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垣地處湖南西部邊陲,因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而馳名中外。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步伐的加快和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特別是矮寨特大懸索橋的開通,花垣旅游業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本文分析了花垣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并針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資源優勢 開發現狀 制約因素 發展措施
花垣縣位于湘黔渝三省(市)接壤處的湖南西部邊陲,地處湘、黔、渝邊區,自古以來有西南門戶之稱。轄8鎮10鄉288個村18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108.69平方公里,總人口27.8萬人,其中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6.8%。境內層巒疊翠,溪流縱橫,風光迷人。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步伐的加快和政府的重視,特別是矮寨特大懸索橋的開通,花垣旅游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
一、花垣旅游開發的優勢條件
1.隨著吉茶高速公路的順利開通,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越來越好2012年3月31日吉茶高速公路暨矮寨大橋正式建成通車,為加快湘西地區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吉茶高速公路是國家規劃的8條西部開發公路干線之一湘渝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吉茶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標志著全長800多公里的湘渝高速公路全線貫通。以前從長沙開車到重慶,全程需要16個小時,而吉茶高速公路通車后,全程僅需8小時。
湘西地區是武陵山區扶貧示范區的重點區域,吉茶高速公路是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的重要基礎設施。矮寨大橋是吉茶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是有“公路奇觀”之稱的矮寨盤山公路。據大橋施工方介紹,矮寨大橋1000多米的鋼桁梁箱體內建有專門的觀光通道,可供游客飽覽峽谷風光。吉茶高速在花垣縣境內交匯,309、219國道縱貫縣境,打通了花垣與周邊省市交通瓶頸,使花垣具有良好的邊界區位優勢。
2. 人文景觀獨特,自然景觀絢麗,歷史文化深厚,民俗風情鮮明
花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獨特,自然景觀絢麗,歷史文化深厚,民俗風情鮮明。旅游景點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大區域:一是以邊城茶峒為中心的人文景觀系列(包括邊城茶峒、翠翠島、南方古人類文化遺址、萬壽宮等);二是以吉衛、龍潭和貓兒為核心的苗俗風情系列;三是以排碧寒武紀金釘子剖面為中心的自然景觀系列(大、小龍洞瀑布群、寒武紀地質剖面、板栗村苗寨風情、夜郎十八洞、蓮臺山森林公園、排吾石欄桿等);四是以縣城為中心的綜合景觀資源系列(包括古苗河蚩尤大峽谷、水庫、中國苗族文化園、蚩尤紀念園、崇山廟、國立八中紀念碑、峰和唐宋遺址等),從整體上來說,邊城茶峒是旅游資源的中心,苗家風情是重點,自然景觀是基礎。
近年來,花垣縣委、縣政府轉變思想觀念,把旅游業作為助推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來抓,全力打造以邊城茶洞為龍頭的文化旅游品牌。他們以項目建設為載體,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重點建設了邊城翠翠島、清水江橡膠壩、中國邊城“百家書法園”等一系列景點和附屬設施;新鋪從文大道1.7公里,改造古街5200平方米,恢復民居舊貌30間,使邊城景區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省AAA級風景名勝區。目前,該縣邊城歷史文化名鎮游、古苗河民俗風情游、“雙龍”景區自然風光游、排碧“金釘子”地質公元科普游等四大特色旅游板快初具雛形,有效支撐和推動了文化旅游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政府還舉辦各種節會活動強勢推介邊城茶峒,現已形成一個國家級3A景區邊城景區,兩個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邊城、古苗河風景名勝,一個省級地質公園排碧寒武紀地質公園,構成了“中國邊城”品牌的邊城茶峒尋夢游,排碧寒武紀地質公園科普游,古苗河自然風光風情游三個精品雛形。全縣旅游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近萬人,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年均以20%的速度增長。
