。同時,志愿者可通過進農村社區,直接幫助“空巢老人”解決生活、情感、心理上的問題。通過多種媒體、多種渠道在社會上加強宣傳,倡導社會資本與個人資本相結合進行養老,倡導民營等資本投資于農村養老事業,呼吁社會力量對貧困老人養老救助。通過村民公約的全面推行、落實好家庭贍養協議書,由村組織、村級工會、老年協會督促子女贍養老人,按時付給生活費,對尊老敬老的群體和個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
總之,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不僅關系到“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還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立足中國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問題的現狀,探索解決中國農村空巢家庭養老的有效方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淑青,崔樹義.老齡化趨勢下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問題[N].人口導報,2010-12-17.
[2] 肖方婭.轉型條件下中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2-13.
[3] 焦娜娜.農村空巢老人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
[4] 張連杰.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狀況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34-35.[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