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媒體稱,某國際快速消費品公司,每年廣告投入高達90億美元,然而從2007年至今,公司整體業務,增長數僅有2%。這就像是電影《魔球》(Moneyball)中情節一樣,沒錢購買明星球員的棒球經理遇到耶魯經濟學士,被當頭棒喝:你的目標并不是買球員,是買“贏”。
何為贏?不外乎指企業營業額、利潤及年增長等方面具有優勢,看似淺顯易懂,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是心通,動作不通。如某電商企業,為超越對手在搜索器上排名,投入巨資給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優化)進行排名優化,卻并沒有帶來業績突破。面對困境,因循思維讓他們去尋找新的服務供應商,而不是真正思考如何“買贏”。在固有用戶基礎及穩定新客戶增長情況下,贏,需要買的是“用戶”。
數據顯示,對于擁有月平均500萬訪客網站,平均重復到訪次數為2.1,轉化率為4%,這樣的效果顯然無法讓人滿意。而將到訪次數從2.1提升至2.2,每月營業額便能直接多出4.7%,效果明顯。利用需求方平臺(DSP),加入針對老顧客的人群定向策略后,增加展示廣告出現頻次,能夠有效增加重復到訪次數。
RTB(Real-time Bidding,實時競價)技術的興起好像讓一切都變得唾手可得,很多技術公司相繼加入DSP(Demand 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臺)這個新興市場。它像變魔法一樣,100萬個Cookie,DSP僅需幾個按鍵即可開始定位,即使以展示量來結算,仍無需害怕“搭錯車”。假設擁有70%的月接觸率,每個Cookie平均看廣告為3次,如此計算,便是2,100,000個展示,按平均每個CPM3元結算,僅需花費6,300元,便能向100萬個潛在客戶招手,的確讓人著魔。
然而,DSP生意并不是一觸即火的。多年來,廣告代理公司一直在告訴廣告主,要想更好購買“目標受眾”,關鍵在于媒體技術的提升。一些廣告主認為RTB技術僅能帶來相對便宜媒體費用以及較好的目標定位,漠視其在整體配套方面重要性。媒體費用的變現能力,其實直接取決于Cookie的質量。在廣告交易平臺上,廣告主要買贏的訣竅,不是買“媒體”(投放費用),也不是買“技術”(即RTB),而是要買“人”(即收集以及為Cookie分類的成本)。
廣告主要買人,建立一個量身定制、收集分析人群的數據庫十分重要。我認為,建立Cookie數據庫,能夠從第三方的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數據管理平臺)購買,盡管這些Cookie在市場上質量參差不齊,且不可以直接導入數據庫,需要邊投放邊自行整理收集,但是個不錯的起步。其次,廣告主可以直接在站內設置人群分類代碼,進行再定向,提升老顧客購買頻次,同時幫助將流失量維持在合理水平內。再者,分析品牌站內顧客行為特征,作為數據庫參考,從而能夠從不同Cookie庫中尋找合適目標人群,實現業務拓展。另外,對于擁有實體店企業來說,打通網站收集數據與現存龐大客戶關系系統(CRM),實現進一步發掘目標人群。廣告主構建數據庫,需要把人群數據庫與媒體數據系統進行連接,整合媒體投放優勢,有效吸引新顧客。
西諺有語說:Many men go fishing all of their lives without knowing that it is not fish they are after(很多人終生在釣魚,卻不知他們所釣的并不是魚)。事實上,花錢進行營銷沒有錯,買對了,即使結果差強人意,而開始即定位失誤,就恕不得人了。
嚴子陵 愛點擊iClick首席技術官
一手創立大中華地區首家RD中心,其研發的“跨媒介廣告優化算法”,備受廣大電商與企業客戶認可。在加入愛點擊之前,于香港最大傳媒機構任職高管,并于網絡發展初期將傳統媒體與網絡融合,成功為傳統媒體建立新的傳播模式、開辟新的傳播渠道、以及拓展新的經營思路,為日后新老媒體的整合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