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2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吉林省松原市考察工作時,親自接見了一位殘疾青年,不僅和他一起討論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并勉勵他在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新經驗,這個人就是松嫩平原、圣水湖畔早已家喻戶曉的宋相池。經過二十余年的艱苦奮斗,宋相池從一個身殘志堅的普通農民成長為遠近聞名的優秀農民企業家,他親手創辦的松原市二馬泡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填補了吉林省無AA級大米和有機大米的空白。2011年初,宋相池榮獲農業部授予的“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稱號。談到獲獎感受,略顯激動的宋相池話語中帶著更多對發展的信心:“隨著我國的農業形勢越來越好,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農民種糧的收益肯定會越來越高。我一定不辜負溫家寶總理的囑托,不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帶領更多的農民發家致富。”
普通農民化身農場主
1967年,宋相池出生在吉林省前郭縣平鳳鄉嫩江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里,3歲時他患上小兒麻痹癥,17歲時患上類風濕,23歲又患上了強直性脊椎炎,致使頸部以下五個椎關節強直135度。身體上的殘疾讓他練就了一份堅韌的性格,造就了他改變命運的決心。
高中畢業后,返鄉務農的宋相池回到家中決心要在這塊祖祖輩輩的土地上闖下一番事業。從1987年開始,不甘于平庸的他開始了一系列嘗試,種植地膜西瓜、拱棚蔬菜、栽培中藥材、養豬養魚等,盡管這些并沒有改變宋相池的生活,但卻使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心。終于在1996年,宋相池選準了一個致富途徑,用東挪西借籌集的20余萬元承包了村里廢棄多年的40公頃灘涂荒地,當年收獲大豆20萬斤,獲利8萬多元。宋相池也第一次品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機遇給了宋相池更大的舞臺。面對入世后的廣闊天地,圍繞品種和質量,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業品牌,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成為宋相池的發展目標。為了壯大事業,宋相池多次到沿江的灘涂荒地考察。在2000年秋,他與鄰村簽訂了200多公頃的土地承包合同,建起了自己的農場。從此開始了他的糧食生產之路。但創業是艱辛的,剛開始由于不懂生產管理,加上技術水平不高,特別是生產資金的短缺,農場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少了資金,他就用自有房屋作抵押到信用社貸款,到親朋好友那里借;缺管理生產技術,他主動到縣農技部門求教。當年,由于精耕細作、精細管理,水稻終于獲得了豐收,年純收入達到10多萬元。初試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他堅持下去的決心,增強了宋相池種糧致富的信心。
從農場主到總經理
2001年,宋相池所在的平風鄉政府成功申報了“二馬泡”牌大米商標,并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借助這個時機,他打算把農場發展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綠色米業公司,實現規模化經營。于是,2002年松原市二馬泡綠色米業有限公司成立,宋相池也從“農場主”搖身一變成了“總經理”。公司擁有當時國內最先進的精米加工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中,630戶農民的1060公頃水田變成了公司的原糧基地,農民種植的水稻完全按公司提供的種子、肥料、技術進行科學種植,這樣既保證了原糧,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2003年,宋相池以農場為基地,成立了松原市有機農業科技示范園,園區內所有作物都是按有機農業規程進行生產。由于園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當年水稻生產基地被農業部綠色發展中心批準為國家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園區種植的水稻、玉米、大豆、蕓豆等得到歐盟有機食品認證,其中50公頃還獲得了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AA級綠色食品認證,填補了吉林省無AA級大米和有機大米的空白。
集團化發展
為了培育優勢產業,打造特色品牌。2005年3月宋相池在有機示范園和松原市二馬泡綠色米業有限公司基礎上,創建了松原市二馬泡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企業集團。2007年,該企業被吉林省政府確定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公司緊緊圍繞做大做強企業、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建立企業與農戶合作共贏的聯營機制,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研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強化基地建設,切實加強與農戶利益聯結,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積極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公司自有有機食品及綠色食品種植基地1.8萬畝,與農戶訂單基地2萬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有機農作物。基地內建有養殖規模2000只的有機蛋鴨養殖場一個,養殖水面1200畝的有機漁場一處,年產鮮魚14.5萬公斤,擁有灌溉能力2萬畝的電灌站一處。
宋相池始終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積極推廣和應用先進實用的種糧新技術、新品種,采取了測土配方施肥、稻田養鴨、稻田養蟹、稻魚輪作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機械化作業等先進生產技術,大力推廣水稻優良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與此同時,企業還逐年加大農業生產投入,共投資240多萬元,配置和完善了灌溉、耕整、運輸、機插、機收等各類農業機械設備,基本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宋相池先后與發改委公眾營養中心、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日本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吉林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同時聘請水稻專家及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技術服務,積極摸索一套科學、合理、適用的栽培模式和方法。由于實行了良種良法相配套措施,他種植的水稻單產水平也由以前的平均畝產500多公斤,提高到現在的600多公斤。
在企業運營上,宋相池將嚴格管理作為永恒的主題,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各個環節,企業嚴格遵循有機和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的各項要求,尤其在生產上,企業以訂單聯結農戶,堅持按照有機水稻和綠色水稻種植標準,對農戶實行生產資料統一采購、統一供應、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四統一”的全程管理。公司生產的農產品已經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及有機、綠色農產品認證。所生產的“糧田吉品”牌、“德佶”牌、“二馬泡”牌、“萬畝良田”牌大米獲得了“中國名牌農產品”、“吉林省名牌農產品”及“中國米業市場公認十佳暢銷品牌”等榮譽,2008年獲“吉林人民喜愛的健康食品”稱號。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太原、深圳、廣州等城市,深受消費者歡迎。
帶動農民致富
為提高糧食生產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帶領更多的農戶共同發展,2008年,宋相池聯合本村及周邊28個農戶,成立了前郭縣萬畝良田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為實現糧食規模生產經營奠定了基礎。合作社生產的水稻全部銷售給公司,既解決了農戶賣糧難問題,又解決了公司收購原糧的來源。目前,合作社入社農戶217戶,輻射帶動農戶1200多戶。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的成本承包農民土地,又以高薪“返聘”農民進行培訓和田間勞作,實現了農民到工人的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各自為政,自守家田”的小型手工作業,入社的農戶人均收入較個人自種土地增收1000元以上,合作社的農民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通過組建合作社,農民在市場競爭中形成了合力,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增強,降低了生產成本。隨著合作組織規模的不斷壯大,必將推動農業向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宋相池特別關注慈善事業,先后投入10多萬元用于貧困戶的救助工作及貧困學生的教育。2004年以來長年包保貧困殘疾家庭30多戶,在他的幫助和扶持下,現在已有20多戶農民已經脫貧致富。
宋相池說,他現在的夢想是爭取在2013年使公司在中小企業創業板上市,那時他將帶領全村乃至周邊農民,繼續為農業增效增收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