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實證研究得到中國城鎮化進程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為了加快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必須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戰略轉型,提供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中所需要的各種高技術專業人才。
關鍵詞:城鎮化;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農村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9-0269-03
2011年中國發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十二五期間,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率從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同時,將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表明提升城市化質量已經成為中國“十二五”期間的重要歷史使命。而世界各國城市發展的經驗證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其對城市文化、城市建設、城市經營等的影響也已經被各國政府所重視。因此,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城市化建設的相關性,對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010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年卷)指出,1949年中國只有132個城市,城鎮化水平僅為10.6%,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到2009年底,全國共有設市城市655個,城鎮化水平46.59%,城鎮人口達62 186萬[1]。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基本保持在年均1%的增幅,遠遠高于同期世界城鎮化發展年均0.2%增幅,已經初步形成了4個成熟的城鎮群和若個半成熟城市群的格局(見表1)[2]。
在市場驅動和政府拉動兩方面因素的促進下,特別是地方政府出于經濟增長的目的,加快推進了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縮小了與世界城鎮化水平的差距。但是中國城鎮化建設是在一個人口多、環境承載力弱、社會各種體制轉軌、城市文明程度不高等獨特背景下進行的,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工業化升級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城鎮化進程中積累的問題越顯凸出,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
(一)城鎮化進程嚴重失調
中國城鎮化中,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嚴重不匹配。從1996年以來,中國城鎮人口從2.99億增加到2009年的近6.22億,增長了108%,年均增長7.7%,但同期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卻從1.3萬平方公里增加到3.82萬平方公里,增長了近200%,年均增長14.3%[3]。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的高速擴張,造成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中國城市用地規模增長彈性系數(城市用地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增長率之比)2007年高達2.28,遠遠高于國際標準1.12[4]。
(二)城鎮化建設重規模擴張,輕內涵建設
1.“土地的城市化”造成了規模龐大的“準市民”。在目前統計的6億城鎮人口中,包含1.67億農民工在內,至少有2億人并沒有享受到城鎮公共服務 [5]。這種“土地的城市化”,主要是由“土地財政”和GDP造成的。許多地區單純通過調整行政區劃的方式,將區域內的“農民”整體轉變為“市民”,但由于就業崗位、公共服務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大,使得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沒有實質性改變,與完整意義上的城鎮居民相差甚遠。這些“準市民”只有空間流動,沒有社會流動。
2.城市結構和布局失衡。在現有287座地級城市中,人口超過400萬(含400萬)的城市為18座(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廣州和武漢超過800萬),約占6.3%,100萬~400萬的城市為102座,占35.5%,100萬人口以下城市占比58.2%[3]。中國城鎮體系出現“兩頭大、中間小”的情況,即外部成本過大的超大城市(人口800萬以上,2010年城市化最發達的美國才僅有紐約市人口超過400萬)與規模經濟效益不足的小城鎮(人口100萬以下)偏多,而規模經濟效益最好的中等城市數量較少。根據實證研究結論,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為100萬~400萬時,具有最高的凈規模收益,高達城市CDP的17%~19%[6]。因此分析中國的國情,超大城市和小城鎮過多,中等城市偏低。同時由上頁表1也可知道,主要的城市群集中在東部,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仍較落后。
3.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明顯。快速城市化和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給城市地區的環境造成巨大壓力。據統計,90%的城鎮水域和65%的飲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90%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而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只有36%。全國城市年產生活垃圾1.5億噸,有200個城市出現垃圾圍城的局面,在50%的垃圾處理率中只有10%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7]。
(三)城鎮化建設技術人才不能滿足需要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經濟方面的革命性變化,特別是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的變化,同時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術的城市建設人才。近幾年出現的“民工潮”、“民工荒”、“技工荒”等現象,充分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勞動力的職業技術缺乏與無序流動。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結構性失業在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而且占總失業率的1/3還多(見表2)。
從表2 可證實目前中國大學畢業生與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所需人才嚴重脫節,就是經濟、教育發達地區的京、滬、粵、浙等省,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率也達40%左右,更不說中國還存在著大量的幾乎沒有接受任何專業培訓的“準城市化人口”。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但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反之大量的結構性失業人群擁擠在城市里,使得交通堵塞、房價上漲、社會治安等“大城市病”已經顯現,阻礙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
二、高等職業教育與城鎮化之間的相關性研究
我們將利用相關的經濟變量和教育發展指標來進行量化分析,以便找出高等職業教育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為加快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構建合諧社會提供理論依據和相關的對策建議。
1.構建模型和選取變量。(1)城鎮化變量Urbn(urban)。選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作為城鎮化的衡量指標。(2)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指標HVE(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以高等職業院校在校學生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作為衡量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指標。
2.數據來源。數據主要來源于1999—2009年各年的統計年鑒和教育部網站各年的教育統計資料。
3.回歸結果。通過數理統計分析,得出回歸方程如下:
Urbn = 0.335 + 17.87 HVE
(166.09)*** (43.07)***
注:“***”代表著具有非常顯著。