二、花垣旅游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1.開發運作方式單一。當前,旅游產業開發仍以政府為主體,沒有旅游公司參與策劃、包裝、宣傳,輿論造勢不強。由于地方財力有限,資金投入渠道單一,靠政府一家唱“獨角戲”,開發效果尚不理想,旅游業實際產出水平較低,與旅游強縣的發展目標仍有差距。
2.區域發展不平衡。周邊縣市的鳳凰古城游、德夯民俗村游、猛洞河飄流游日臻完善成熟,里耶古城、古丈座龍峽、紅石林等正在培育壯大,并已進入了市場化操作,與這些旅游景區相比,花垣旅游產業開發明顯滯后于州內旅游市場,旅游業仍停留在一個較為低級的水平上,苗族的優勢旅游資源尚未形成系列開發整理出來,在“湘西神秘游”的旅游路線中也與花垣失之交臂。
3.資源整合未形成規模。花垣縣境內景點各具特色,但整合旅游資源成片開發的難度仍然很大。縣市各自為政,各自開發、重復建設的現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與周邊縣市區域聯合,攜手共進,實現旅游產業共贏的目標仍沒有找到一個切入點,導致旅游產業品牌影響力不強,市場競爭力弱。
4.基礎工作有待加強。突出表現在旅游景點配套設施不完善,交通設施相對滯后,地方性旅游商品缺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挖掘不夠,旅游隊伍建設落后等方面。
三、對策及建議
1.改變開發方式,將旅游產業推向市場
加快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和前期準備工作,積極借鑒周邊縣市或國內旅游市場已經成熟和形成產業地區的經驗和管理手段,對相關旅游景點加大包裝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各種媒體對各景區進行全方位宣傳,多渠道聯系相關旅游產業開發公司對所有的風景園區進行競拍或合作,以承包、買斷或者租憑的方式進行旅游區的經營權轉讓,或者掛靠有實力的旅游開發公司進行建設和經營。在資金的投入上,通過旅游發展基金、政府無息或貼息貸款的方式為開發商或旅游公司爭取銀行貸款,改變目前由政府單獨投資開發的現狀。
2.強化工作舉措,夯實旅游產業開發基礎
一是設立由常委領導牽頭,專家學者參與的高層次旅游產業協調機構,定期研究解決涉及旅游開發的重大問題。二是制定和配套地方性旅游開發法規,實現旅游開發立法,創設旅游開發的寬松投資環境。三是借鑒國內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成功經驗,對縣域旅游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避免重復建設,篩選出邊城文化游、百里苗鄉風情游和排碧“金釘子”地質科考游等品牌游。四是加大旅游產業的宣傳促銷力度,并把其納入全縣外宣計劃和對外經貿洽談、會展和節慶盛會中,發動全社會力量來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3.制定相關措施,加快旅游資源整合步伐
建議州委、州政府成立州一級的旅游開發領導小組,統籌全州旅游開發工作,出臺全州旅游產業開發區域合作的相關措施,統一規劃,從而形成全州旅游工作上下、左右一盤棋,將旅游產業鏈有機結合起來,突破地域界限,實行資源共享,打造湘西州旅游整體市場,使合作區域內的旅游產業實現交通一體化、服務一體化、信息聯動化、資源共享化,杜絕出現各自為戰、重復建設、單一乏味的格局。各縣市必須自覺、主動地創造條件,揚長避短,根據湘西區域旅游的實際,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恰當的融入到大湘西旅游板塊中,將全州旅游產業做大做強。
4. 加強區域合作,區域聯動,實現強強聯合,打造后發優勢
旅游產業的區域合作,就是通過對各區域旅游產業鏈有機結合,使合作區域內旅游交通一體化、旅游服務一體化、旅游信息聯動化、旅游資源共享化,從而實現旅游產業的做大做強。花垣所處的湘西州,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南方長城、鳳凰古城、猛洞河漂流、德夯民俗、古丈紅石林、里耶秦簡、邊城茶峒、古鎮王村等等,俯拾皆是,異彩紛呈。但由于缺乏區域合作、資源整合力度,受地區利益驅動的制約,普遍存在功能性、結構性的重復開發,以及切分資源等問題。在解決旅游客體的不可移動性和旅游主體(游客)的選擇性之間的矛盾中,突破區域界限、實行資源共享、打造整體市場、實現區域共贏是關鍵。