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受益人指定與否的法定后果進行思考和分析,指出壽險公司應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善意提醒和細心引導客戶指定受益人,以期完美地實現真實意愿,保護被保險人利益。
受益人既是壽險合同的關系人,也是壽險合同保障的對象。實務中,未指定受益人并不影響保險合同的成立,但在保險事故發生后,它可能會給保險金的申請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如要公證、還債、繳納稅款、攤薄保險金、誘發親情緊張、理賠時效過長等等,說明未指定受益人確實存在缺陷。而目前,仍有很多的客戶并不知道該問題的嚴重性,繼續重蹈覆轍;專業性的壽險公司也以為理賠結案后保險金分配的事不屬于合同約定義務,公司無權干預。
[關鍵詞]壽險產品客戶 壽險合同 受益人 探討
一、是否指定受益人將產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我國新《保險法》第十八條規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可以為受益人。即指定了受益人的保險合同。當發生保險事故并造成被保險人死亡時,其受益人可依保險合同的約定,向保險人請求給付并獨自享有身故保險金。該條款包括二層含義:
一是受益人的受益權是為滿足被保險人利益而設,是被保險人按其自己意思處分合同利益的結果,受益人依據被保險人的指定享有受益權,實際上是被保險人利益的延伸。所以,受益權來源于被保險人對自己生命利益的讓渡,保險事故發生后,指定受益人可以根據被保險人的意愿領取保險金,獨自享有、使用和支配,無需償還被保險人債務,或繳納稅款,真正保障了受益人的生活質量,完全符合被保險人意志。
二是依受益權領取的保險金具有獨立性。受益權是基于保險合同而產生的權利,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第4條第5款規定,受益人依照受益權在被保險人死亡后領取的保險金不得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不得用以抵償被保險人的債務,繳納稅款。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被保險人指定受益人,可以指定一個或多個,指定多個時需說明每個受益人的受益比例是多少,這樣就能避免一些糾紛的產生。
但實務中,不是每一份保險合同都指定有受益人。因此,我國新《保險法》第四十二條又規定,被保險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1)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2)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3)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指定受益人死亡在先。該條款包括二層含義:
一是未指定受益人時,被保險人的死亡保險金將進人他的遺產,由其法定繼承人享有,保險人必須向被保險人的繼承人履行給付保險金義務。根據《繼承法》第33條第1款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保險人依法應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因此,保險公司賠付的保險金如果作為遺產處理,就必須用來償還被保險人生前債務和應繳納的稅款。
二是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同時死亡時,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遺產,由其法定繼承人享有。如果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則保險金的請求權又歸于被保險人,被保險人可另行指定新的受益人,受益權不能繼承。
二、幫助客戶指定受益人的理論基礎
(1)最大誠實原則的體現
保險是經營風險的行業,也是經營信用的行業,最大誠信原則就充分體現了合同雙方的最大善意,它要求雙方不得隱瞞、欺詐,以最大的善意、公平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在交易時彼此坦誠相待,如同愛己一般愛人,彼此要“亮出自己的底牌”,充分展示自己私底下所掌握的信息,以公平、合理的態度相互對待。最大誠信原則貫穿于保險交易的整個過程,在投保前、保險合同締結之時、保險合同履行過程,甚至在保險人理賠之后,雙方當事人都必須受最大誠信原則的制約。
保險人因從事保險活動,熟悉保險業務,精通保險條款,且大多數保險條款由保險人制訂,而投保人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對條款不甚了解,甚至在理解上發生偏差和誤解,而一旦出現錯誤,往往難以彌補,或留下終身遺憾。因此,保險人的專業指引和善意提醒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糾正某些客戶只顧買保險,僥幸自己短時間內不會死亡或忘記思考死亡后保險金如何分配的事情。所以,保險人在恰當的時候應給予誠懇的提示和說明,解釋指定或變更受益人的好處,建議慎選受益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等,引起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注意,最后由客戶自愿決定,是否需要指定受益人以及如何確定受益人。
(2)展行《保險法》條款說明義務的需要
新《保險法》圍繞加強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權益的保護做了許多修訂,其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完善保險人的說明義務,即訂立合同時,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的,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條款的內容。對保險合同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在投保單、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對該條款的內容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作明確說明。這不僅包括“對免險責任條款的明確說明”,也包括“對普通條款的一般說明”。目前,對免責條款的明確說明已引起了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壽險公司,在訂立合同時,不僅既提示又說明,還為日后舉證“已明確說明”做足了準備,可謂是天衣無縫。而普通條款卻被疏忽或冷落,人們認為普通條款不會導致解除合同、合同終止或不承擔保險責任的嚴重后果,隨便說說就行。