經過檢驗,HVE和常數項都是顯著的。R2=0.995,模型擬合度為優,另外回歸方程的F值為1855.14***,通過了a=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表明模型的設定是可靠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之間確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高等職業教育為中國城鎮化建設提供各種高技術專業人才,同時城鎮化快速發展也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條件,為更加迫切需要高等職業教育進行戰略轉型,以適應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的發展。
三、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在城鎮化進程的作用
德國“雙元制”和“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滿足了以中高端制造業為主的德國產業結構的現實需求,為德國城市化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實用人才。瑞典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等值體系”來推行整個國家的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了“瑞典制造”的神話。美國從建立最初的贈地學院到現在的社區學院,一直以來為美國城市化發展培養了社會各階段急需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本文重點研究美國高等職業教育對其城市化的促進作用,以便為城鎮化快速推進中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一些經驗借鑒。
(一)以能力為本位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
1.早期的農業職業教育。1862年通過了《莫雷爾法案》規定無償贈與土地與無償撥付財政資金建立“贈地學院”,以支持農業和機械制造業的發展,由此開始美國的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了,也開創美國農業職業教育的先河。據統計,1882年“贈地學院”在校學生總數2 242人,1895年增加到25 000人,1919年達135 000人,占高校學生總數的1/3,農業勞動力人口比例從1850年的63.7%下降到1900年的37.5%[8]。“贈地學院”通過培養大批實用的經濟發展所需的科學技術人才,為美國工、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現代的社區學院。20世紀美國的城市化、工業化和經濟高速發展對各類專業高技術人才的需求促進了社區學院的發展。社區學院辦學以政府為主,私立為輔。成立了全國職業技能標準委員會來影響和規范職業教育管理,每年聯邦政府都將提供數以十億美元的職業教育專項補助經費。學區設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其職責就是使社會各方面參與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面向市場辦學,密切關注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以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截至1999年,共有社區學院1 471所,其中公立963所,私立508所,大部分州基本實現一社區一學院[9]。
無論是早期的農業職業教育還是現代的社區學院,都遵循著能力為本位的原則,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即任務能力、整體能力、關鍵能力、綜合能力和新職場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美國高等職業教育非常重視與企業的合作辦學。1982年頒布的《職業訓練合作法》強調了職業教育的“有效性”與“合作關系”。采用“訂單式”的培養模式,強調實踐,專業課的實踐課時比例一般占總學時的40%~60%,假期學生還必須去對應的企業進行實習。同時學校還通過聘請行業中實踐經驗豐富中高級技術人才或管理者來兼職授課,使學生能定期地接受行業最新技能培訓,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夠即刻成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三)健全的職業教育法規體系
早期的《莫里爾法案》和《國家職業教育法案》分別標志著美國職業教育的起源和制度的最終確立。戰后的《國防教育法》使得聯邦政府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資助,推動了美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而1963的《職業教育法》及其修正案拓展了職業教育的對象,擴大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增加了扶持力度,從1964—1968年,美國接受職業培訓的人數幾乎翻了一番,各級職業教育經費總額由1965年的6.05億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14億美元[10]。之后又頒了《柏金斯職業教育法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等近20部法案,這一系列法案為美國的提供了大量的經費支持,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成為美國職業教育發展最重要的支柱。
四、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新思路
“十二五”規劃中國城鎮化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需要培養大量的復合型專業技術實用性人才,這就必須要靠高等職業教育來提供。
1.轉變觀念,宣傳引導,提高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雖說最近幾年,政府和社會也逐漸認識到了高等職業教育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城鄉一體化的顯著作用,但在具體的政策制定、立法執法、宣傳引導等方面仍重視不足。而作為經濟強國的德國政府則公開宣稱:“職業教育”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柱石,是其民族存在的基礎這樣如此高度的一個位置。因此,政府應制定相應的財稅、產業政策,制定和完善相應的職業教育法案,來加大全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2.加大投入,多方參與,增強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能力。2008年國家教育財政預算,高職高專院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1 631.4元,普通本科高校為3 083.91元,高等職業教育投入不足顯而易見。而國外高等職業教育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法國60%,加拿大80%。政府應該在未來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撥款,至少應占教育預算資金的1/3以上,同時制定各種鼓勵政策措施,吸引企業、私人、民間團體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以滿足城鎮化過程對各種高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
3.校企結合,能力本位,引進就業教育和項目教學新模式。政府應改革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給予高等職業院校一定的辦學自主權。只有這樣,高等職業教育才能根據國家和地方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向和城市定位,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讓政府、企業、社區、學生及家長等都參與進來,真正做到“以市場來定專業,以就業來定課程”,與城鎮化進程相協調。
4.立足城市,面向市場,構建完善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政府有必要從制度、資金、政策等方面恢復與完善三農職業教育體系,對于傳統的鄉鎮農技站,各級政府都要加以重視,加大財政資金的撥付,提高農技站科技人員的待遇,促使他們真正地把技術送到農村,送到農民手中;各個城市的農業學校、農業大學應該定期的無償地為農民舉辦各種短期農藝培訓班,由政府給予財政補助,形成正規學制、短期培訓和送技術下鄉全方位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讓剩余的農村勞動力獲得一技之長,適應城鎮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年卷)[R].
[2] 劉勇.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歷程、問題和趨勢[J].區域與城市經濟,2011,(7).
[3] 中國統計年鑒(2010)[K].
[4] 章圣倫.中國城市規劃空間布局的調整優化[J].經濟師,2011,(3).
[5] 相偉.中國城鎮化進程及未來發展趨勢[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1,(2).
[6] 王小魯,夏小林.優化城市規模,推動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1999,(9):22-29.
[7] 李雙成.中國城市化過程及其資源與生態環境效應機制[J].地理科學進展,2009,(1):64.
[8] 朱安文.美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業職業教育及其現實意義[J].商業時代,2010,(13).
[9] 姜姝.美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及其啟示[J].江蘇高教,2008,(2):129.
[10] 黃蘋.從相關法案看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J].職業教育研究,2010,(4).[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