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電視無疑是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之后的電子產品最新熱點。國內企業紛紛發力,接連出招,推出了眾多智能電視產品。9月16日TCL宣布旗下智能云電視全面升級,搭載雙核CPU和Android 4.0+系統;18日海信推出了海信Android TV Pro操作系統;25日海爾也推出了云搜索電視。甚至連樂視網這樣的視頻網站企業也按耐不住,宣布將推出“樂視TV超級電視”,試圖借助智能化的浪潮,顛覆彩電行業的原有秩序。
不過,與概念的熱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諸如“智能電視聯網率偏低,網絡功能形同擺設”的報道卻不絕于報端。菜單、界面操控復雜,視頻點播等功能受網絡帶寬影響大,玩游戲、收發郵件、社交等功能有如雞肋,讓大多數消費者即便買了智能電視,在家中也仍然沒有開啟互聯網收視功能。
智能電視,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智商”不重要
電視是用來“看”的,這似乎不應該有什么疑問。不過,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宣稱“玩電視正在逐步取代看電視”,或者“像玩手機一樣玩電視”。智能電視真的可以像智能手機一樣“玩”起來么?
從記者了解的情況看,目前專門針對智能電視的應用還比較少,應用的適用性較差,使用體驗也不盡理想。對此,有業界人士表示,電視與手機、平板電腦在使用環境、使用習慣、方式上存在天然的區別。雖然應用程序開發者已經為智能手機開發出眾多成功的應用,但智能電視的家庭娛樂特征和以遙控器為主的人機交互方式,決定了智能手機上的各種應用難以簡單地復制到智能電視上。
“電視機的典型應用場景是家庭的客廳和臥室環境,典型的用戶行為特征是后仰觀看,與傳統桌面電腦的前傾式使用和手持智能終端的近距離觸控相比,更加休閑和放松。”中國互動媒體產業聯盟數字文化工作組組長包冉認為。而分析以電視機為終端的收視群體結構,年輕觀眾在流失,中老年人正成為主力。“這時,電視機的功能越簡單越好,過于復雜的人機界面和操作步驟,往往會使他們無所適從。”
但中國消費者比較容易盲目跟風,消費者在價錢合適的情況下不會嫌棄功能多,所以從市場的角度看,電視機廠商也不得不去尋找各種賣點以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智能”,有些根本的問題還是需要盡快解決的。
另一個制約智能電視普及的就是其笨拙的人機交互方式。智能電視上的眾多功能顯然不是傳統的遙控器能全部解決的,而“鼠標+鍵盤”的計算機操作方式也已經被證明不適合于電視機。因此,各大彩電廠商嘗試推出語音、體感、手勢等操控電視的新方式。不過,應該說,到目前還沒有出現特別成熟的電視人機交互解決方案。
“在這一點上,很多IT和互聯網企業因為沒有家電產品的設計背景,都曾吃過虧。比如Google,其Google TV曾被期待徹底顛覆傳統的電視終端與服務業態,但第一代產品卻徹底失敗了,這在行業中有公論。”包冉表示其最大的敗筆就在于人機界面太IT、太復雜,除了發燒友和極客,沒有多少人愿意抱著無線鍵盤用電視。“以休閑娛樂的視頻內容為基本出發點的電視,一定是越簡單越好,這是毫無疑問的。”電視機是客廳娛樂的中心,強調家庭、共享、休閑、大屏幕的特征,所以收看電視節目仍是電視機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紛繁復雜的各種應用功能只能作為配角。過分強調電視的“應用”屬性,強調電視“玩”的屬性,其實是跑偏了。
不少智能電視越做越復雜,已經背離了“智能”的最初涵義。消費者面對一堆所謂的強大功能,卻無從下手,這也將最終導致消費者漸行漸遠。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白為民表示,“只有讓消費者真正用起來,才能推動智能電視快速普及。”
“文化”受限制
要實現普及,使得智能電視產品真正為消費者“用起來”,關鍵點還是在于內容。但同時,這也是當前國內智能電視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
去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的“181號文件”,對互聯網電視機頂盒中的內容提供方進行了詳細的界定,并再次重申了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內容監管細則。文件中聲明“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平臺只能接入到總局批準設立的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上”;同時,文件還規定內容服務平臺不能與設立在公共互聯網上的網站進行相互鏈接,其意在肅整長久以來未經獲批便通過各種終端向電視屏幕輸送互聯網視頻內容的內容提供商。
此項細則意味著只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方才有資格向互聯網電視機頂盒提供內容服務。但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市場上一些高端智能電視是基于Android、Windows等操作系統的,并且是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認可的互聯網電視牌照商合作,但很多智能電視可以直接上網,其實根本無需通過機頂盒或DVD。
此外,適配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目前市面上多數智能電視都是大屏高清,甚至是超高清,這時觀眾把原來只適合PC和平板電腦的互聯網視頻搬到大屏且高清的電視機上,效果可想而知。
