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及孤立政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極力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實際上,自拿破侖戰爭之后,英國也在一段時間實行名為“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的孤立政策。而此文正是要通過梳理英美孤立政策的由來進而總結出英美孤立政策的異同。
關鍵詞:大陸均勢;孤立主義;英美
中圖分類號:D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244-03
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17世紀到二戰后的英國奉行的是大陸均勢政策(balance of power),即“英國為了維護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牽制和相互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而我們所說的英國光榮的孤立正是英國為推進其均勢政策維護其既得利益的一個重要步驟,光榮孤立的痕跡在外交政策上表現的也較為明顯。如“1880年4月,以格雷斯頓為首的自由黨上臺后,改變了前任迪斯累利保守黨政府的對外政策,在巴爾干問題上放棄了聯奧反俄和支持土耳其的方針,以避免承擔可能使英國卷入紛爭的不必要的義務”。普法戰爭后,俾斯麥為孤立法國促使歐洲形成了三皇同盟與法俄軍事協約集團對峙的局面,而俾斯麥極力拉攏英國加入其體系之中,雖說英國在同法國爭奪埃及、同俄國爭奪近東的斗爭中存在著深刻的利益沖突,它希望利用三國同盟國家作為對付俄法的抗衡力量。但由于這時的應該仍然奉行“光榮孤立”政策,它拒絕簽訂任何具有軍事義務的同盟條約,以免束縛其在歐洲大陸的行動自由。由此不難看出,英國一方面想要通過歐陸國家的彼此制衡來實現其均勢和歐陸的穩定,但又不愿以結盟的方式介入來限制其自由行動。由此可以看出,光榮孤立并非絕對的與世隔絕,而是一種保持行動自由的靈活的外交方式,“這一政策的基本方針就是不參加任何正式固定的同盟,在歐洲大陸國家形成兩個對立的陣營時,應該卻置身于大國集團之外,奉行所謂光榮孤立,它靈活而圓滑地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牽制,相互對抗,以便操縱歐洲政治。它根據歐洲形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政策取向。在19世紀中期以前,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俄國和法國,這是它雖然拒絕與德國結盟,但其對歐洲政策是傾向德國的,而且與三國同盟保持著較為友好的關系。但在19世紀中期以后,隨著德國實力的增長和對外擴張步伐的加快,德國成了它主要的競爭對手,英國這塊巨大的砝碼也隨之移向歐洲大國天平的另一端。”英國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則是,不與他國結盟,孤處一隅而以獨善其身為榮,借以保持行動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維護了英國的利益、避免英國卷入不必要戰爭連帶維護了整個歐陸相對的和平,是因為英國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縱整個局面,有能力利用國家間的矛盾,對其盟友進行軍事援助甚至進行直接的武裝干涉,可是隨著德國等其他新興力量的崛起,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動搖,其干涉和操縱這個它一手建構的體系的能力也隨著經濟和軍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傳統的光輝孤立政策已經無法應付群雄角逐、紛爭不斷的局面,大英帝國的利益到處經受著空前的壓力。“在遠東地區,俄國擴張速度的加劇,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國介入遠東事務等事件的發生。俄、德、法三國勢力的聯合使英國在列強對遠東的爭奪中處于劣勢。“光輝孤立”政策聽起來雖然情感上讓人滿意,但卻不是一項長久之計,到最后只好無奈于放棄。
