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國家今年提高臨儲玉米收購價等因素影響,自10月底開始,全國商品糧第一大省吉林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同時,吉林部分主產區因蟲災和風災造成的“減產”抬高了農民對糧價的預期。筆者在吉林省榆樹、農安、扶余、德惠等全國產糧大縣調研時了解到,“1.2元”成為許多農民的售糧心理底線,農民囤糧惜售氛圍近年來少見。
專家表示,玉米價格高位震蕩一方面增加了種糧農民收入,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高企的市場價格會對玉米深加工企業帶來嚴重影響,甚至可能使其面臨“斷糧”風險。
1.2元是心理底線
國家剛剛出臺的玉米臨儲價格,對吉林省玉米價格有明顯的“提振”作用。但受風災、蟲災等自然災害影響,部分主產區單產下降明顯、種植成本增加,導致農民對后期玉米價格預期較高,惜售氛圍濃重。
今年以來,國內玉米價格持續走高。但9月份以后,國家儲備糧進行大量拍賣,使得本來在青黃不接的時期,玉米價格反而不斷走低,直至新玉米上市。
農業部農產品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8月30日,玉米全國收購均價為2309 .7元/噸,較年初的2183.15元/噸上漲5.8%,9月以來震蕩下滑,10月18日均價為2173.33元/噸,較高點回落逾6%。目前,吉林省玉米收購價格平均每噸2200元,漲幅明顯。
受風災、蟲災等自然災害影響,今年吉林部分玉米主產區單產同比下降幅度達到三成。同時,受物價上漲推動,今年農民種植成本有所增加,這共同導致農民惜售心理增強,對后期玉米價格預期較高。
“由于今年玉米品種抗倒伏能力差,加上當地遭遇多年不遇的風災,玉米大面積倒伏,死秧很多。”德惠市米沙子鎮江東店村村民劉勝印說,“去年每公頃玉米能打2.5萬斤,今年有些玉米3個棒子都比不上去年1個棒,能打1.5萬斤就不錯了,而且玉米粒也不飽滿。”
扶余縣新富村村民趙玉偉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在農資投入方面,僅化肥價格就較去年上漲一成,打藥共花費2000元,人工成本漲幅則更大,今年雇人收玉米每小時是16元,去年最高10元。
據悉,去年趙玉偉使用機械收玉米,今年由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玉米遭遇倒伏,只能人工收割。因此,收割成本也大幅提高。
“今年自然災害太嚴重了,不僅是風災,蟲災也是打兩遍藥,產量最少影響了三成。”他表示,今年玉米要看價格行情決定賣出時間。目前當地每斤玉米價格在1.1元/斤,他最低1.2元/斤才會賣,而去年是以1.06元/斤的價格賣出的。“由于減產和成本增加,即使以1.2元/斤的價格出售,也沒有去年掙得多。”
中央儲備糧松原直屬庫主任鄧安福告訴筆者:“今年當地農業生產資料上漲幅度在15%至20%,農民對玉米期望值很高,低于一定的價格,估計農民不會賣。”
一些專家表示,很顯然,今年國家出臺的“1.06元”玉米臨儲價格難以引起農民售糧興趣。
玉米深加工企業難收糧
與此同時,由于經濟低迷,玉米加工需求不振,深加工企業為控制成本,不愿給出高價收購玉米。
鄧安福說,現在產糧大市松原僅有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收糧,新糧扣除水分后的標準價已經接近2200元/噸。
據悉,目前吉糧集團等糧貿企業在德惠、榆樹等地的收購價格都已在2200元/噸左右,預計后期價格將一路走高。
美資玉米深加工企業、嘉吉生化集團目前日玉米收購量在2000噸左右。
集團玉米采購接受部經理徐家萬認為,由于下游需求逐漸恢復,后期玉米價格有可能會出現上揚。
“雖然近期玉米原料價格有所下降,但整體來看,今年以來由于玉米價格高企,下游產品價格下降,整個深加工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利潤空間極大幅度地被壓縮。”集團淀粉糖事業部總裁劉軍說,“預計深加工企業明年也將比較困難,這種狀態可能持續相當長時間。”
對此,國內最大玉米深加工企業、長春大成集團副總經理鄭貴臣表示,今年該集團收購新玉米較往年推遲了近半個月,而且收購量明顯小于去年,部分原因是去年收購時已沒有陳糧庫存,需要大量收購新糧,而今年到目前還有10萬噸的陳玉米庫存。
據悉,目前該集團玉米收購價格為2180元,比上月上漲20元。“2200元/噸的價格短期內能維持一段時間,后期將根據庫存及消耗量,調整玉米收購節奏。”
采訪中筆者了解到,目前吉林省內深加工企業所收玉米多來自黑龍江,吉林本地玉米上市數量較少。
吉林省糧食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笑然認為,由于國家收儲及扶持政策支撐,近一年多來國內玉米價格持續強勢上漲。
“目前玉米市場價格持續上揚,農民出于對今年國家提價收購政策的預期普遍存在惜售心理,這導致東北產區貿易企業及深加工企業玉米收購情況不佳,進而導致現貨市場供應略微偏緊,并為玉米價格的上漲提供了有效支撐。”
此外,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農民儲糧設施比較簡陋。由于今年入秋后吉林省多次出現雨雪天氣,造成玉米水分含量大。農戶現有的儲糧設施對于高水分玉米無法適應,目前一些地方糧食已經出現霉變,并對糧食質量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