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里,所有孩子都是承擔同樣的角色嗎?那可不一定,幼兒園也是一個小社會:有公主就有跟班,有隊長就有士兵,有玩得不亦樂乎的核心人物,就有邊緣化的旁觀者和被孤立者……看到自家孩子扮演這不同的角色,家長心中的滋味當然不同,那么,哪些反應是正確的,哪些反應是偏激的?
呼風喚雨“小公主”
小雪才5歲,就儼然成了幼兒園里的小公主。她家經濟條件不錯,過生日時媽媽會買三層大蛋糕來招待全班小朋友;過圣誕節,給每個小朋友買了進口巧克力和圣誕帽。小雪本人又能歌善舞,是新年和六一匯報演出當之無愧的領舞,后來發展到所有的小女孩一到演出前都爭相討好小雪,小雪早上一到幼兒園門口就有小朋友大叫:“小雪來了”,然后一左一右跑出兩個清秀的小女孩,攙著小雪的左右手進去,小雪還沒有走到桌前,就有人幫她拉開椅子,左右兩個跟班還討好地問:“小雪要吃奧力奧嗎?我那里有。”“小雪,很快俞老師就要來問你,你想和誰一起跳‘四只小天鵝’了,我跳得很好的,你一定要選我哦。”小雪很不耐煩地說:“說過多少遍我不吃奧力奧,那么甜的餅干,吃了就不是小天鵝,是胖老鵝了。俞老師會指定誰跳‘四只小天鵝’的,你們跟我說哪有用?”小雪媽媽在一旁聽見了,笑噴了。
家長的錯誤反應:我家女兒啥時有這個待遇的?現在的小孩太搞笑了,小小年紀就會搞人際關系,知道誰在老師那里有話語權,有影響力又聰明漂亮的自然就成了“公主”。不過話說回來,有這樣眾星捧月的待遇很不錯的,孩子在充滿禮讓和愛的環境下長大,就不會有斤斤計較的小家子氣,所以說女孩要富養嘛,富養之后才會有這樣的公主待遇。
專家指點:不要以為成了“公主”就沒有煩惱,被眾星捧月慣了的孩子對挫折的耐受點會比較低,總以為所有的人都應當禮讓她、響應她,對她的決定表示順從。一旦公主發現別的孩子在討好的背后,有著羨慕嫉妒恨的復雜情緒,尤其是發現自己的跟班還有野心爭搶“頭牌”的位置,一心想表現得更出色,對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脅時,公主眼中的童話世界就崩塌了;此外,在目前的小群體里,她是公主。但當換一個環境,在一個大群體中,她可能就會被淹沒,不再有特殊待遇。這樣的挫折,未必是小公主們可以承受得了的。因此公主的家長一定不要再以物質條件為孩子堆砌一個高臺,須知,高處不勝寒,且會進一步助長孩子唯我獨尊又“輸不得”的心態。
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公主也體會一下為他人服務的平民精神。比如這個故事中的俞老師就深諳其道:她讓小雪替“四只小天鵝”中舞蹈功力最弱的那個女孩當陪練,教不好,小雪一樣受罰。一開始,小雪有點委屈,眼淚汪汪,但不久她就發現,對她特恭順討好的人少了,對她友善的人反而增多了。也就是說,老師不動聲色地修正了女孩們對“公主”的態度,使之回歸伙伴間的輕松。
追隨者“勇士甲”
幼兒園大班的男生們最近流行玩“抓海盜”游戲,有幸參與的小男孩分成兩撥,一撥是海盜,一撥是勇士;海盜那邊就一個大反派,是蒙著一只眼睛的海盜頭子;勇士這邊規模浩大,有勇士隊長,勇士副隊長,還有勇士隊員甲、乙、丙、丁,為什么海盜頭子手下沒有嘍羅呢?可能是小男孩們認為“正義的力量”要占絕對優勢吧。玩了一陣子,大家的角色都蠻固定的,尤其是幾位勇士小兵,同樣樂在其中,尤其是勇士甲喬瑋,海盜頭子有一半機會是他抓到的,抓到海盜,勇士隊長把自己剪的五角星用雙面膠貼在喬瑋左胸,喬瑋像一個立功的士兵一樣向他的長官“敬禮”,并興奮得小臉紅彤彤。有一天喬瑋奶奶聽說孫子抓到了這么多次海盜還是一勇士小兵,就沖到玩游戲的男孩中為孫子鳴不平:“憑啥有的人一上來就是隊長,官老爺;我孫子就得去流汗抓海盜?立了那么多次功,連個副隊長也沒當上,不帶這樣欺負人的。”
家長的錯誤反應:我家孩子太沒有出息了,也沒個出人投地的意識,就滿足于當一追隨者、小嘍羅,看起來既沒有膽略又沒有創見,專干這有苦勞沒功勞的事,總是淹沒在別人的光環下。這種從眾心理哪要得?這傻孩子,受不了孤獨,只要有人愿跟他玩,他就心滿意足了,瞧這陣勢,將來怎么當學生領袖?
專家指點:很多家長認為,要么隊長輪流當,要么誰抓到海盜頭子誰當隊長,這才公平,孩子才能在這個游戲中取得玩下去的動力。家長完全不能理解為什么有的孩子一直很單純地當一個執行者,也能夠興沖沖。其實家長應當理解孩子,并不是非要當領袖、發號施令才能讓孩子在這種需要協作的游戲中獲得快樂,追隨者有追隨者的樂趣,你不能說士兵抓到了海盜,他就沒有當英雄的那種自豪感,孩子在幼兒園里玩的很多游戲不就是為了培養正義感和自豪感?
