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許多久負盛名的大企業呈現乓敗滑鐵盧之勢,諾基亞連續五季度虧損,計劃裁員1萬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三—重工七月初的裁員事件引發熱議;國內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公司倒閉員工失業時有發生。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需求不斷更新,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愈高,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才能持續發展。無創意,不創新,毋寧死。這是曾經成功拯救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而名噪一時的著名企業家亞柯卡的格言。創新對于企業而言,是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生命線。不創新,不緊握時代脈搏,再高大的巨人,也會速度倒下。
企業家缺少創新精神
近年來,摩托羅拉、柯達、索愛等多家大鱷售賣命運,以及惠普、諾基亞、索尼、松下等巨無霸史無前例地大裁員,印證了這樣一個殘酷事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變化飛速的信息產業,光有防守遠遠不夠,必須始終保持危機和創新意識,來不得半點傲慢和懈怠,只有不懈地持續創新,執創新之牛耳,才能保證基業長青,否則只有“OUT”。
我們看到多年來諾基亞symbiany3系統一直是“換湯不換藥”,沒有多大的改變,也未針對移動互聯網、觸摸屏作出任何快速適時的反應,甚至還嘲笑過蘋果“過于花哨”。雖然近一兩年,諾基亞恍然大悟了,拼盡老命,但卻再也追趕不上時代的步伐。今天的諾基亞,在外觀設計上遠不如蘋果、三星,在軟件上不及蘋果、谷歌,留給人們記憶的僅是“抗摔”兩個字。而今這個曾經穩坐全球頭把交椅、似乎堅不可催的通信業巨頭,近日再次發布了季度虧損報告。根據二季報,諾基亞第二季度虧損了8.26億歐元,這也是其連續第五個季度虧損。就在上個月,諾基亞宣布在2013年底前全球裁員1萬人。從當年手機市場份額“第一寶座”到今天落敗形式的轉變,令人感嘆不已。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曾經非常優秀的企業,因為缺乏創新而停滯不前,甚至無法存活。比如柯達,曾經公認的全球頂尖、一流的公司,因為缺乏創新而被淘汰。
成功的企業家無不具有創新精神。本田公司創始人大久保睿塑造的“本田精神”就特別強調創新精神,他把“本田精神”歸結為三大觀點:“人要有創造性,決不模仿別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狹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增強相互的理解。”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強調“永不步人后塵,披劑斬棘開創沒人問津的新領域”,“干別人不干的事”。他在《走向世界》一書中把開拓新技術稱為“求生存的手段”和“企業生存之路”。
總之,沒有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企業便不能打破僵化、過時的東西,開創企業乃至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新局面;沒有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既不可能產生企業的核心能力,也不可能產生企業高效率的組織形式、管理方法和先進制度,更不能產生新的市場機會。
唯有創新才能基業長青
時下消費電子、IT產品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及早創新、持續創新的重要性大大超過10年前,已關乎今天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縱觀美國IT制造業幾十年來在經營策略上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今后中國企業競爭與發展的一個主方向。在美國,60年代規模效益第一;70年代價格第一;80年代質量第一;90年代市場響應速度第一;而21世紀則是技術創新第一。
對于多數企業而言,裁員只能舍本逐末,甚至可以說飲鴆止渴,使大量人才流失,或使企業的創新力逐漸殆盡,結果可能是越裁越差,直至成為“空城”。而唯有從根本上開發與創新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技術與產品,尋找適應市場經濟的運營模式,發掘差異化的領先優勢,才是獲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當下不少創造性很強的IT企業正全面探索如何利用、借助新的IT技術,如虛擬化、云計算、物聯網、社會化網絡營銷,抑或移動平臺,以為客戶創造額外的價值和獨一無二的體驗,從而能脫穎而出,讓基業長青。蘋果公司近10年來一直在不斷重新定義音樂、重新定義電腦、重新定義通信、重新定義新生活,不管是手機還是平板電腦,每一代產品都以全新、令人嘆服的形象出現,引導著大眾的生活消費方式,不斷引領著IT潮流。蘋果成功之道,值得眾多IT企業很好地學習。
創新應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方面
1、產品創新
產品是一個企業能提供給客戶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介質,對產品滿意與否直接決定企業的命運。生存問題主宰企業家的戰略意識,只有解決了生存問題,企業家才有精力和心思認真考慮更高層次的問題。物產極大豐富,競爭對手層出不窮,科技更新不斷,這就要求企業所提供的產品隨之變化以適應客戶的新要求,走在同行的前面。