花垣的寒武紀地質公園可以涵蓋大小龍洞、古苗河、夜郎十八洞、尖巖山等,與鳳凰奇梁洞,吉首德夯大峽谷,古丈紅石林,永順不二門、坐龍峽,龍山火巖溶洞、烏龍山大峽谷等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單憑花垣的寒武紀地質公園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份量太低,成功幾率小,如能與州內其他地質公園整合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精心包裝,以湘西地質公園為名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品牌來得響亮,成功幾率大。花垣邊城茶峒、龍山里耶、永順王村、瀘溪浦市同屬湘西四大名鎮,但各有千秋,整合打造成四大湘西名鎮游未嘗不可。花垣、鳳凰、吉首、保靖、古丈等縣苗族風情濃郁,永順、保靖、龍山等縣土家風情迷人,既有相同的特點,又各具自己的特色,整合發展潛力很大。如果缺乏統一規劃,難免形成各自為戰、千面一佛、重復建設、單一乏味的格局。再加上旅游服務、旅游信息、旅游線路上的各唱各調,一些弱、小、差、偏的旅游產品將無人問津,更談不上產業的發展。如能統籌兼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協調發展,全州一盤棋,就可以達到一城一特色、一鎮一品位、景景相連、景景不同、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實施區域聯動帶動,加強同張家界、鳳凰、龍山、古丈、吉首、永順甚至于更遠的名氣較大的景區之間的聯系,通過整合大范圍的旅游資源,充分發揮本縣內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的功能,實現客源市場的共享。在旅游線路的選擇上,可以選擇一兩條既依托中心城鎮、交通干線,又和旅游景區串聯最優化且與周邊景區資源共享的精品線路。
實施多元投資帶動。從長遠來看,深層次的旅游資源開發,需要強大的資本作后盾,社會化投入和多元化融資是資本來源的主要渠道,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花垣的旅游開發,目前還停留在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初始開發階段。要實現同大湘西旅游產業的融合,加快區域合作步伐,僅僅只依靠縣財政投資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也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律。由政府買單的格局必須打破,一定要走市場化運作路子,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
5.不斷加大力度,加快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快吉茶高速公路的建設步伐,縮短與大中城市的空間和距離;加快實施張花高速公路建設,盡快實現與張家界的對接;加快花垣至龍山和下子花至鳳凰沱江公路建設,使邊城至里耶、邊城至鳳凰城為兩條旅游捷徑;加快縣鄉公路升級改造步伐,使各景點之間交通便捷。在景點服務設施方面。通過政策和相關部門引導扶持,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鼓勵他們投資興建各種旅游服務設施,相關職能部門盡可能在圖紙設計、規劃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支持,銀行信貸部門要支持旅游服務設施建設,簡化信貸手續,力爭實現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投資的多元化。在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方面。重點抓好排碧板栗村、麻栗場老寨村、邊城磨老村、雅酉黃瓜寨等民俗民風獨特的村寨建設,并與州內相關民俗文化村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使之成為展示民風民俗亮點的村寨。在展現地方性旅游商品方面。如石碾、白塔、渡船模型,蚩尤、翠翠小型雕像,百家書法名家書寫邊城碑林全文微塑本等,可以作為文化擺設品;桃花蝦、臘肉、野獼猴桃、貢米等農副產品也很有旅游消費價值;特別是苗族刺繡、苗族服飾、苗族銀飾等,既有適用價值,又有珍藏價值,注重對旅游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民族特色的展現去精雕細琢,推出精品。在加強旅游隊伍建設方面。努力創造旅游人才發展環境,積極地從各類旅游學校和旅游發達地區引進各類專門技術人才和服務人才,設立優厚條件和優惠政策適度引進一些高級管理人才,來提高景區的管理水平。此外,還要對現有的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提升花垣旅游業的整體形象。
參考文獻:
[1]麻超:關于加快區域合作促進花垣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N].團結報.2008-03-24
作者簡介:伏六明(1965-),男,湖南汨羅人。湖南女子大學旅游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