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說,倫敦奧運會將在未來4年內給英國帶來130億英鎊的經濟刺激。卡梅倫話音剛落,英國媒體卻紛紛唱起了反調。
奧運經濟已經成為最近30年世界經濟發展中一種獨特的經濟現象。從以往舉辦城市的歷史實踐看,奧運經濟是注意力經濟,會由于注意力資源的相對集中而給舉辦城市帶來階段性加速發展;奧運經濟是品牌經濟,通過良好的運作,通常能造就一批知名產品和企業品牌;奧運經濟是借勢經濟,將對舉辦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量,產生類似加速器或催化劑的作用。奧運經濟因其特有的聚合、裂變和輻射效應,而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
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傳導路徑實現,一是產業間的傳導,二是地區間的傳導。產業間傳導是指因滿足奧運會需求而引發的上下游關聯產業發展的過程;地區間傳導是指奧運經濟從舉辦地向國內其他地區輻射的過程。
奧運經濟特征
從奧運會舉辦城市的一般規律看,奧運經濟呈現以下基本特征:
1 階段性
奧運經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奧運會是奧運經濟運行的核心資源,每四年舉辦一次,對舉辦城市的發展產生一種階段性作用。從成功申辦到正式舉辦以至于奧運會后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效應的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奧運經濟周期,國際上通常定為10年到12年。
2 非均衡性
舉辦奧運會將從總體上帶動舉辦城市的經濟增長,但并不是所有產業及行業都能直接受益,其對產業及行業發展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特征。從一般規律看,對第一產業中綠色食品生產行業有較強的帶動性;對第二產業的部分行業的拉動作用明顯,如建筑業、建材制造業以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等;對第三產業的影響全面而深刻,會極大地促進文化、體育、旅游、會展等新興行業的快速成長,推動房地產業升溫,加快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的發展。
3 規制性
近十年來,國際奧委會在開發奧運會的經濟價值、確保奧運會順利進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規則,包括采取嚴格措施保護奧林匹克知識產權,控制運動員的商業行為,以及限制舉辦城市組委會的活動范圍和權限等。它采取先取后予、互惠互利的辦法,既給主辦城市一些經濟利益,又對主辦城市的市場開發行為予以嚴格的控制,以維護其在全球體育資源配置中的獨特地位。為此,主辦城市在舉辦奧運會、發展奧運經濟的過程中,既要遵循國際奧委會的運行規則,又要在與其博弈的過程中尋求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空間。
4 開放性
奧運會作為全球性的體育盛會,歷經百年發展至今,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參與和廣泛支持,已成為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加強了解、增進友誼的國際性舞臺。自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的運作模式做出重大改革,引入了商業化運作機制,制定全球營銷策略,最大限度地開發其經濟價值,使依托于奧運會而產生的奧運經濟成為一個全球經濟系統,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企業以及各類組織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機會,同時促進了舉辦國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廣泛開展。
5 融合性
奧運會在創辦之初,就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旨在以體育運動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增強各國之間的團結、友誼與合作。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作用的影響下,奧運會體現了體育與文化、體育與經濟以及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體現了舉辦國家和世界經濟、文化潮流的相互激蕩。因此,各舉辦國都極力以民族文化為背景,努力推動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賦予奧運經濟文化和精神的發展內涵,借舉辦奧運會之勢提升其國際地位。
