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化發展,農業品牌建設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產品逐漸成長為具有較高知名度、美譽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如三元、順鑫、鵬程等產業品牌,五常大米、西湖龍井、洛川蘋果、贛南臍橙、陽澄湖大閘蟹、福成肉牛、金星鴨業、愛森豬肉等產品品牌。
農業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品牌者得市場,得市場者得天下。作為農業品牌建設主體的企業和農戶,逐步開始重視品牌建設,注冊商標的積極性日益高漲。作為農業品牌消費的終端,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也在逐年提高,反過來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和農戶做大做強農業品牌的信心和決心。
品牌營銷方式日益豐富。通過舉辦農產品品牌大會,引領農業品牌發展。舉辦贛州臍橙節加大品牌影響力,放大品牌效益。一些地方如云南還通過開展品牌評選認定,提升了全省特色品種資源知名度和影響力。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的影響越來越大。
公用品牌建設提上日程。我國農產品公用品牌發展雖然處于初級階段,但發展迅速。去年農業部嘗試開展了消費者最喜愛的公用品牌調查,對前177位的品牌分析,東部沿海地區的9個省份,擁有近37%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省均7.2個;中部6省省均5.2個;西部10省,擁有全國44%公用品牌,省均達到7.8個。東部的山東省,其品牌類別齊全,品牌數量最多。在7個產品類別中,水果類是最大的一類,占品牌總量的43%;其次是蔬菜類、茶葉類。糧油、畜牧類(各占5%)、漁業以及其他類農產品的種植和生長大都需要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所以其品牌數量不是很多。
多數品牌影響力還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區域的品牌不多,國際上的知名品牌更少。國內前幾位的一些農業品牌,其規模與全球對應產業的品牌相比較差距也很明顯。農戶對創立與培育品牌的認識不夠,品牌在市場經濟和推動農業發展中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業品牌建設,要不斷創新品牌建設的方式方法,推動優化品牌建設政策環境,營造“創品牌、育品牌、推品牌、管品牌、用品牌”的良好氛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
創建公用品牌的推薦模式。區域公用品牌作為一種輔助性品牌,是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工作的突破口。擬以消費者影響力調查的方式,制定國家級農業品牌目錄制度,逐步形成我國農業公用品牌的格局,推動農業產業集群形成。推動和完善區域公用品牌的價值評估,提升品牌的內在價值和核心競爭力。研究制定區域公用品牌的信譽評估體系,引導品牌持有者、授權使用者構筑誠信經營的道德基準。謀劃在生產集中度高的國家優勢產業區,建設一批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動國家農業品牌建設。目前已啟動國家級洛川蘋果、舟山水產、定西馬鈴薯、贛南臍橙市場建設。
鼓勵市場主體創建培育品牌。湖北省畜牧獸醫局通過做大龍頭企業,扶持本土品牌創建,推行標準化生產,推進品牌基地建設,培育出了“周黑鴨”、“漢口精武”、“神丹”、“天種種豬”等一批聞名全國的畜牧業品牌。要加快引導各類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通過品牌注冊、培育、拓展、保護等手段,創建自身品牌,保護知識產權,努力打造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新型農業。
聯合公共媒體共同培育品牌。“好酒也怕巷子深”,要積極發揮媒體的正面傳播作用,深度挖掘產品的內在特性,融入特色文化風情,鼓勵品牌的跨界發展。加強企業和產品品牌宣傳推介平臺建設,培育農業品牌展會,擴大品牌產品的知名度、影響力。
(作者系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