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我國職業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入手,將供應鏈管理思想引入職業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中,并從信息共享建設、組織機制建設、加強物流教育質量、發展物流繼續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物流人才培養供應鏈的管理建議。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養供應鏈是物流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這種模式將是21世紀物流職業教育探索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物流 人才培養模式 供應鏈
一、 引言
在中國,圍繞著物流服務供應和需求已產生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群。我國物流業每年平均需新增加物流從業人員約100—105萬人,其中75%到85%是一線操作的技能崗位,高層管理和中層管理隊伍約占15%—25%之間。根據國家《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提出的人才需求預測,到2015年和2020年,僅物流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分別需要技能型人才510人萬和560萬人,需要高技能人才148萬人和167萬人。從我國物流技能型人才隊伍現狀看來,不僅數量不足,而且結構層次不夠合理,中高級技能型人才比例與產業進步客觀要求相比明顯偏低,物流高技能才人的短缺是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
二、我國職業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物流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我國物流教育發展歷程短,國內在理論、實踐和技術組織上都處于一個探索發展階段。我國職業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一些問題。(1)課程規劃和本科教育接近;(2)老師實戰經驗缺乏; (3)教材缺乏活力,教學內容上因循少變,沒有形成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的應對機制,許多物流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標準未能及時進課堂。(4)物流試驗實訓經費投入不足。(5)“工學結合”(6)物流就業的落差,一方面物流專業的畢業生出校門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滿意工作,另一方面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物流人才;(7)是我國物流行業、企業對物流職業教育的參與度還不高。
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推進職業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三、建立適應當前就業環境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養供應鏈
(1)傳統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人才培養供應鏈分析
職業教育供應鏈是一種客觀存在,在傳統模式下,處于一種自發的、松散的狀態。圖2是傳統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人才培養供應鏈。
在傳統模式下,中職與高職教育缺乏信息溝通和良好的協作,職業院校之間也缺乏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更為不利的是高職教育成為了職業教育中的最高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各自封閉、自成體系。生源、職業院校、用人單位之間是一種松散的、非緊密的合作關系,缺乏供應鏈中各節點單位之間的有效連接與集成。
傳統職業教育供應鏈主要是推動式教育供應鏈,即學生通過教育“加工”后從就業服務機構推向用人單位,用人單位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使得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需求脫節,就業通道并不順暢,專業不對口和就業成本高的現象嚴重。
(2)建立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養供應鏈
結合物流就業市場發展趨勢,并學習借鑒國際上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我國應建立以應用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辦學立體多樣,學歷層次齊全,相互銜接與溝通的“適應需求、有機銜接、多元立交”的現代物流人才培養供應鏈。見圖3:
圖3 重構后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養供應鏈
重構后的現代物流人才培養供應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是由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高職碩士、高職博士組成的多層次物流職業教育體系,并且與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溝通,形成縱橫交錯的網絡結構體系,改變職業教育是培養低層次人才的形象。(2)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一是物流人才培養目標與物流人才需求目標相適應;二是物流人才培養內容與物流技術發展相適應;三是人才培養方式與學生充分發展相適應;四是物流人才培養手段與物流職業崗位實際相適應。(3)實現職業院校與用人單位的有效銜接,由推動式供應鏈向拉動式供應鏈轉變。拉動式供應鏈的驅動力來源于用人單位,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物流專業方向、物流課程設置、教育培養方案設計、教學模式設計等。
四、基于供應鏈理論的職業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1) 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職業院校、用人單位、生源供應方以及職業院校之間應建立合作的信息共享平臺。在此信息共享平臺上,用人單位向職業院校開放的信息主要有:主要物流業務流程信息、物流崗位需求信息、物流技能要求信息、物流人才需求計劃、人才評估信息等,讓職業院校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工作。職業院校向用人單位開放的主要信息有:教學內容、學生培養計劃、教學計劃、課程體系等。職業院校之間相互開放的主要信息有:物流專業方向設置和物流課程設置情況、物流實驗實訓設施情況、物流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師資等。
(3) 加強職業院校物流教育
1.綜合多個教育教學因素,全面提高培養質量
第一,建立教學內容遴選機制。遴選教學內容,適時吸納物流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標準,職業道德、安全規范等方面的內容應得到充分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得到充分體現。第二,構建以物流職業崗位作業流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塊,形成模塊化課程體系。第三,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推廣現場教學、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項目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高度重視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
2.加強物流實訓教學基地建設
應加強物流實訓教學基地建設。加強物流實訓基地建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經費投入問題。政府要加大公共財政對物流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投入的重點放在實驗實訓設施設備建設上。其次,要有科學規范的管理,健全物流實訓教學制度和教學管理辦法。第三,加強企業和職業院校的合作。按照專業基本能力訓練在校內完成,要在校內形成真實的仿真的職業環境。還要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相關企業建立合作機制,滿足頂崗實習的需要,成為專業教學的有效延伸。
3.加強物流“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培養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必須要求“雙師型”教師作為支撐。從學校來講,要建立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物流專業課教師的機制,規定專業課教師必須到企業參加專業實踐,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實踐能力。要從企業引進一批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
4.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
職業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技術優勢,依托相關的專業辦產業,也可以與先進的企業聯合創辦相關產業,與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與企業互動,開展應用技術研究、推廣與咨詢。通過產學研結合的實踐,以專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推動專業教學改革。與此同時,職業院校要加強物流市場調研和市場預測,密切與企業和人才市場的合作,積極探索職業學校和職業中介一體化的經驗,按照物流就業崗位的要求,配置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內容,按照企業的要求“量身定做”企業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3)發展物流繼續教育
繼續教育是物流人才再學習能力的一個體現,更是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發展物流繼續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合理運用繼續教育資源,不斷優化物流繼續教育系統的內容,建立高效的物流繼續教育管理體系。
(4) 政府參與人才培養供應鏈結構的調整
政府應重新調整職業教育學歷層次,把職業教育的最高學歷由大專層次向本科、研究生層次拓展。在本科或高職院校中挑選幾家辦學能力強的學校作為職業教育本科和研究生試點單位,然后向全國逐步推廣。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辦學,雙方共享對方的資源,為社會提供一個物流高級技術人才的培訓系統,為高級物流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后續教育支持。
五、 結語
職業院校是承擔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力量。將供應鏈管理思想引入物流職業教育領域,可以有效地對物流職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創新我國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物流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率。這種模式將是21世紀物流職業教育探索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何曉林、洪雁.職業教育供應鏈管理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8(1):73-74
[2]孫艷.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0:18-22
[3]郭躍、陶晶.基于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高職院校“無縫對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