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海軍 zhao_haijun@ccw.com.cn
第32屆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以下簡稱“秋電展”)、第16屆國際電子組件及生產技術展10月16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落下了帷幕。兩大展為期4天,匯聚了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3900家參展商,近5300個展位,展覽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兩大展吸引了來自140個國家和地區的9.7萬名買家入場。其中,光臨秋電展的買家超過6.4萬名,為歷年之冠。
記者受香港貿易發展局的邀請,赴港進行了參觀采訪。一天半的行程只能是走馬觀花,然而在與各方的交流中,記者還是充分感受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展的魅力。
感觸一:舉辦大規模電子展,中國香港得天獨厚。據香港電子業商會介紹,今年前8個月,香港電子整體出口約12700億港元,電子業成為香港出口商品中貨值最高的行業,主要市場為中國內地、美國、日本等。這樣雄厚的產業背景,兩大電子展自然不缺參展商和買家進場。
感觸二:展覽專業性強,觀眾素質高。香港貿發局官員告訴記者,為創造更多商機,今年組織超過120個買家團,來自65個國家及地區的主要進口商、分銷商、零售商來港參觀展覽。其中包括美國百思買、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等。與內地很多展會不同,香港電子展可以用靜悄悄來形容。沒有震耳欲聾的音樂,少見青春靚麗的模特,更沒有職業“會蟲”,有的只是買家與賣家輕聲細語的溝通。
感觸三:產品琳瑯滿目,廠商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強。這從香港貿發局提供的厚達692頁會刊中就可見端倪。各色各樣的電子新品紛紛登場——視聽產品、電子配件、家用電器、汽車電子及導航系統等應有盡有。但遺憾的是,每當記者舉起相機,總會有參展商出面阻攔。大概是怕自家產品馬上被“山寨”吧。
感觸四:服務不僅在場內,也體現在場外。為了更好地給參展商、買家提供便捷服務,香港貿發局想出了不少辦法。記者一到香港海關,看到普通訪客通道排成長龍。而在機場的工作人員查驗了邀請函后,就把記者引導到“參展商及觀眾通道”,僅用十幾秒就完成了通關手續;散場時,為了盡快疏散觀眾,組織者安排了駛往銅鑼灣、尖沙咀等多個方向的免費班車,半小時或15分鐘一班。凡此種種,體現了主辦方細致入微的服務意識。
香港兩大電子展盡管規模宏大,但給人的總體感覺是秩序井然,組織者忙而不亂,體現了良好的素質。相比較而言,內地的有些IT展會更像娛樂圈的盛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務實。
然而,和香港電子展、臺北電腦展這樣全行業大規模的展會相比,內地尚無相當規模的、系統的電子大展。展會是行業的一個窗口,更是一種經濟模式。重要的是,通過電子大展,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國際市場的需求,讓國內企業更好更快地“借船出海”。
呼喚內地的電子大展早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