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一門樂器,真的會開發孩子的大腦嗎?長久以來,我們認為彈鋼琴是一種手指熟練運動,所謂“熟能生巧”,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問問龔晨琛老師,她既是兩位寶寶的媽媽,又是鋼琴家、在美國從事20余年音樂教育,同時也擔任麻省理工大學腦神經研究員,研究方向恰好是:鋼琴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學樂器,從“鋼琴”開始
小孩子4、5歲開始學樂器,鋼琴最好。曾經有學者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發現鋼琴有幾大優勢:
其一,鋼琴有88個鍵,還有固定音。從方位講,它非常明確,不像弦樂,弦樂是沒有固定方位的,太小的孩子會搞不清;另外,弦樂的音準也沒有絕對的,每個人拉弓力道都不一樣,所以拉出的音強弱也不固定,這也是小孩子容易迷惑的地方。其二,人與鋼琴的關系,是最自然的。我們可以觀察一下管弦樂,你會發現,小提琴的姿勢比較別扭;而管樂,對小孩子是一大挑戰,當他們的呼吸道還沒有完全發育好的時候,學習管樂還是有困難。所以在小孩子剛開始學樂器的時候,還是鋼琴最好。
但是,你可能會問,鋼琴的鍵那么沉重,怎么適合小孩子呢?是,如果每按一個鍵像踩在泥里一樣沉重而艱難的話,那孩子必定不會喜歡;而電子琴的鍵很薄。所以,我們現在有另一種方式,用“電鋼琴”。電鋼琴是模仿鋼琴、按照鋼琴的發聲角度去做,但是它輕一些。就像小孩鍛煉身體我們先給他一些小單杠或者啞鈴的一樣,當小孩手指抓啞鈴已經得到一定訓練的時候,再給他大一些的啞鈴;當用電鋼琴一段時間后,我們可以再換鋼琴給他彈。
晨琛老師提供的報告:來自哈佛醫學院研究表明,從孩子5、6歲開始,持續29個月的樂器練習,會促使大腦皮層中某個特定子區域面積的明顯變大,在這些區域會有一些纖維,這些纖維連接了大腦兩個半球與運動神經有關的區域。這就好比人腦是一臺電腦,你連接得越好,電腦運行就會越快。
教孩子,用孩子的語言
和人溝通時候要分清我們的對象,教孩子,也要用孩子的語言。如果跟三四歲的孩子講“黑鍵”或者“手型”,他聽不懂。如果你把黑鍵用狗耳朵的形狀來比喻,然后說“把你的狗耳朵拿出來”,這才是“他的語言”;再比如,我們講要輕些彈,但如果跟小孩子說“要彈輕”,那就是對牛彈琴。但在課本里如果有只正在睡覺的小兔子,你告訴孩子“這只可愛的小兔子不要把它吵醒了”,小孩子與小動物是有連接的,他自然就會放輕些。
教育也要“因對象而施教”。我呼吁的是,鋼琴老師先把音樂教給孩子,再讓他彈。我現在看到很多鋼琴教育機構,一上來就讓孩子去彈琴,而這個時候孩子還不懂音樂,這樣只會平添他的痛苦;我更推薦另一種教育方式,上課時間,無琴練琴和有琴練琴,各占一半。無琴練琴,就是音樂記憶、對音樂的理解、教孩子識譜等,對小朋友我們可以先去涂音符的顏色,家長可能會抗議了:“我們這是來上鋼琴課,又不是來學畫畫!”但是,小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整個人就投入進去,如果不去畫這個音符就不是他的。小孩子靠感知去記憶,從小就是這樣。開始給他音符,很抽象無法理解。等他到了7歲,才可以開始理解抽象概念。比如,7歲之前他畫房子是畫不正的。
邊唱邊彈,音符就像字,
旋律是我們的句子
我們完全可以把音樂做得好得多得多得多,但我們卻沒有。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在做“手指操”,而不是用腦來指揮我們的手。
教育在改革,學外語不再是悶在屋子里背一千兩千個單詞,和邏輯有關的,數學、物理課,都在改。但沒人改革鋼琴課,是因為大家認為鋼琴不需要認知的過程。但是,孩子從聽到一個音但不知道是什么,然后到有個回返(我彈了一個re,我心里想這個re,我看到這個re再彈,然后耳朵被動接收)。你可以想一件事,為什么“聾”和“啞”總是在一起?所以我們不唱它是學不會的,一定要聽,聽了再唱,邊唱邊彈,這才學得會鋼琴這種“語言”。對聲音的認知,這個認知的過程就和學習語言是相通的。
“音符就像字一樣,旋律就是我們的句子。”在彈鋼琴時,我們要知道每個音符,這就像在說一句話時要知道每個詞的發音。如果不認知這個音,僅僅是熟練的過程,這就是為什么彈錯一個音以后后面會沒法彈,因為那是機械性動作記憶。但是彈琴是藝術的表達,如果只靠自動化記憶,就完全違背了作為人去演奏藝術去掌控藝術表達藝術,那你只是在進行一場機械運動。
如果彈琴只是一場手指操,那么你一輩子聽不出錯音。彈琴時,一首樂曲下來,我可以分析出來整個過程與結構是怎樣的,起承轉合,更重要的是全腦的協調。有研究發現,音樂家在彈鋼琴時他的語言區在動。可見,“音樂是全人類的語言”,這句話是多么有道理。
晨琛老師提供的報告: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表明,樂器訓練會改變快速頻譜處理過程的功能性解剖學結構,促使功能性網絡協作效率的提升,其中包含了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區。這對于改善語言及閱讀技巧,特別是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龔晨琛
譜睿鋼琴音樂中心創辦人,鋼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腦神經研究員。在美國實踐音樂教育二十余年,歷時15年編寫全套40冊兒童鋼琴教材,其弟子常年在美國頂尖鋼琴比賽獲獎選手中占得一半以上席位。
晨琛老師提示:
1、學鋼琴,并不是一定要變成音樂家。就像學游泳學打球,我們去學絕對不是為了變成專業運動員。學習有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生存,技能、知識,這方面大家都能學得差不多;第二層面是情操和道德規范,細說就是為人和心態,這可以決定他人生如何;第三層面,美感和藝術,美讓人更有魅力,對藝術的體悟讓人生更精彩,是給人生的加分項。
2、給孩子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但不建議孩子聽HARD ROCK;或是太悲傷的音樂,比如《天鵝之死》,他聽了會覺得恐怖;和聲太強的,小孩也會接受不了。
3、起點不決定終點。不是說父母不懂音樂,孩子就沒有“音樂細胞”。除了先天遺傳,我們還有后天的培養。他可能在有些基因中像他的父母,比如他的個性(但現代研究發現,個性也不是完全不能改變)。記住一句話:“你的起點不是你的終點。”
4、玩,比練琴更重要的事。讓孩子親近大自然,玩是他們成長中不可剝奪的一部分。小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小手的肌肉得到訓練,特別是彈鋼琴,如果他的肌肉不健壯、手指不立,怎么彈?玩,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否則他怎么能有一顆受喜歡的心?音樂是一種自我情緒的表達,一顆健康陽光的心最為重要,否則彈琴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他怎么能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