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改革應當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構建富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以適應市場的需求。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畢竟涉及的層面很多,諸如課程設計、師資隊伍建設、設施配備、教材建設、師生心理承受能力等內部因素,又要涉及經濟體制、法律保障、勞動用工制度、產業發展水平等外部因素。
[關鍵詞]課程改革 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
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和目前全球經濟危機的洗禮,企業職工大量下崗,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迅速進入供大于求的嚴峻狀態。另一方面,高科技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職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隨之帶來的是職工轉換崗位的職業遷移頻率也越來越大。因此,企業選擇就業者的標準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綜合型的應用型人才。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改革應當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構建富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畢竟涉及的層面很多,諸如課程設計、師資隊伍建設、設施配備、教材建設、師生心理承受能力等內部因素,又要涉及經濟體制、法律保障、勞動用工制度、產業發展水平等外部因素。筆者僅就課程改革認識層面提出一己之見。
一、 課程改革的理念首先要指向人的發展
課程,原意是“跑馬道”,意為“如同賽馬騎車手需要沿著一定的跑道才能達到目的地一樣”。學生也應沿守“課程”這條學習的跑道前進才能達到目標。但是教育始終指向人的發展,指向學生潛能開發和個性的張揚,人的潛能向人的現實素質生成的過程中,課程起著中介的催化作用。目前職業學院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和職業素養偏低是職業教育中不爭的事實,已經有學者提出“人格本位”論的課程觀。所以,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必須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必須高度重視人的解放。解放人的思維,解放人的靈魂,解放人的個性,解放擁有個性和潛能的學生。唯有如此,課程才是與學生發展相一致的,也才是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一致的,這是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
二、 課程改革要與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要求相一致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培養的人才質量和標準。職業教育的課程不斷進行改革,則為職業教育更快更好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地促進作用,從而使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愈來愈適應和貼近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所設置的專業,應深入研究對應的社會職業崗位及崗位群所培養的人的素質、能力要求,且扎實地將要求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則課程改革基本完成。
市場經濟需要人才既有一技之長,又具備高技能、高素質的勞動者。所以,課程改革的前提是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要求要實事求是,定位準確,以確保課程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課程改革順利進行。
三、 建立“多元型”課程體系
作為對“學科本位”模式的一種反叛和超越,“能力本位”模式受到職教界的青睞。“學一技之長,走天涯海角”的課程目標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具有“一技之長”但卻不善變通的“單能”勞動者已經是前途暗淡。所以,當前形勢下,我們必須重新理解“能力本位”模式的內涵,必須對現有課程進行“辯證的否定”的基礎上來重組和開發課程,以“能力本位”模式作為課程改革的根本,構建“多元型”課程體系,要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培養廣泛適應職業崗位及崗位群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綜合型的應用型人才。
心理學最新研究表明:若欲達到最好的個體學習效果,則需將知識更好的相互聯結,讓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聯系,使其置于具體情境之中。構建“多元型”課程體系,應對現有課程進行整合。即依據所培養人才的具體教學目標,將既有的由若干學科分設而組成的課程體系,轉換為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要求二設置的課程體系,其中,可以有選擇的將具有相同教學目標的課程中的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成一門新的課程。研究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整合,應從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整合入手。專業基礎課整合后,其所涉及的各專業都應在針對教學目標培養方面受益,使其能夠“支持相近的多個專業的專業課程”;專業課程整合后,其所對應專業的人才培養得以更加深入的為教學目標服務,使其能夠“承擔該職業的主要的工作任務”。課程整合要求對于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的把握要精確到位,并且在整合的過程中務必緊緊圍繞該目標。只保留與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相關的內容,再精彩的無關或者關系不大的內容,也要堅決舍去。圍繞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去重合似、刪繁就簡,保留個性,揚棄過時、增加先進。唯有此,才能徹底改變傳統“學科本位”課程觀,采用“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朝“多元型”課程體系方向發展,最終實現“人格本位”。
四、 由校企專家共同承擔課程建設
以往課程建設當然主要應該由高職院校的教師承擔,但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是相對動態的,是緊緊圍繞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變化的。針對目前的現狀,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不能僅僅依靠教學工作者,而應參考職教課程專家及企業方面的意見,共同研究、結合三方觀點及經驗。這樣進行課程建設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模式,它可以更多考慮操作過程的技術層面,能夠相對有效的解決部分專業課程存在的不同程度脫離實際的情況,使得改革后的課程能夠對于培養出適合時代需求的人才更具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中亟待解決的若干技術問題》,楊黎明,《職業探索與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