而與英國這個有著長久歷史的國家不同,美國作為一個年輕的新興力量,其深為人知的孤立主義卻有著相對更長的形成過程和超越制度層面的意義。“進入20世紀前,美國的外交政策基本上十分單純:實現國家天定命運,避免海外事務的瓜葛。這促使孤立主義應運而生。”在托馬斯·潘恩1776年發表的支持美國獨立的小冊子《常識》中,指出:“美國沒有歐洲的關照同樣也會繁榮起來,也許會更加繁榮。”“美國真正的利益在于避開歐洲的爭端,如果它由于對英國處于從屬地位而成為英國政治天平上的小小籌碼時,它就永遠擺脫不了那些爭端。”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的孤立主義是針對歐洲尤其是其獨立前的宗主國英國的。接下來一系列的行動更使孤立主義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基準。美國第一任副總統約翰·亞當斯在1776年大陸會議中講道:“我們不應該與任何歐洲大陸國家結成聯盟……我們最大可能把我們孤立起來……我們與歐洲的交往只能是貿易,不是政治,更不是軍事,我們當歐洲戰爭和政治的玩物已經夠了。”而當華盛頓在《告別詞》中指出:“通過人為的紐帶把自己卷入歐洲政治詭譎風雨,與歐洲進行友誼的結合或敵對的沖突都是不明智的……我們位于隔離的遙遠的位置,這要求我們并使我們追求另一條不同的道路……我們真正的政策是避開與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聯盟。”至此,孤立主義作為一種政策而不僅僅是思想在美國歷史舞臺上展現。“剛獨立不久的美國實行著較為原始的不結盟策略,由此領悟到以中立作談判籌碼的好處,此后的許多新興國家也頗懂得個中道理”。當然孤立主義在后來也有不同的發展。1820年,以普俄奧為主的神圣同盟極力壓制西班牙革命,而英國為阻止神圣同盟插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向美國提議共同采取行動,由于不放心英國的動機加之長久以來對歐洲權力的厭惡和排斥,美國獨善其身,宣布將歐洲權力政治排除于西半球之外,這也便是我們熟知的門羅宣言。門羅政策所宣揚的是在之前美國一貫宣揚的美國人不涉入歐洲的權力斗爭的基礎上,歐洲人也不得干涉美洲事務,而這個美洲事務的涵蓋范圍在門羅總統看來指的便是整個西半球,他認為,“歐洲勢力伸向此半球的任何一部分,均對我們的和平安全構成危險。”同時“我們從不參與歐洲強權為本身事務而起的戰爭,參戰也不符合我們的政策”。此后門羅主義和孤立主義一直是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石,兩次世界大戰中為求自保而推行的中立法也是孤立政策的具體展現。雖說孤立主義發展已經可謂相當完善,但這畢竟是美國在其立國之初為防范其他國家干涉而影響其獨立發展與美國特殊國情及歷史決定的,但任何一個國家實力一旦增加,美國領袖也希望化實力為影響力。事實上自一開始美國便專心一致在美洲開拓領土,并美其名曰實為美國內政問題而非外交政策;在美國所謂的孤立主義時期,其海軍在幾乎所有的大洋縱橫馳騁,陸軍幾乎在所有的大陸上都打過仗,美國也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快速發家”——使自身的實力急劇增強、地位快速提高。因而我們可以說美國歷史上孤立主義政策的特點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國際權力之爭,貿易上積極進行海外拓展,從而為自身的國家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但由于歐洲均勢破壞,阻止德國稱霸世界攻勢的需要加之美國實實在在與日俱增的實力以及奉行中立自保政策而遭受的損失,都使美國領導人尋求帶領人民走出孤立主義的措施。第一個向孤立主義發起挑戰的是威爾遜總統,一戰后他主張成立國際聯盟并想促使美國加入這個聯盟,可在孤立主義者看來,這不僅會使美國卷入歐洲事務,也難以避免歐洲插手美國甚至美洲,因此國聯雖然成立,威爾遜卻無法使自己的國家參與到他努力的成果之中。真正使孤立主義走向墳墓的是羅斯福總統,他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以國家利益為根本要求帶領人民由孤立主義走向參戰,“對法西斯主義的強烈憎惡,連同對其挑戰包含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雙重禍害越來越敏銳的認識,促使羅斯福開始轉向”,其標志是他的“檢疫隔離”演說,主張毫不含糊對待法西斯瘟疫。“盡管遭到孤立主義勢力過強削弱其效果,但畢竟使美國國會同意大規模擴充海軍。羅斯福也希望最終能使美國人民認識到只顧獨善其身的孤立會加劇戰爭危險。”之后羅斯福一直在為此而努力。《租借法案》中駁斥中立政策,呼吁美國參與干涉的努力使孤立主義再次動搖。而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也可謂促成了孤立政策的最終消亡,大火燒到家門口才讓美國人醒悟,孤立政策已不合時宜,必須要改變。
