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對社會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其在發展過程中都受到融資和產權不清的制約。文章以四川工業管理學院為例分析了國家財政資助民辦高校的依據,指出了國家從財政方面資助民辦高校的方法。
[關鍵詞]民辦高校 財政資助 依據 方法
高等教育對促進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作用,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經濟、延緩社會就業壓力。民辦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生力軍,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人才,調節了人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與國家對高等教育供給不足的矛盾。民辦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民辦高職,從資本原始積累到擴大再生產都受到融資弱,融資渠道不夠順暢,產權不明確等的影響,制約了民辦高職的可持續發展。
一、 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現狀
(1)民辦高職發展狀況
民辦高職指非政府組織或個人,通過非財政收入,依法面向社會舉辦的高職。我國民辦高職開始于八十年代,經多年發展形成了大批民辦高職,培養了大批人才,得到了社會承認。四川工業管理職業學院(原四川警安職業學院,下簡稱工業職院)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學校創建于1995年,是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一所全日制二專高等學院,占地近千畝,在校學生萬余人。工業職院是我國民辦高職的一個縮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民辦高職。
(2)民辦高職院校融資現狀
工業職院在發展的各階段均出現了辦學經費困難的狀況,不管是在資本積累初期還是擴大再生產均出現:社會融資弱,融資渠道單一,融資規模小等情況,制約了工業職院的發展。其融資形式主要為: “以學養學”、貸款等形式。
1.以學養學
學費是工業職院主要收入,指學生或者其家庭為享受教育等無形服務而繳納的成本。工業職院將籌集的學費,大部分用于維護各項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學費收入的多少,主要依賴學校的規模和收費標準。
首先,學費的多少取決于招生的規模。在資本積累初期,主要是自有資本和社會融資。在發展初期自有資本少,社會知名度低,能獲得的社會融資少,使初期規模小,所得學費收入少,很難獲得規模經濟;學校沒有獲得規模經濟又進一步導致學費收入少,學費收入少又反制了學校獲得規模經濟,如此便產生了惡性循環。其次,學費的收費標準是由當地物價部門統一核定,具有剛性。當地物價部門對學費統一核定后,規定了最高價格限制,因此高校不能隨意提高學費標準。
因此,工業職院的成本分攤單一,學費收入有限,導致資本循環得不到保證,資本鏈條容易斷裂,更不要說擴大再生產了,大大的制約了學校的發展。
2.貸款
民辦高職的另一主要融資渠道為貸款。首先,貸款多為短期貸款,款量有限,主要用于保證資本循環(甚至用新債代替舊債)。其次,民辦高職不得不動用一切關系去獲得貸款,這樣即增加了財務成本,進一步又導致所得款量有限。再次,民辦高職自身實力有限,導致貸款信貸額低。
像工業職院因國家對其資助不到位和不及時,而主要靠 “以學養學”和貸款等形式進行融資,使發展的各階段出現融資弱,辦學經費困難等問題,大大的阻礙了辦學水平與辦學條件快速發展,使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 國家財政資助民辦高職的依據
(1)國家政策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民辦教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該法中明確規定民辦教育屬于我國教育行列,提供的公共產品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部分,應當受到我國法律的保障。民辦高等學校和公辦高校都同屬于國家高等教育行列,提供的都是公共產品,應該同等納入國家財政系列。
(2)社會效益依據
民辦高職提供的是效益外溢性的準公共產品,提供的效益一部分由社會享用。學生在接收教育后,一方面,能增強自己的人力資本,增加社會競爭力,提高自己的社會價值,為自己帶來更大效益。另一方面,學生增強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使社會獲得更大的效用。因此,民辦高校提供的是準公共產品,社會享受了這部分公共產品,由“誰享受誰付費”的原則,國家就應該為之付出一定的成本,提供相應的財政資助。
三、 國家資助民辦高職的方法
(1)完善國家相應法律,加大地方財政資助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了民辦高校的法律地位,但是在法律中沒有明確公共財政對民辦高職支持條列,資助辦法、資金來源以及資助方和受助方的權利和義務。民辦高職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公共財政支持,地方財政支持民辦高職無章可循,無法可依。
首先,國家在民辦教育法中應明確細化國家財政支持民辦高職的具體法律。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共同設立專項財政補貼,將民辦高職納入國家教育支出之中。其次,根據MC=MU(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原則,國家財政支持民辦高職的發展。由成本分擔中“誰享受誰付費” “享受多少就應該承擔多少” 的原則,國家享受了民辦高職所創造的社會效益就應該付出相應的成本。再次,財政部門給予民辦高職教師相應的人事制度保障。
在工業職院的實踐中,地方財政大力支持學校發展,形成了“政校合作,校地共建”的辦學特色,推進了學院的發展。一是當地政府成立支持學院建設領導小組,解決學校建設難題并給予稅費優惠,以拆遷成本四分之一的低價提供學校建設用地;二是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投入2450萬元,在校內共建圖書館、體育館、體育場、軍訓基地;三是政府投資修建了大學路、濱河公園、警安社區,并開通了城市公交車,優化了校園周邊環境;四是政府人事、財政部門撥付120名指標安排教職工參照事業單位職工購買保險,促進了建設穩定的師資隊伍;五是當地政府與學院簽訂了政校合作協議,建立了地方財政支持學院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
(2)科研項目扶持
目前民辦高職沒有真正履行科研究職能,科研政策也不利于民辦高職進行科研,民辦高職缺少科研方面的積極性和撥款。因此,首先,應該培植和增強民辦高職科研職能。民辦高職院校一方面,應該積極主動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民辦高職院校應該積極主動的支取科研項目,化被動為主動獲取科研經費。其次,國家應重視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民辦高職從事科研。再次,國家應設立專項科研資金,鼓勵民辦高職院校從事科學研究。工業職院在實踐過程中,積極主動的爭取和建立了一套科研管理辦法。近年來,完成省級課題 3項,立項5項,公開發行出版教材15部、論文162篇,校級課題立項37項,講義7部。
(3)產權明確
產權關系是一種利益關系,它是利益分配的依據。科斯定理指出,只有確權才能維權。民辦高職產權必須要明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權和運行機制。首先,國家要確立民辦高職產權法,以法律強化民辦高職必須界定產權。其次,要科學的界定民辦高職的各種財產的權限,民辦高職要以獨立的法人為基礎,解決民辦高校的財產歸誰所有。
民辦高校在國家財政的充分資助下,將進一步充分發展,在規模效應的基礎上達到質的飛躍,推動社會的進步。一方面,促進經濟發展、穩定經濟、延緩社會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進一步解決了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減輕了國家在高等教育的負擔。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釋義[M].法律出版社2003
[2]樊勇明 杜莉.公共經濟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陳堂,男,(1983-),漢族,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陳鵬羽,女(1986-),漢族,四川內江人,四川工業管理職業學院繼續教育處科員,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