2、服務創新
當人們滿足了物質(產品)的需求,便會對產品附加值提出更高的要求。既希望購買時獲得良好的服務,同時更加注重完善的售后服務。著名的IBM公司在廣告中強調的“IBM就是服務”,正反映了該公司十分重視產品服務的思想。產品服務創新就是強調不斷改進和提高服務水平以及服務質量,不斷推出新的服務項目和服務措施,力圖讓消費者得到最大的滿足或滿意。
3、管理創新
企業是一個不斷發生著新陳代謝變化的有機生命體。品牌是人塑造出來的,人對于企業的價值不言而喻,在管理上創新可以激發員工的創新思維。鼓勵員工持續學習,并努力為員工的創新提供便利條件,這不僅包括創新所需要的工作條件,還應包括鼓勵創新的氛圍和激勵創新的機制。薩特-沃爾頓創造了沃爾瑪,他的成功在于他倡導新觀念,重視試驗和革新。他建立具體的組織制度,以推動革新和進步。他把權力下放到部門經理手中,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自己的部門;他建立了獎勵制度,對那些提出創新建議的員工給予獎勵;他還組織創新競賽,鼓勵員工進行創新試驗,使員工在鼓勵變革與創新的氛圍中工作。沃爾頓把接受新理念的精神傳給了自己的繼承人,使公司在他去世后仍得以長盛不衰。國內諸多企業進行的管理方式卻是與“創新”的前提背道而馳的。那么創新的前提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企業員工有“自由的思考與表達”的環境和權力,而且要保證不會因為意見的不一致而受到不正常的待遇。可以想象,能做這一點的企業有幾家。所以,“創新”自然也是無本之木,口頭說說而已,對于大多企業管理者來說:對“創新”的態度只是“葉公好龍”。
4、心態創新
一位法國學者曾這樣描述過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企業家:他們很像勇士,能迅速做出決定,具有不尋常的精力和毅力,滿懷非凡的勇氣和果斷的魄力;他們奮不顧身地沖向廣闊的經濟戰場,開辟一片又一片創新的領域:他們以一種廣泛、靈活的應變能力和行動準則指導企業運行;他們有青年人的好奇心、發明者的創造欲、初戀者的新鮮感、亞神經質般的敏感性以及建設者和破壞者兼備的變革意識;他們雙眼緊盯著國內外的各種信息,緊盯著市場需求,大腦中急驟地將外界的信息重新組合構造出新的創新決策。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令人遺憾的是,如今仍有很多企業在創新方面采用保守的戰略,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維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與創新力成為巨大的困難與挑戰,基業長青也變成一個巨大的問號了。
(Henrv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國汽車工程師與企業家,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汽車的人。他的生產方式使汽車成為一種大眾產品,它不但革命了工業生產方式,而且對現代社會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響。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書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業家。
天道語錄 亨利·福特
如果我們還指望著通過立法來治愈貧困或鏟除特權,那我們就只能看到貧困的蔓延和特權的泛濫。
政府總是會輕易許諾,但不會兌現,他們會把一種莊嚴的信口開河當成貨幣使用,但只有工作才能兌現諾言。
在我看來,再也沒有安逸更可怕的事了。
在新產品產生之前,從未有過對新產品的需求。
一個有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是注定要成功的。
教育能給一個人的最好東西,就是讓他擁有自己的力量,讓他掌握上天賦予他的工具,教會他怎樣去思考。
成功的秘訣,在于把自己的腳放入他人的鞋子里,進而用他人的角度來考慮事物,服務就是這樣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場去看整個世界。
無論你認為自己行,還是不行,你都絕對是正確的。
顧客可以選擇他想要的倒可一種顏色,只要它是黑色。
任何人只要做一點有用的事,總會有一點報酬。這種報酬是經驗,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也是人家搶不去的東西。
如果你想永遠做個雇員,那么下班的汽笛吹響時,你就可以暫時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繼續前進,去開創一番事業,那么,汽笛僅僅是你開始思考的信號。
歷史或多或少就是胡說。唯一值得一個修補匠肯定的歷史就是我們今天所創造的歷史。
不能提升人民福利層次的工業體制是失敗的!如此失敗的工業體制對社會又會有何利益呢?
合眾國的一切,諸如土地、人民、政府和企業,都只是人們選擇的使自己生存更有意義的方式。政府永遠只能作為人民的公仆,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倘使人民成了政府的附屬物,報復的法則便開始起作用——因為這是一種缺乏道德的、反自然、反人性的關系。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是我們生活必需的,二者作為仆人被人們需要,就像水和米一樣不可或缺。然而一旦他們成為主人,自然法則就遭到破壞。
不要貪多,做精做透很重要,碰到一個強大的對手或者榜樣的時候,你應該做的不是去挑戰它,而是去彌補它。
這世界上沒有優秀的理念,只有腳踏實地的結果。
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么,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