“消費者高價購買智能電視,無非是想能夠看到更多的內容。中國智能電視的發展不是技術和市場問題,是內容,受政府監管越少,發展會越快。”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指出,智能電視的發展受政策影響是最大的,不是彩電企業能解決的。
此前曾經被爆炒的互聯網電視,就因受到政策的影響,內容匱乏而發展緩慢。智能電視在逐步監管之下會否重蹈互聯網電視的尷尬?對此,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認為,智能電視的發展無法回避國家的監管。節目內容處于廣電總局、互聯網等各部門盤根交錯的監管之中,何時能夠打破目前各部門之間的壁壘限制,似乎仍遙遙無期,缺少方案。
智能電視如果沒有豐富的內容支持,猶如行尸走肉;內容監管如果不當,也將捆住三網融合和創新終端產品發展的手腳。目前智能電視廠商已經嘗試走出傳統電視制造和營銷模式,因此電視機廠商需要“開放”。
一位業內專家表示,目前所采取的牌照發證方式脫離市場的需求,導致大量優質內容被掌控在少數傳統寡頭手中,對于IT和互聯網等新興企業來說是致命的。“內容管理重點在于管理好內容的制作商和運營商,應該從整機的上游來進行管理。打破壟斷,引入靈活的競爭機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盡管目前業界都還只是在“小心翼翼”的摸索中,但據記者了解,不僅是傳統電視廠商,IT公司以及互聯網企業也都瞄準了具有市場前景的電視屏幕。
8月22日,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和TCL董事長李東生坐在了一起,共同宣布雙方將推出一款特殊的智能終端,取名為“Ice Screen”。
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一個擁有26英寸“巨屏”、沒有觸控功能的產品絕不會是攜帶方便的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由于涉及到電視牌照的問題,也導致這個產品無法接入電視訊號。但偏偏是這個有些不倫不類的產品發布獲得了馬化騰捧場——眾所周知,以他目前的地位和身價,騰訊新發布的產品中已經沒有幾個可以獲得這種待遇。
“布局很重要。現在很多用戶改變了習慣,使用各種終端上網,現在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都在擔憂,都在進入這個跟電腦不一樣的戰場競爭中,生死攸關,怎么投入都不為過。”馬化騰表示。在此之前,他“斬釘截鐵”地對外界表示絕不會涉足智能手機終端,不難看出其對于代表“客廳屏”的智能電視重視程度。
在與TCL的合作中,騰訊采用的是此前與手機制造商類似的合作模式——將自身的“QQ—Service”打包植入對方的系統中,可以實現用戶對影視、音樂、游戲等主流的智能應用需求。他們甚至專門針對電視開發了專用的QQ客戶端。作為一個把握用戶需求的行家,馬化騰的這一步棋目的很明確:以內容抓住用戶。
類似的事情,有做得更加徹底的企業。谷歌在兩年前就展開了對于智能電視的布局,推出了“Google TV”項目,與LG電子、三星、Vizio和索尼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開發Google TV電視機產品。“這是自彩色電視替代黑白電視以來,電視行業最偉大的革命。”時任谷歌CEO的埃里克·施密特顯得非常有信心。
他們開發了專門適配于智能電視的Android系統。很顯然,谷歌試圖將Android從一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變得無處不在,而電視機無疑是他們非常看重的一環。但是,首批Google TV的銷售情況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一個原因就在于遭遇了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網以及國家廣播公司環球電視網等內容控制者的強烈抵制。
在遭遇如此重挫的情況下,谷歌時至今日仍然義無反顧地堅持,不斷改進系統,拉攏制造商、渠道商以及最重要的內容所有商。而今年谷歌推出的移動“四屏”戰略中,電視仍然作為其中一環,成為戰略級的布局對象。
不久前剛取得PC市場份額世界第一(根據Gartner的數據)的聯想,也提出了以“四屏一云”為核心的PC+戰略,并于5月份正式推出了樂TV——搭載的是聯想基于Android自主定制的樂OS以及相應服務。“有了‘一云’提供的內容和服務,其他‘四屏’才會有意義。”聯想集團CTO賀志強曾對《計算機世界》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以生產智能手機為主的小米也開始將下一個戰場定位在客廳。此前就有傳聞稱,小米公司將計劃推出智能電視,并將6月份新一輪融資的大部分資金投入到智能電視的研發和運營當中。
小米公司CEO雷軍表示,將會在同行反應過來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把小米智能電視推向市場。同時雷軍還表示,智能電視是未來趨勢,全球產業鏈都在為此努力。
雖然表面上看似“繁華”,但對于IT和互聯網廠商來說,電視仍然是一個“水深”的領域,最直觀的一點就在于迄今為止,無任何一家企業在其中能夠獲得哪怕只是“聲譽上的勝利”。
其中的原因并非在于技術,家電渠道的特殊性可能會成為一個理由,但也并非根本原因——類似蘋果這樣強勢的廠商從來就不用擔心渠道的覆蓋問題,但仍然在銷售第一代Apple TV遭遇失敗——真正的原因仍然在于內容源,而這一塊“蛋糕”被牢牢掌控在傳統有線電視網一方。
云服務的盛行給IT和互聯網企業帶來了轉機,意味著其可以提供更豐富的多媒體與互聯網應用,但在最重要的影視內容源方面卻仍然缺少話語權。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電視的使用場景本身就決定了優質的消費內容才是這一屏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