從以上對兩國孤立政策的介紹我們可以總結或分析出英美孤立政策的異同。
相同點:
1.均受地緣政治的影響。兩國與其實施孤立政策的對象之間均有一段水域作為天然屏障,英國與歐陸之間隔著英吉利海峽,美國與歐洲之間更是隔著廣闊的大西洋。天然的優勢使英國可以有理由離岸制衡不介入歐陸系統;而美國也可以免受干擾,去增強獨立后的實力。
2.孤立政策都在均勢的保障下順利進行。英國的光榮孤立本身就是均勢體制下的一個分支,歐洲大陸的均勢使得英國可以安穩地在海峽另一邊保持其“光榮的孤立”,欣慰于其一手策劃的歐陸平衡。但當英國實力不夠維持一個龐大的均勢體系之時,孤立便走向孤獨最終完結。而“受大多數美國人排斥的均勢觀念事實上也保障了美國的安全,只要它運作良好。是均勢遭到破壞才使美國涉入國際政治”,不得不終止其長久以來的孤立主義。
3.兩國的孤立均非絕對無條件的孤立。英國保持自由行動,抑制歐陸上有任何跡象挑戰其霸主地位的國家,甚至武力干涉;只有歐陸上一定時期保持安定穩定狀態時,英國才會用光榮的姿態孤立自己 更好地實現其在“均勢維持者”和“孤立者”角色之間的轉變。而美國,積極施行領土擴張政策,在孤立主義的掩飾下,以血腥的方式實行其西部擴張開發,并解釋為他們“不把向西開拓當做外交事務,而是視為美國的內政”。施行先拉美后亞洲的逐步擴張政策,逐步增加自身實力。實現了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的成功。同時美國的對外貿易交流也并沒有因其政治上的孤立而有所削減,反而在促進經濟繁榮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4.孤立政策的施行都維護了兩國的國家利益,為兩國發展作出了貢獻。光榮孤立和孤立主義分別使英美保持自由的行動,英國一方面保證了其既得利益不受損害,另一方面也維護了歐洲的持續和平并同時增強了其在世界的影響力;美國孤立主義使美國在獨立后獲得喘息的機會,不介入各國爭端,安心擴展其在美洲乃至世界的實力和影響力。
5.當然也不可否認,兩國都嘗到了孤立主義的惡果。英國一貫奉行孤立于歐陸之外的大陸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會遭到歐陸大國的戒備心理,當為對付歐陸而爭取其原殖民地美國幫助卻碰壁時,英國陷入真正的孤立處境。而美國在二戰中嚴守中立縱容日本更使其遭受了珍珠港被炸之苦。
不同點:
1.英國的孤立政策是主動開始,被迫結束。 事實上,英國的孤立政策就是建立在它對自己力量優勢的意識與自信的基礎上的,認為憑借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強大的海軍、龐大的殖民地,無須固定的盟友就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戰略目標。由于英國的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一種自愿選擇,因而英國推行孤立主義顯得積極、主動。但隨著實力的下降,叫囂的資本也就隨之減弱,直到自己的實力真正無法維持這個曾經令它驕傲的政策時,曾經的光榮孤獨者必定要在孤單的背影中結束它的輝煌,而美國的孤立主義是被迫開始,主動結束。而美國一個獨立之初人口不到300萬的大國,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實力都無法與歐洲大國相匹敵抗衡的情況下,以孤立政策保護自身受到過分鉗制以及掩飾自己不斷擴充實力的動作,便顯得尤為明智和重要。而在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實力逐漸增強直至躍升為第一大國時,孤立主義的羈絆讓國家領導者和政策分析者認識到廢止它的時候到了,而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成就了羅斯福國家主義的愿望也宣告美國孤立主義的死亡。
2.孤立政策的含義之一是保持行動上的自由,而其本質便是對進行擴張的保障。這在英美孤立政策的具體表現中都有體現。但美國的孤立主義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受其例外論影響而具有合理性。即認為美國的社會是獨特的,包括其國家認同、宗教制度、政治結構和傳統以及其他的特點,才使得美國與與其存在差異的歐洲國家保持距離。