(3)建立服務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壽險市場競爭的加劇,壽險行為已處在一個由價格競爭向保單內涵服務競爭的轉型期,做好保單基礎服務,尤其客戶根本利益的服務,往往更能打動客戶、站穩腳跟、決勝于千里。目前,很多壽險公司都致力于為打造國際頂級金融保險集團的目標而努力,他們往往建立了很高的戰略品牌,樹立了優質的服務理念,組織結構高度集中、成本管理統領領先、客戶資源充分共享等“大事”完成得非常出色,但他們往往疏忽做好解釋條款、幫助客戶指定受益人、解除客戶受領保險金的困擾、分析被保險人對指定受益人的心里狀況等系列“小事”,認為“小事”不影響合同的成立,不影響公司履行保險金給付。
三、案例分析
未指定受益人給被保險人家屬帶來的麻煩。
案例:廣東云浮市某伍先生,男,35歲,2008年11月29日投保我司人身意外傷害綜合保險,身故保險金12萬無,沒有指定受益人。2009年9月6日,被保險人因駕車不慎當場死亡,幾小時后,隨坐的伍母在搶救無效后也死亡。伍母的繼承人為此進行了受益權公證,內容如下:伍母因交通事故醫治無效死亡,死后遺下保險金一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十七條、第五條和第十條的規定,被繼承人的遺產應由其父母、配偶、子女共同繼承。現有效的被繼承人有丈夫、子女伍兄l、伍兄2、伍兄3、伍某,又因伍某先于伍母死亡,其遺下伍子和伍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一條的規定,伍某應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權利由其子女代位繼承。據此,被繼承人遺下的上述遺產應由其丈夫、子女伍兄1、伍兄2、伍兄3、伍子、伍女共同繼承。2010年1月20日,被保險人的7位繼承人向廣東國壽提出了身故保險金申請,公司在核實事實的基礎上,分別向各位法定繼承支付保險金如下:
12萬元該案中,被保險人有一雙未成年的兒女,他們最需要經濟支助,他們的成長、生活和教育均需一大筆資金,他們又是伍某最親近、最牽掛、最不放心的家人,伍某的死亡對他們影響最大,因為被保險人的父親有其他兄弟照顧,三個兄弟也都成家立業,經濟寬裕,可惜伍某投保時,根本沒有考慮身故保險金的事。若壽險公司的營銷員或其他人員能在投保時給予他適當指引,也許今天他未成年的兒女能多獲得一些生活成長金。
四、如何幫助客戶指定受益人
上面案例僅是未指定受益人保單發生理賠后的一些縮影,一定層面反映出未指定受益人保單在理賠時,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如遭受親情受損、官司糾纏,支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為了將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作為專業機構的壽險公司有義務、也有能力去幫助客戶實現指定受益人。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作為:
(1)壽險公司將“幫助客戶指定受益人”納入服務品牌與管理中。
如置于“國壽1+N服務”、“你的平安我的承諾”、“一張保單一輩子的幸福”等服務宣傳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宣傳指定受益人的好處、沒有指定受益人潛在的風險,培訓、教育廣大客戶,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幫助其認真、慎重地對待指定或變更受益人。
(2)訂立保險合同時,營銷人員應主動、善意地向投保人、被保險人宣傳或詳細說明受益人的重要法律地位,提醒客戶最好指定受益人和受益份額,并慎重選擇受益人,以防不測。
l.最好明確指定受益人。因為沒有受益人時,保險金作為遺產處理,可能會引起遺產糾紛,不利于保全自己的財產。
2.指定要明確。切不可模糊概念,譬如“我妻子”、“我孩子”這類詞語,而是應該明確指出姓名,避免日后糾紛。
3.受益人應由被保險人或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時需經被保險人同意。
4.受益人可以變更。如果您認為現在的受益人不夠理想,中途可變更。但需征得被保險人書面同意且在發生保險事故之前。
5.受益人可以指定一人或多人,可約定各自受益的順序和份額,若指定多個受益人還應說明每個受益人的受益比例是多少,避免產生另類糾紛。
6.指定受益人時要考慮誰是您最想給予保障的人,父母、配偶還是小孩?對未成家的青年來說,受益人可以是父母,以在萬一不幸時,借此盡孝心、報答養育之恩;對于已成家的人來說,則父母、配偶、孩子均可以考慮。
7.被保險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監護人指定受益人。
8.如果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而無其它受益人,則保險金的給付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處理。
(3)壽險公司核保、保全、理賠等環節通過《體檢通知書》、《加費通知書》、《繳費通知書》、《失效通知書》、《生存金領取通知書》、《醫療險理棄核定通知書》等再次提示未指定受益人的客戶補充指定受益人;或專業制作“指定受益人善意提醒”短信向客戶發送。
五、結語
作為擁有專業優勢的壽險公司,欲想在激烈競爭的保險市場中止于不見敗之地,保持行業領先優勢,就必須在服務中取勝。“幫助客戶指定受益人”就是這樣一個既細小又不平凡的善意之舉。唯此才能營造出更和諧、更親善的社會環境,才能讓壽險公司與客戶取得保險活動的“雙贏”成果。
作者簡介 張昌松,男(1975.5—)湖南長沙人,中南大學資源環境經濟學博士研究生,保險學院培訓師資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