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集群既是一種產業組織方式,也是一種產業環境。產業集群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決定了產業集群能形成持續強勁的競爭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本文從經濟學與社會學的視角,分析、論證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形成的內在機理,為集群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產業集群 競爭優勢 國際競爭力
“產業集群”既是一種產業組織方式,也是一種產業環境。產業集群的本質特征決定了“集群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也更有利于新企業的形成?!碑a業集群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表現出持續、強勁的競爭優勢,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理想模式。
一、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形成機理的經濟學解釋
產業集群特定的產業環境決定了集群企業具有縱向一體化程度低的特征。集群企業一方面通過收縮縱向規模,使專業化分工走向深化,以提高經濟效率;另一方面又通過擴大橫向規模,形成外部經濟效應,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正是由于集群企業的這一基本特征,決定了產業集群具有持續、強勁的競爭優勢。
1.專業化分工,實現價值增值。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活動的集合。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鏈表示出來,價值鏈各環節對于利潤的貢獻不一。企業只有將自己擺放在最有利的市場地位,掌握關鍵資源和關鍵能力,才能形成競爭優勢,獲得更多的利潤。
正是由于同行企業在產業集群特定區域內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大大降低了集群企業縱向一體化的程度,使集群企業專業化分工更加精細化。在產業集群特定的產業環境中,各家企業都不將一個產品的生產環節完整地安排在本企業內部,而是靠多家企業的相互配套協作來完成,甚至許多企業只是從事產品生產作業鏈條上自己具有競爭優勢的一個單一環節的生產,實現這一環節大批量專業化的生產,使自身競爭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2.快速反應,實現規模效應。
比爾·蓋茨在《數字神經系統》一書中寫到:“80年代是質量的競爭,90年代是成本的競爭,21世紀是反應速度的競爭?!碑斀駮r代信息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企業具有高度的靈敏度和快速反應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敏銳地識別商機、創造商機,不失時機地做出科學的決策,快速反應市場,實現“敏捷制造”,在競爭中贏得先機。正如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的:“一項價值活動的成本常常反映了對時機的選擇。有時,企業作為率先行動者之一可以獲得捷足先登的優勢。”
在信息時代,速度已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速度的意義在于提高資產利用效率,對于實現規模經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產業集群是一種高水平的生產組織方式,群內企業之間精細化的分工,同行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上、下游環節之間緊密的銜接等,創造了產業整體對市場的快速反應,體現了產業集群高水平的配套生產和便捷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集群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和外部范圍經濟效益,使產業集群形成強勁的競爭優勢。
二、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形成機理的社會學解釋
產業集群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組織,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組織。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集群這種特定的產業組織,帶來了區域內人與人之間特殊的相互聯系,使集群內企業能夠共享信任、聲譽、創新環境等社會資本,優化集群產業環境,使產業集群呈現出極強的競爭優勢。
1.資源共享,提高經濟效益。
產業集群由于特定的地緣、行緣關系,在長期、頻繁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基于信任的社會關系網絡,使集群企業能夠共享集體聲譽、社會信任、創新環境等共享性資源。
“集體聲譽”是一種無形資產,也是一種社會資本,是產業集群的信譽名望、生產效率、營銷能力、管理和服務水平的綜合體現。產業集群同行集聚,群內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配套、合作競爭與溢出效應等于一體的組織特征,使產業集群更加易于形成并享有高度的集群聲譽,形成社會公眾對集群企業高度的信任關系。
“社會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社會信任作為一種基本的制度環境,不僅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因素,營造資源共享的合作氛圍,而且集群企業基于特定的地緣、行緣關系,彼此頻繁的交往和互動,有助于產生和加深相互之間的信任,促進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使集群企業不僅能以較低的成本通過有形資源的交換與組合,實現企業間的優勢互補,更為重要的是能通過高效地進行隱性知識和技術訣竅等無形資源的交換、組合與優化配置,促進信息和知識的傳播與交流,加快新知識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使產業集群形成強勁持續的競爭優勢。
2.合作競爭,優化產業環境。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在競爭優勢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靜態的效率,而是企業充沛的活力?!薄案偁幨且环N豐沛的動能,經濟競爭的本質不是為了平衡,而是為了無止境的變化?!薄霸趪H競爭中,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改善、創新和升級?!辈⑻岢隽恕般@石體系理論”。波特認為,一個產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產業所在的競爭環境。一個產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產業所在的競爭環境。一個產業的競爭環境主要由生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當地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四個要素構成。在鉆石體系中,諸要素彼此長時間強化,形成產業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不僅是一種生產分工模式,也是一種特定的產業環境,為集群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營造了良好的交易、創業、發展和創新的產業環境。
從生產要素條件分析,競爭優勢必須借助由高級、專業型、具有創新和提升動力的生產要素才能達成。產業集群同行企業大量集聚,必然帶來這一產業所特定的生產要素在當地集聚,形成專業要素市場,使集群內企業可在當地市場獲取優質低成本的生產要素和專業化的配套服務,降低生產成本,形成集群競爭優勢。
從需求條件分析,需求狀況是影響專業型生產要素的來源。當市場對某一產品具有大量超額的需求時,應運而生的必然是高級而專業化的生產要素。產業集群所在地往往是行業中心,集群企業具有良好的聲譽和成本優勢,當地這一產品的市場需求數量巨大,能促進這一產業分工的深化和品牌創新,不斷擴大市場需求,形成集群競爭優勢。
從相關產業及支持性產業分析,相關產業及支持性產業相輔相成,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的結構和形成的比重。產業集群同行集聚,專業供應商就在本地,群內企業可獲得便捷、廉價的配套服務,只須專注于自身最具競爭優勢的環節的生產,并通過與合作伙伴的頻繁交往與互動,加速知識的流動與創新,促進專業化生產要素的創新和升級,形成集群競爭優勢。
從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分析,競爭是動力之源。激烈的競爭能帶動專業基礎建設,加速人才和信息的流動,加快知識創新的速度。產業集群同行集聚,既合作又競爭,不僅能有效地遏制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創新環境”是企業或組織進行創新的約束系統,也是一個學習系統,這個學習系統有助于企業或組織創新行為的發生和持續創新。產業集群同行集聚,相關企業和機構群居在一起,集群內部濃厚的地緣、行緣關系,使相互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相似的語言、文化背景及價值觀下更加暢通,群內企業共享集體聲譽、社會信任、創新環境等社會資本,使集體學習和知識共享在高效交流網絡中順利進行,不斷增強集群群內企業的動態創新能力,使產業集群形成持續、強勁的競爭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美]邁克爾·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 張元智、馬鳴蕭.產業集群——獲取競爭優勢的空間[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4] 陳建軍等.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09(4)
作者簡介:宗曉健,女,(1976.6-),副教授,山東服裝職業學院國際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