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舌尖上的中國》歸類為美食節目有點可惜,把它歸于文化類節目也未嘗不可。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在這個悠悠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里什么事兒都能上升到文化的地步,并不奇怪,漫長歷史文化圈里人精多了去了,大家鉚足了勁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使得咱國家文化精深博大實在正常。只是近些年,隨著大家伙都跟上發條一樣后,咱這多年積累的厚重飲食文化似乎要被西洋點心給干翻了。連咱旁邊那個長篇泡菜年糕電視劇《大長今》,還賣到中國大賺了咱一把銀子。別說
我不國際主義情深,我看到捧金碗要飯的不肖子孫就會不淡定。
愛的是中國氣質的食物
現如今終于有富于責任心的電視人愿意在飲食文化這一領域給國人尤其是一幫歷史考試不及格的小年輕們上課了。《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次文化的自我標榜,也是傳統文化的自我拯救。用美輪美奐的畫面和精心的編排把那些就要遺失殆盡的歲月積淀的食之精髓呈現在觀者眼前。頗欣賞那些還堅守著古法手工藝炮制食材的老腦筋們,無論是自己煮鹽腌制火腿的父子,還是78歲仍然經營百年蝦醬老號的婆婆,以及廣西那僅存的五個高蹺捕魚人。勞動成果的量在現代的工業文明面前顯得微不足道。轟鳴的機器,分子層面的化學和成品,工廠化的生產,能讓這些人的產品瞬間被淹沒。當這些堅守者離去,悠悠傳承而來的文化還剩多少?在一切想方設法快起來,高增長的社會心理之下,慢調的優雅如同沒落的貴族。環視周圍被快樂兒童餐催生的小胖墩,他們一定沒有享受過幼兒園綠化小鐵碗吃肉龍,然后在溫暖而不想睡覺的午后玩枕巾的樂趣。《舌尖上的中國》將這些金貴的手工技法和思維方式記錄下來,既是不是存亡斷續的舉措,也起
了吶喊呼號的作用。
《舌尖上的中國》將心性修養的重要用一種誘人的方式向每個觀眾悠悠訴說。手工制作飲食的過程就是發現和調和的過程,有個詞匯叫調和鼎鼐,既可以用來形容宰相,也可以用來形容廚師的工作。越是名廚越是注重對文化的理解和心性的修養。國際名廚,在日本已經揚名立萬的揚州廚師,還每每回鄉都去冶春茶社尋覓一些只有在特定環境中才能感受到的意境以充實自身,其意境如禪,其意境似道,除了在特定的環境中感悟之外別無他法。在我們熱衷于改造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上一些本應珍視的東西逐漸被我們用來當做交易的籌碼支付給了歷史。看看《舌尖上的中國》里查干湖78歲的魚把頭和他們堅持使用的六寸網眼的稀疏大網,“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中闡述的大
《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并非易事
道就被這些可能連孟子都不知道是誰的人們樸素地踐行著,這就是天道。除了天人合一的道之境界,心性修持也在這部片子中被提及,一些食材制作過程漫長得足月經年,這個過程既是不斷調和料理的過程,也是漫長的心性修養的過程,三年以上的火腿可以生吃,這三年里如果沒有靜候花開的耐心,只怕火腿也要早夭。在我們驚艷于美食,垂涎于美味的過程中,也不禁要審視自己的心靈之力。
《舌尖上的中國》最讓人感動的是,將味道和情感一一關聯。竊以為“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的家庭氣息和從中傳遞出來的情感表達完全不輸“掃黛嫌濃,涂鉛訝淺,能畫張郎不自由”所透出的春閨情趣。時過千年,相親都開始萬人同相每人八分鐘了,這里邊的情趣也蕩然無存,一切只為快,試問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被卡耐基成功學課程鼓動的人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廚房里的油煙味和媽媽手中的家常飯菜香?食物不但果腹充饑,也是滋養心靈的途徑。親情、友情、愛情諸多情感融匯之下的烹飪是感情濃烈的表達,是中國人可貴的傳統,在味蕾送上滿足與愉悅的同時情懷不可遺忘。謝謝《舌尖上的中國》,給每個還有情懷而忽視了情懷的人提了個醒。
蕩滌心靈之旅
喜歡《舌尖上的中國》里邊的美食其實還在其次,喜歡的是里邊所流露出來的美食家氣質。陸文夫先生曾經寫過一本名為《美食家》的小說。在陸文夫筆下的美食家是這樣的:對本地的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里有新的美食,他們必然火速趕到;他們對美食的點評恰如其分。
將本來是用來維系生命的攝食變成一種藝術,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對世界的貢獻。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人觀察自然,探索自然,在廚房中上演了一部孜孜以求的發現之旅。于是根據地域,民風,食材出產的差距派生出了“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乃至“十大菜系”,以及不可勝數的地方小菜系。每個菜系又因為歷史的沿革,經濟發展的變化而輪流盛行。在廳堂之上的菜系之外,還有那浩若星辰的弄堂口的小吃。幾乎沒人能夠完全地統計究竟在中國有多少食物的種類。《舌尖上的中國》用7集的時間卻能將中國飲食文化的神髓展現出來,實在難能可貴。
在這部片子中沒有烹飪大師,沒有烹飪大賽,沒有嚴重的商業廣告植入
型的店面介紹。有的是手工挖蓮藕、兩小時采竹筍、全中國只剩5人繼承的高蹺式捕魚,7 0多歲的吉林“魚把頭”、賣黃饃饃的陜北老漢、陪太婆制作年糕的浙江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系的微妙理解,悄然傳達出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勞動中所產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覺審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觀者的濃濃思鄉之情。正是這些,才使這部紀錄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感召。這是真正的美食家氣質。
《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每一集的主線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輯方式,進行了不同地域之間的組合和嫁接,講述了同一種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間的變化。這部紀錄片用味道營造出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從文化角度所探討的問題并不只是“吃”這么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當人們在為食品安全大撓其頭,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皮鞋還是果凍,不知道自己喝的是牛奶還是化學品,不知道那甜味來自糖還是甜味劑的時候。當我們開始自嘲百毒不侵的時候,無奈搖頭的背后是種普世的悲哀,當“吃貨”們越來越發覺已經山窮水盡沒得可吃的時候,這個社會人和人之間應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幾千年飲食文化也面臨顛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劑、甜味劑、著色劑、明膠、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國》,它喚醒了我們關于傳統食物的記憶,讓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在這個意義上,《舌尖上的中國》已經超越了一部美食紀錄片。
據說《舌尖上的中國2》已經開始籌劃,期待,簡單的期待。期待《舌尖上的中國》,也期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