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經理的頻繁跳槽,早已不是什么新聞,尤其是拿到年終獎后,基金經理忙跳槽,更是基金行業每年都會發生的事。2012年前幾個月,就有不少基金經理因業績太差而被動“下課”,還有基金經理因為業績好而被其他基金“挖走”。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9日,今年共有94只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分級基金分別統計)。其中64只基金涉及解聘基金經理,占比68%,還有30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主動跳槽。
20個人跳槽2次以上
據Wind資訊統計,目前在任基金經理中,跳槽最多的是嘉實周期優選基金經理詹凌蔚,他先后在4家基金公司供職,平均任職年限1.60年。而此前只有信達澳銀基金曾昭雄和長盛基金宋炳山兩人有過這個記錄,但現在兩人都已轉戰私募。
此外,《投資與理財》記者發現,現任基金經理中,大成基金楊建勛、光大保德信基金周煒煒、南方基金李源海、財通基金黃瑞慶、海富通基金蔣征、金元比聯潘江、建信基金王新艷、景順長城基金張繼榮、長城基金楊毅平、申萬菱信基金歐慶鈴等19位基金經理,曾在3家基金公司就職。他們在每只基金的平均任職年限都不超過2年,主要以管理普通股票型基金為主。
薪酬和職位是跳槽主因
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很多,但跳槽頻率與業績關聯性并不是很明顯,畢竟短期業績的好與壞由多種因素決定。從包括詹凌蔚在內的20名跳槽2次以上的基金經理的總回報來看,只有張繼榮、黃瑞慶的任職基金總回報為負值,分別為-67.87%、-38.65%。
再比如詹凌蔚雖然跳槽次數最多,卻取得了222.53%的總回報率。而蔣征雖然跳槽2次,執掌過10只基金,但其歷任基金的總回報率高達323.80%。
當然,此前業績欠佳的基金經理,要想重新找到一個不錯的平臺,也并非易事。
業內人士告訴《投資與理財》記者,基金經理跳槽無非出于兩個目的,一是薪酬,一是職位。不同基金公司支付的薪酬差別很大,而基金經理往高處走,也是人之常情。
債市大佬、華富“王牌債券基金經理”曾剛2011年跳槽事件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當時,包括北京、上海的公募基金以及券商都對其拋出繡球,比如上海有匯添富基金、富國基金等參與對曾剛的“爭奪”。來自獵頭的消息稱,國內某總部位于北京的一級券商甚至為曾剛開出了月薪25萬元、獎金1:1的“轉會費”,即最高年收入600萬元的薪資。最終,曾剛轉投匯添富基金。
投資者應綜合考慮
對投資者來說,在決定“隨人還是隨基”時,應當考慮基金公司的實力水平,以及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和長期業績表現。同時,投資者還要特別關注基金經理的跳槽,究竟是因為個人發展的需要,還是業績落后所致。
但不管怎樣,一只基金的業績好壞要靠長時間的市場洗禮來磨練,短時間內難見成效,而且跳槽次數多了,基民也不免有疑慮。一位投資者就在網上呼吁基金經理“跳槽的步伐慢些,等等我們”。
記者從20位跳槽2次以上的基金經理中找出6位,他們之中,有的人業績一直不錯,有的人業績有好有壞。但不管怎樣,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們或主動或被動的離職,去尋找自己的下一站,也是源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