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江奇濤來說,《血戰長空》的劇本比《人間正道是滄桑》創作得更艱難。年代有重合,但著眼點完全不同。當歷史一頁頁打開,才知道勝利真的是苦澀的。
有必要重新翻閱的歷史
還記得《我的團長我的團》播出時正值“兩會”召開。記者碰巧采訪某影視集團總裁,談到該劇,無不感慨這樣一個講述國民黨遠征軍悲壯歷史的劇,直到現在才被搬上熒屏。同時期江奇濤編劇的《人間正道是滄桑》,講的是內憂外患的特殊年代人自由之意志之選擇,關于信仰、理想主義這部劇給了觀眾一次客觀、正面的解讀。時代在進步,我們不用回避一些人,一段歷史時,我們或許能在玩著微博、談著戀愛、看著娛樂節目時抽空想一下,幾十年前有一大批或許和我們有著不同信仰的、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也用熱血澆灌了一片土地,一個國家。《血戰長空》就是這樣一部劇。
對江奇濤來說,《血戰長空》的劇本比《人間正道是滄桑》創作得更艱難。年代有重合,但著眼點完全不同。當歷史一頁頁打開,才知道勝利真的是苦澀的。《血戰長空》之所以被高希希稱為史詩,除了電視劇里面要表現大的情懷,就是故事動情地講述了一段歷史: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中國第一代抗日飛行員,他們的信仰和他們的意志。而故事也從從工農紅軍北大抗日到達陜北以后,在瓦窯堡會議上決定東渡黃河北上抗日開始,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整個過程,最后飛虎隊成立故事結束,描寫了一大批充滿斗志的國民黨年輕的飛行員——高云天、劉長嶺他們怎樣一寸山河一寸血地戰斗。其中最悲壯的是淞滬戰爭、南京保衛戰、重慶保衛戰以及武漢保衛戰。
“現在我們看到的日本神舟特警隊在二戰期間把美國軍艦炸掉的那個情景,實際上是中國人之前就發生過的,就是高云天的隊伍。淞滬戰爭時投彈投不下來,飛行員只好連著飛機扎到那個日軍最主要的巡洋艦上,所以這個行為不是日本人創造的,是國民黨的飛行員創造的。”高希希說這些話的時候顯然帶著激情。
藝術之上 戰爭之下
怎樣把主旋律拍得好看早就已經有過鮮明的解答,曾經《集結號》、蘭小龍的三部曲尤其是《生死線》,一度改寫了觀眾主旋律的審美定位,對于很多主旋律影視劇,觀眾也早就不再懷著“只為喊口號、樹碑立傳”的心態去看了。而《血戰長空》一開始就面臨一個是不是“主旋律”的問題,因為它瞄準的是國民黨抗日的空軍。對此高希希很明確:“我們第一次有勇氣認認真真地面對這段歷史,如果這部片子的審美價值取向和當下的意識形態的要求一致,就是主旋律,而且我會把它拍得很好看。”
《血戰長空》并非只注重戰爭和控訴,也沒有本著揭示的目的。創作者態度明確:既要具備戰爭題材的厚重,又要加倍直抵人心。邵兵也認為自己沉淀許久就為了讓角色更“人物”,就像《血戰長空》中的高云天,與其說他是英雄,不如說是戰士。大量地還原當時的機場場景;20余架1:1的戰機;占到全劇1/5到1/6的特效,也是這部作品激發眼球效應的地方,基于這些原因,這部主旋律作品,或許真的如高希希、邵兵等主創所期待的:會很好看。
邵兵:演戲也是一場游戲
邵兵似乎一下子消失了一段時間,他是在自己最熱鬧的時候突然沉寂的。再次出現,在一年的時間他拍了《追捕》、《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以及這部《血戰長空》。邵兵不再看重男一、男二,他通透了很多,對角色、對演戲,他比之前又成長了。
電視指南:對飾演空軍有什么體會嗎?