一般認為,整個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奧運會籌備建設期、奧運會舉辦期和后奧運會時期。后奧運經濟主要研究奧運會在結束之后對舉辦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由于奧運會提升了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知名度,并使舉辦城市的經濟規模和軟、硬件基礎設施躍上新的臺階,為奧運舉辦城市和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和后續經濟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奧運前由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活動帶動了投資在短期內的膨脹,加上龐大的人流、物流,使得城市的進出口和消費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繁榮。整個城市經濟的增長率在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早現出高于無奧運時的發展軌跡。而奧運會后由于各個國家存舉辦奧運會時的經濟發展不同以及其他各項外界因素的干擾,經濟發展早現出了不同的趨勢。
歷屆奧運經濟借鑒
1988
1988年漢城——韓國現代化進程的轉折點
1988年漢城奧運會被譽為促進韓國現代化進程的轉折點,其籌備建設與成功舉辦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帶動了“經濟起飛”,使韓國完成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奧運會給了漢城一個城市建設的絕佳機會,城市道路網、交通管理、通訊電信、能源供應、體育場館、賓館飯店、旅游設施等現代化城市建設提前完成,投資了4000萬美元使得漢城提前20年國際化。在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的同時,漢城奧運會還向世界宣傳了韓國和漢城,成功提升了韓國的國際形象。漢城奧運會組委會主席樸世直在談起奧運會給韓國和漢城帶來的變化時說道:“漢城奧運會是一個奇跡,讓世界走向漢城,漢城走向世界。”
1992
1992年巴塞羅那——社會與經濟效益完美結合
奧運會使西班牙大大受益,而受益最多的還要數巴塞羅那。籌辦1992年奧運會時,西班牙正處于開始從20世紀80年代全國范圍的經濟危機中復蘇的時期。1986年獲得奧運會主辦權極大地促進了巴塞羅那的城市改造和建設。6年籌備過程中,僅僅由于奧運因素的影響,巴塞羅那GDP年均多增長了1.8個百分點。毫不夸張地說,奧運會是巴塞羅那經濟由衰轉盛的轉折點。奧運會給了巴塞羅那一個在世界舞臺上秀自己的絕好機會。在1992年奧運會之前,巴塞羅那的旅游收入占當地GDP不到2%。但奧運會之后的1993年,巴塞羅那在世界旅游組織旅游目的地中的排名,就由之前的第16位躍居到第3位。如今每年吸引的游客達3000萬人次,旅游創匯成為當地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巴塞羅那奧運會真正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好結合,被稱為“巴塞羅那效應”。
1996 1996年亞特蘭大——商業運作無孔不入引爭議在奧運會舉辦前5年,亞特蘭大市房價增長了79%,當時美國全國的房價平均漲幅只有13%。奧運會之后,許多美國人,尤其是亞裔美國人,都從洛杉磯等地搬到亞特蘭大居住。奧運會期間留下的先進通訊設備和賓館,使很多會議選址于此,亞特蘭大因此成為“會議之城”。奧運會給亞特蘭大留下一批國際一流的體育設施,促進現有設施的改建與擴建;大大提高了亞特蘭大作為國際一流的體育競賽、會議和閑暇旅行城市的知名度;與奧運會有關的經濟會同和訪問向喬治亞公民提供了與全球經濟界的領導性人物進行接觸和交往的機會。但是由于本屆奧運會完全由美國民間力量承辦,通過私有經濟來源募集資金,使得本屆奧運會成為有史以來商業味道最濃的奧運會,遭受了許多批評。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閉幕演說時第一次沒有將本次奧運會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屆奧運會”。
2000
