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職高專《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并增強能力與技能,取得了較好效果。適應畢業生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引進了《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內容,有利于適應高職高專畢業生工作崗位的需要。
[關鍵詞]《財務會計》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法 《小企業會計準則》
一、課程改革方案的設計
“行動導向”理論在教學實踐中體現為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教學等。本人對教學方案進行了如下設計。
(1)模塊設計。在方案設計之前,我們首先深入企業,進行了會計崗位工作分析,全面了解就業崗位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保證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和項目設計的針對性。通過企業調研,最終將會計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并聯的教學模塊來安排課程的內容,即:出納崗位核算、往來結算崗位核算、財產物資崗位核算、職工薪酬崗位核算、投資和融資崗位核算、財務成果崗位核算、總賬報表崗位核算,同時將相關的稅務核算穿插到各模塊中。
(2)情境設計。在情境設計上,基本思路是以我們會計專業深度合作的企業為背景,根據其提供的企業真實業務進行挑選整理,以選擇崗位業務——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為主線,以項目的操練為主要方式開展教學。 教學過程中,以能力目標的培養為主線,同時實現知識目標和素質拓展目標。
(3)角色設計。在角色設計中將一個班的學生分為若干個財務部,每個財務部4個財務人員,分別擔任業務員、出納、記賬會計和主管的角色,并按照任務定期輪換。學生按照獲得的企業經濟業務進行操作,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
(4)項目設計。在教學項目的設計上,采用雙線并行(即 A、B 項目)的方式開展,課內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 A 線項目,學生在課外自主完成 B 線項目。
在A 線項目中, 以我校會計專業深度合作的工業企業為主體,選取了企業崗位核算的典型業務,在不同的崗位模塊下設置了不同的并行項目,為了便于項目的組織實施,在每一個項目下又設置若干個串聯任務和子任務,這些任務和子任務是以工作過程為基礎串聯起來的,A線項目的核算標準主要以《企業會計準則》為主;而B線項目選取了不同類型的企業,一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便于學生比較不同行業會計核算的差別,B線項目的核算標準主要以《小企業會計準則》為主。
二、行動導向教學的實施
本課程行動導向項目化教學過程的實施具體分為下面幾個環節:
(1)任務布置。在每次課結束前,教師提前布置下次課的任務(A 線項目的任務)。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或到企業收集所需要的資料,經過小組集體討論,進行會計操作,制作匯報材料;與此同時,教師隨時接受學生的咨詢,協助學生進行會計處理,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引導學生尋找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成果匯報。每次課開始前,要求學生將匯報材料上交,教師首先了解各組學生的操作情況,根據各組特點組織幾組學生進行報告展示及匯報工作,各個小組闡述任務完成的過程以及依據的理論,其他小組對其進行提問和評價。
(3)教師點評。教師對各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并針對較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較完整的知識和技能體系。
(4)修改完善。 根據教師的點評,修改完善自己的會計處理。 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5)歸納總結。進行項目操作的總結,在評價的基礎上,教師、小組和小組成員各自進行總結,提出改進方法。
(6)下次任務布置。布置課外完成項目(B 線項目)和下一次課的A線任務。
三、考核方案的改革設計
本門課程的考核方式包括過程性考核(80%)和終結性考核(20%)兩種方式。在過程考核中,包括(70%)A項目成績和(30%)B項目成績,同時根據各項目的大小,給出相應的分值比例。其中A線項目具體的考核內容包括成果的匯報,問題的回答,憑證、賬簿和報表的正確性、規范性以及學習態度、團隊合作等素質考核,考核形式由30%的組內、組外成績以及70%的教師評定成績組成;B線項目主要根據學生提交憑證、賬簿和報表等成果,由教師評分得到。終結性考核的成績核定將通過期末考試方式,采用閉卷、筆試的形式進行。
通過近一年的項目化行動導向教學實踐,我發現這些做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促進課堂學習和企業實務的零距離,學生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效果更好,而且自主學習能力確實獲得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改善,社會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也得到了訓練。
參考文獻:
[1]梁建民.財務會計實務[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2] 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 文藝,陸敏. 《化學反應過程與設備》項目化教學改革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09(10)
作者簡介:李楓(1982-),女,遼寧凌源人,碩士,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研究方向為會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