邵兵:我以前演過飛行員,像《極地營救》和《緊急迫降》,我對飛翔還有點心得和體會。我是在工廠出生的,當時工廠里有個孩子去當了飛行員,我記得當時他們吃得特別好,他回廠的時候穿著毛領的皮衣,我當時就想能當飛行員多好。
電視指南:很久沒見你了,那一段時間在干嗎?
邵兵:忙著休整、充實自己,忙著陪著孩子玩,把他們撫養長大。我就覺得該停頓一下、清空一下,因為看了好多片子,覺得自己很差。我是在最熱鬧的時候停下來的,我一直在想,我演過太多一個類型的片子,就需要有一個轉換,停頓、回歸一下。而且陪伴孩子成長的這段時間很重要。孩子現在長大了,我覺得可以出來混混了。其實孩子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就是教男人怎樣成長,把男孩變成男人的。
電視指南:你怎樣看待這個自己的轉變過程?
邵兵:我恰好趕上中國計劃經濟向商業轉換的
過程,計劃經濟的時候我上了很多大片,可是我想演更加人物的角色,哪怕不要錢,也是這個原因停下來。那天我還跟姜文說,我長了一張商業的臉,但是有一顆藝術的心,我想去藝術的時候,人家的片子都要送到電影節去的,不會找我這樣的人演,后來商業片開始了,我的名氣又不夠了,挺有意思的。現在我想以一個新人的態度重新出現,以前都演主角,現在我可以從配角開始演。
電視指南:現在回來會有不適應嗎?邵兵:不會。你會慢慢看到我的戲,和之前有很大的變化,我現在敢坐在電視機前正視我演的東西,這就算是提高了吧。
電視指南:以前不敢看嗎?
邵兵:不是不敢,會很忐忑,我覺得現在看原來的片子不夠好。我現在突然在我的角色里發現了一種東西:踏實。保持一點童真的東西很重要,孩子延續了我,讓我可以繼續這樣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演戲也是一場游戲。
高希希:比《三國》更難
電視指南:邵兵有哪點讓你覺得和高云飛這個角色契合?
邵兵:邵兵身上有一股勁,有一種特殊的氣質,是讓我覺得很有價值的。我從他的眼神里感受到一種東西,他有點憂郁,恰好這個角色需要。相比演員,起作用的還是作品本身,這個戲的力量
已經夠,不是靠演員來帶動。本來我沒時間拍了,但是整個劇本滲透出來的力量讓我根本放不下,覺得不拍的話就自己都會很慚愧。中國共產黨走到今天,有這樣的胸襟去重新面對這段歷史,很不容易。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也是很悲壯的一段。而接這個劇本的緣由,是我看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時候,感覺到紀念館里一片哀鳴之聲,沒有反抗,事實上不是這樣。拍這個戲也是因為這段歷史讓人熱血沸騰。
電視指南:這部戲比起《三國》難度怎樣?
邵兵:比《三國》難度要大,因為我要復原很多場景,有些史料是必須按照歷史的真實角度去面對。包括在飛機的模型制造上,都是按照1:1的比例做的,最后還要炸掉,這方面經費很大,制作起來確實比《三國》難度更大。這部戲的投資應該是目前國內電視劇這類題材里最大的。
電視指南:需要大量特效嗎?
邵兵:對,有大量的數字合成。本來做了六架遙控飛機,但是太大了實驗的時候飛不起來。改成電腦合成,雖然貴一點,但是效果更好。拍攝機場要轉八個,因為這支隊伍要一直打到云南、甘肅、緬甸、杭州……要是每個機場跑一遍,兩年都拍不完,所以只限于兩個機場改造,我們在安徽找了一個軍用機場。當年這個機場從俄羅斯接飛機過來在安徽落地,沒有機場,當地民眾一夜之間召集一兩萬人,一個星期就把機場修成,這個大場面劇中會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