2000年悉尼——奧運文化經濟典范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沒有留下任何債務,而且取得史無前例的突出收益。直接經營方面,悉尼奧組委凈支出17.4億澳元,主收入24.3億澳元,匯集其他收入,共盈利7.65億澳元(折合約35億元人民幣),是現代奧運歷史上經濟獲益的最高紀錄,被輿論稱為“最賺錢的”一屆奧運會。奧運會結束后,組委會將其籌備奧運會的全部經驗歸納成文字,并以35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國際奧委會。此前,雖然奧運主辦城市都會向國際奧委會及下屆奧運會的承辦國介紹相關經驗,但將內容集結成冊,作為有形的知識財產來出售,還是澳大利亞人的創舉。悉尼最為可觀的是在前期和會期精心積累、卓越操辦的基礎上,延續至今的發揮奧運會“剩余價值”的后奧運經濟。或許正因為其美好、安全、喜慶,再加上收益頗豐,被薩馬蘭奇先生稱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
2004
2004年雅典——后奧運商業發展幾近失敗
希臘政府為了這次奧運會最大限度地體現奧林匹克精神的回歸,希望辦成一屆真正意義上的奧運會,因而堅決反對把奧運會商業化。雅典奧組委選擇了政府辦奧運的形式。愿望是美好的,可是用商業化手段開辟多種資金渠道、利用多種融資手段籌辦奧運,向來是奧運會主辦國不能回避的重要課題。無論希臘的文化底蘊有多深厚,也不管雅典市中心主要街道的建筑物上是否拆除了廣告,奧運會都無法回避“金錢”這個字眼。巨大數額的支出使雅典奧運會成為自莫斯科奧運后最“燒錢”的奧運會。在收獲了“名聲”和“榮譽”后,希臘人可能要為奧運會背負近10年的債務。除了旅游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巨額的投資并沒有給希臘帶來奧運后經濟的持續增長。由于沒有周全規劃奧運后場館的用途,加上保養維修場館的每年開支約5億英鎊,許多奧運場館猶如廢墟,雅典的后奧運商業發展幾乎完全失敗。
2012
2012年倫敦——經濟危機下的奧運前途堪憂
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說,倫敦奧運會將在未來4年內給英國帶來130億英鎊的經濟刺激。卡梅倫話音剛落,英國《金融時報》就沒給首相好臉色。
這家英國銀行家標準“裝備”之一的權威財經媒體7月6日說,在這130億數字中,賽事所能給英國經濟帶來的真實影響,仍舊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而《每日電信報》如此引用首相發言:“我們不能把比賽看做困難時期的奢侈品。在我看來,正是因為時局困頓,我才更應該全力以赴,將奧運的效益最大化——創造就業,支持增長。”
卡梅倫的預計是,這130億英鎊,部分會來自于由英國政府商務與投資部門,利用奧運會契機進行的一系列商業峰會;部分來自于國際旅游業,并期望占據23億英鎊的數額。奧運會贊助商勞埃德銀行(Lloyds Bank)的報告成為首相的依據之一。這家銀行說,奧運會會帶來165億英鎊的經濟投資。
但是,《金融時報》說,英國央行要著手500億英鎊量化寬松政策,正在讓經濟學家們對奧運會的拉動作用產生懷疑。其中一些經濟學家會所,奧運會,連同英國女王的鉆石禧一起,可能會耗盡英國經濟生產力。
評級機構穆迪(Moody’s)說,奧運會將只會給經濟帶來最低的拉動,在奧運公園和大道上的60億英鎊支出,也已經對英國經濟產生掣肘作用。
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也發出警告,并催促商界告訴他們的職員如何進入工作狀態。奧運影子大臣特薩·喬偉爾(Tessa Jowell)說,奧運會基礎設施工作已經導致公司訂單處在困難時期。
賽事經濟不是一劑萬能藥包治百病。就拿本屆歐洲杯來說,英國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5年來,波蘭用于歐錦賽的項目投資達到了250億美元。
2007年,波蘭還只有800%~的現代化高速公路,如今這一數字是2000公里。不過,OECD數據顯示,近10年來,波蘭中央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從未低于40%,2007年奪得歐錦賽主辦權后,這一指標由42.6%的階段低點攀升至2010年的49.7%。
熱鬧過后,誰解其中苦。倫敦奧運會的官方預算支出,從最初的42億英鎊上升到93億英鎊,來自不同研究機構的預算數字,則還有130億英鎊、240億英鎊不等;支出預算的增加,就包括現在不足的安保費用測算。那么即便在今后4年里,奧運會真如卡梅倫所說能帶來130億英鎊的拉動,那么為了奧運會所做的數年的投資和努力,就會在將近20天的賽期內被抵消。
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復蘇緩慢情況下,危機時期的奧運會真能穩賺不賠嗎?我們只能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