3.英國孤立政策僅僅是為了國家利益而制定的一種外交政策,單純是政策層面。而美國孤立主義一方面為了國家利益 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意識形態和道德層面的影響,美國優越感、精神傳播的作用,“他們依然信守使美國獨樹一幟的那些原則”。“美國外交政策的早期論點之一是認為,歐洲戰事不斷乃源于其外交運作的爾虞我詐。歐洲領袖相信自私的利益相互競逐,最后會得出和諧,并據以建構他們的國際體系,美國領袖卻預期世界會由彼此合作的伙伴組成,而不是相互猜忌的敵人。”對歐洲體制的厭惡及不滿,使奉行道德原則的美國人不愿蹚那個與歐洲有關的渾水。“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更加強調其傳統的外交政策主張:美國作為自由典范的獨特使命,民主外交政策應以道德為最優先,個人道德與國際道德天衣無縫的結合,開放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以國際聯盟所表現的國際共識代替均勢。”足可見美國排斥歐洲的孤立主義并不僅僅局限在一個政策層面。
4.孤立政策推行范圍的不同。英國光榮孤立政策尤其政策制定者及領導人提出,在統治階層流傳廣泛,而在民眾中影響較小;而美國雖由領導人提出,但在美國民眾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孤立主義者的力量和影響也是在不可小覷。這也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美國領導者要想把廣大思想中根植著孤立主義的民眾帶出來會如此之難。
5.對待均勢政策的態度。英國當年不想介入歐洲枝枝節節的爭端。但英國很明確歐陸均勢對它的重要性,因此愿意運用傳統的歐陸外交方式竭力維護均勢。相反美國卻不認為均勢或歐洲的外交方式很重要甚至會到厭惡的地步。“但卻自認受獨特不凡的天命所庇護,根本不想介入外國的紛爭,即使介入也只是為一般的理想,并且是以其本身特殊的外交風格行事,比起歐洲要公開得多,也帶有強烈的法理及意識形態意味。”簡言之,可以說英國在離岸制衡,美國某種程度上卻帶著孤芳自賞的味道。
綜上敘述,英美的孤立政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以不同的進程發展,以不同的方式結束,差異明顯卻也不乏相同之處。孤立主義在兩國國內都曾有過一段興盛的輝煌時期,事實上,直至今日,兩國的孤立政策都沒有完全消亡,都在或多或少繼續影響著兩國對外政策。而只有真正把握兩國孤立政策的歷史和異同,才能讓我們全面地了解英美、更好地去把握它們當下的外交方向。
參考文獻:
[1] [英]John Clarke.British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1728-1865[M].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2] 方連慶,王炳元,劉金質.際關系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顧燁麗.從“ 光輝孤立”到英日同盟———試析19世紀末英國在遠東地區外交政策的變化[J].黑龍江史志,2009,(20).
[4]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52.
[5] [美]托馬斯·潘恩.常識[G]//祝旭東.淺析美國歷史上的孤立主義.紹興師專學報,1995,(3).
[6] 時殷弘.現當代國際關系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 宋艷紅.美國歷史上的孤立主義[J].金陵科學學院學報,2008,(2).
[8] 劉啟云.英美孤立政策及其比較[J].婁底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1).
[9] 羅會鈞.英美孤立主義對比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
[10] 朱大偉.試析20世紀初英國的戰略困境及其應對[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1).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