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這句老話,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人之于物的態度。擴而大之,人類對待自然界,通常不也是這樣一種態度么?當人口與消費在不斷增多、資源在不斷消耗和減少,環境也變得越來越糟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經濟發展是不是應該有一些生態學的限制?發展模式不改變人類社會還能持續下去嗎?
如果我們確實關注人類的持續繁榮,那么,近期與遠期的考慮都尤為重要。我們必須直面并探討事關人類未來且影響深遠的根本問題,規避損害未來的行事方式。我們所做的努力,也應盡量不失偏頗,保持最明智的平衡。
本期“特別策劃”《被廢棄的寶藏》特別提示我們:地球上很多資源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眾多資源一次性的生命面前,我們的生活需要具備“再生”的能力;如果搞好廢棄物的再生,兩個世界難題(資源與環境)就同時找到了解決的途徑。
當然,這決不只是政府、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及其相關企業幾“家”的事。面對“難題”,需要更新理念、改變我們的生活與生產方式,更需要創新思維,找到能夠真正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作為日常消費者的我們,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態智商”。當我們具有足夠的智慧知道所購買商品背后的生態影響時,就能合理地運用我們最強大的武器——購買力,去支持環保產品。這是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生態智商》一書中提出的觀點。他認為生態智商需要消費者擁有大智慧,只有當消費者清楚地了解到人類活動和自然系統之間的作用關系后,才有可能對所要購買的商品進行“環保篩選”。群體行為和有效的機制可以給市場帶來壓力,促進其向可持續性的生產和操作方式轉變。
換句話說,一旦有助于消費者判斷其所購買商品是否符合生態要求的網絡建立起來,消費者就可以輕松地“主宰”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生產者的前途,在環保方面成為更加理性的消費者。生態智商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必將對今后人類的商業行為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愛因斯坦曾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句充滿哲理的名言:“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沒有辦法靠制造這些問題的思考方式來解決。”是啊,只有讓今天的理智成為明天的共識和后天的傳統,我們的發展才談得上“可持續”,我們的地球家園也才可能永續而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