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苗翠花”女農民模擬外交部發言人錄制討薪視頻,引起網友熱議。10月21日,視頻策劃者現身。他稱當時法律程序和上訪程序都走完了,沒有用,所以才想到了那個點子,并稱現在流行的“上訪不如上網”,說起來挺悲哀的。(《新京報》10月22日)
“信訪不如上訴,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很多現實印證了這一句流行語。反腐敗要靠網上曝光,假文憑要靠網上曝光,抵制暴力拆遷要靠網上曝光,農民工討薪也要靠網上曝光……網上曝光的東西太多了,如果引不起公眾的關注熱議,似乎還是沒有用,所以網上曝光的方式也在不斷地創新,“廈門女舌戰城管”、“直播暴力拆遷”、“發言人式討薪”……就連網上曝光,在一系列“跨省追捕”事件后,網友又調侃“上網有風險,發帖需謹慎”。
權力來源于人民,所以權力的持有者必須有自覺的服務意識;權力以法律授予公務人員,所以權力的持有者必須有高度的自律意識。“信訪不如上訴,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表面上是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的關系問題,實質上反映的卻是權力服務意識淡化的問題,不能正常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反映的是權力自律意識弱化的問題,不能有效地進行自我糾錯。喪失了服務意識和自律意識的權力,也就喪失了公信力,這正是“上訪不如上網”的悲哀之處。
自律是基礎,他律是為了更好地自律。自律是普遍的,他律是偶然的。規范權力的運行,讓權力“為人民服務”,核心就是權力的自律、內部監督、自我糾錯。信訪、上訴、上訪、上網,本質上都是他律,是對自律不足的補充。“信訪不如上訴,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透露出來的正是對權力自律的不信任,對法律公正的不信任。
“信訪不如上訴”,在同一個層面內進行,只不過是將一個單位的事情,變成了幾個單位的事情,說的一個單位的內部權力監督不如幾個單位之間的權力制衡;“上訴不如上訪”,在不同層面進行,說的還是權力崇拜,強調的是上級權力對下級權力的監督;“上訪不如上網”,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已經完全跳出了對權力的信任,而是訴諸于輿論的壓力。
“信訪不如上訴,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本身是不正常的,這是悲哀之處。如果上網也不管用之后,會是什么結果,要么在沉默中滅亡,要么在沉默中爆發。理性已經在信訪、上訴、上訪、上網中消磨殆盡,這個時候的爆發將是怎樣的后果?它將不是正和博弈或者零和博弈,只會是負和博弈,兩敗俱傷,這才是最悲哀的地方,也是需要我們高度警惕的。權力應該有危機意識,應該盡快通過權力的自律扭轉“信訪不如上訴,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的維權意識和模式化思維。
為何同是外部監督,上網就比信訪、上訴、上訪管用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網絡具有自媒體的性質,“把關人”的過濾比較少。這實際上也告訴我們,現在外部監督還不充分,“門檻”還太多。權力在強化內部監督的同時,還需要創造更好的外部監督環境。無論如何,組織的治理比自我治理要有效率、有秩序,信訪、上訴、上訪都還是在組織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