我們向來太強調“不想做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事實證明有的人不想當元帥也是個好士兵,何況孩子還小,你不能說他現在沒有當領袖的意識,將來就沒有,只要不去打斷他在游戲中的樂趣就行了。將追隨者說得一錢不值,反而會使孩子陷入茫然。
旁觀者“售貨小姐”
希娜是幼兒園里的另類嗎?每次家長開放日,張希娜的媽媽觀察女兒的表現時都滿臉迷惑:到了自由活動時間,希娜那個班上的孩子都分成三撥在玩游戲,一撥是女孩子們在玩過家家,另一撥是男孩子們在玩工兵捉強盜,還有一撥男女都有,是在一個男孩的領導下玩水玩沙,修筑“水利工程”,這三撥人中都沒有小希娜的影子,希娜好像對進一個大家庭去當寶寶(她要是玩家家的話,現在不可能再當爸爸媽媽,只可能當寶寶,還得是最小的一個),或者修筑一條大水渠一點興趣也沒有,她的玩法很簡單:把幼兒園里的所有桌面玩具拿出來,玩“收銀員”游戲,她不停地對虛擬的顧客說:“請問你需要袋子嗎?”“請問你有會員卡嗎?”“一共是某某元,找您某某元,請拿好,歡迎下次光臨。”還煞有其事地幫著裝袋。玩累了她也會跑去看看其他孩子的游戲,但也就是看看而已,一點沒有要插進去玩的意思。張希娜的媽媽看著愁死了,斥責女兒說:“你這樣一個人玩,怎么可能有朋友,怎么可能與人團結友愛。”希娜很不明白媽媽為何發愁,她說:“我有朋友啊,林羽和章暖熹都是好朋友,我就是不喜歡她們玩的過家家,老是這一套,真沒勁!”
家長的錯誤反應:這孩子這么不合群,將來哪個圈子都沒她,會吃大虧的呀!哪怕請某個圈子里所有的孩子吃肯德基,也要把孩子安插進去,就算在某個游戲圈里就是個小角色,也比沒角色、游離在外強呀!只有找到了組織,才會有安全感嘛!
專家指點:其實,恰恰是有想法、將樂趣視作高于一切的孩子,有時候才會當旁觀者。每個游戲圈玩久了之后,所有的角色都固化了,新來的成員很難為其注入鮮活的樂趣,也很難在游戲圈中找到一個有趣的位置,此時,旁觀或者自娛自樂反而令他們更愉快。不要忙于指斥孩子不合群,也不要認為孩子不想進入既定的游戲圈就會失去朋友。
看希娜的例子就知道了,希娜后來創造了一個“紅帽子志愿隊”的游戲,新組了一班人馬,一部分小伙伴戴上代表志愿者的紅帽子,另一部分小伙伴扮演需要幫助的旅客,有老爺爺老奶奶,有抱孩子的媽媽,七八個小孩玩得不亦樂乎。老師后來也對張希娜的媽媽說,你看,你根本不需要對女兒當了一個時期的旁觀者憂心忡忡,她對生活的觀察很細致,她自創的這個游戲就來自火車站的候車經歷。孩子不可能永當旁觀者,旁觀時,她其實是在對下一步的行動進行思考,別打斷她。
被孤立者“悔棋大王”
這學期,浩浩所在的幼兒園開設了棋類興趣課,有軍棋、飛行棋、五子棋和圍棋,經過老師的耐心指導,聰明的孩子們掌握了這幾種棋的基本下法,一到棋類興趣課上,很快就找到自己的“對子”,捉對廝殺。這一環節也在每月一天的家長開放日向爸媽們開放,浩浩媽媽觀察過兩三次,發現每一次,都沒人主動與浩浩下棋,被冷落一旁的浩浩起先有點不知所措,后來就專纏著林老師、吳老師下棋。老師們倒是挺喜歡浩浩,下軍棋和飛行棋總要讓浩浩先下五步,下圍棋就要讓他五六目,浩浩要輸時悔棋,老師們倒也不便和一個小孩較真,只是教育他說:“輸不起的孩子,永遠不會長棋力,變成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呀!”浩浩媽媽發現,自打浩浩成了老師的“紅人”,其他孩子就更不愿和他下棋了,不只如此,連其他游戲,也不想帶浩浩玩,浩浩被撇在一邊,委屈得眼淚汪汪。
家長的錯誤反應:這些小孩子也太較真了!不就是下個棋嘛,我家孩子想贏怕輸也是正常現象,怎么能從此孤立我家孩子?要不要給愛下棋的孩子送點小禮物,“賄賂”他們跟浩浩玩?
專家指點:在幼兒園,約有7~10%的孩子處在被孤立、被排擠的位置上,被孤立者與旁觀者的性質不一樣,旁觀者是不想加入現有的游戲圈,被孤立者是想加入,但別人不讓。要不要“賄賂”其他孩子跟被孤立者玩?最好不要!因為這會使被孤立者處在一種被人憐憫的狀態中,讓他在物質上遭人追捧,精神上讓人瞧不起—因為他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獲取敬重和友誼。
家長想要幫助被孤立的孩子,最關鍵的是要幫他找出被孤立的原因來,比如這個例子中的浩浩,被孤立的原因一是愛悔棋,二是成了老師的“寵兒”,家長可以和老師溝通,商量來做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由蒙眼的浩浩擊鼓,其他小朋友傳花,鼓聲一停,花落在誰的手里,誰就來跟老師下棋,而浩浩就去和持花者的對手下。這個辦法不但打破了浩浩老跟老師下棋的特權,還幫他隨機找到對手,改變了被孤立者的地位;當然,老師也跟浩浩約法三章:要是再悔棋,不但小朋友不跟你下棋,老師也不跟你下了……看得出,浩浩忍了又忍,終于壓服了悔棋的沖動,而聰明的老師,也通過這一辦法幫浩浩慢慢找到了談得來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