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會計課程改革研究的意義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明確指出,高職教育應\"推行'雙證書'制度,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有職業資格證書的畢業生取得'雙證書'的人數達到80%以上\"。故\"雙證書制\"是高職院校必須大力推行的一種制度。\"雙證書制\"要求學校應調整教學思路,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進行很好的設計。
本課題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納稅實務》課程為例,研究對會計類課程在實施項目化改革后,如何進一步貫徹以就業為導向,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考證類課程與非考證類課程的分類,探討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進行區別對待。
二、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納稅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現狀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于2008學年開設《納稅實務》課程,由原來的《稅法》改革而來。在學校開展項目化課程后,本課程是第一批校級項目化課程之一。與原來的《稅法》相比,有顯性的項目成果即納稅申報表,而且注重過程化考核。但是,還是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納稅實務》在知識的結構上,基本還是《稅法》的內容。而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薄弱,所以,要完全掌握這11種稅種的應納稅額的計算,對高職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在課程考核評價方面,在項目課程改革以后,考核的對象改為項目化的成果即納稅申報表,平時每個項目考核的比例上升,但是,知識結構仍然是原有的《稅法》,每個項目的考核模式都是千篇一律。沒有具體細化。教學手段缺乏實踐性。《納稅實務》課程缺乏實際操作教學環節。
三、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會計類課程改革的思路
(一)會計職業能力的內涵
職業能力是勞動者為了勝任一種具體職業而必須要具備的能力。提升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會計專業學生畢業時,大部分可能會從事基層會計工作如出納或記賬員,但從職業能力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后走上中高層管理職位成為財務分析師或會計主管。
(二)以會計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改革的思路
對高職學生,職業資格證書可以體現學生的會計基本技能、出納崗位能力和會計核算能力。可以對普高生源和職高生源分別要求取得會計專業的從業資格證書和初級職業資格證書。
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幾年后,很可能走上中高層管理職位成為財務分析師或會計主管。另外,為了職業發展需要,走上工作崗位后,畢業生很可能要參加中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因此,對中級會計專業資格考試的相關課程,可以作為非考證課程,對非考證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可以完全按項目化課程來組織教學,課程考核方式可以多樣化。在以會計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在設計教學任務時,還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包括EXCEL等財務軟件的操作、納稅申報軟件的操作。憑證、賬簿、報表的填制。
(三)以《納稅實務》課程為例,研究如何對會計類課程實施課程改革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對初級職業證書要求的增值稅納稅申報、消費稅納稅申報、營業稅納稅申報、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等5個主要項目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對其他的6個稅種的納稅處理,可以作為對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知識的拓展。在考核方式上,對初級職業證書要求的增值稅納稅申報等5個主要課程項目作為重點考核內容,這5個稅種的考核方式應按考證的題型要求,采取閉卷形式。對其他的6個稅種的納稅處理,考核方式可以多樣化。在教學手段上,對職業能力的要求之一就是會計類軟件的應用。《納稅實務》課程需要用專業的納稅申報軟件模擬企業納稅教學。
四、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會計課程改革研究的內容
通過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學生通過考證,不僅獲得職業資格,而且基本掌握了現代會計理論和會計核算方法,懂得會計準則等法規,會計憑證的編制、會計報表的分析等基本內容和操作方法。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會計課程改革研究包括下列內容:
(1) 考證課程。考證課程是根據會計崗位與專業資格考試要求,實現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無縫對接,一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即可認為達到該項課程考核要求。
會計電算化上崗證:《會計管理信息系統》
會計從業資格證:《基礎會計》、《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
初級會計專業資格證:《會計核算技能》、《經濟法》、《納稅實務》
外貿會計證:《外貿會計》
(2)非考證課程。非考證課程是從會計專業就業崗位群出發,使學生獲得勝任各類會計崗位的關鍵技能,對于這部分課程以過程性考核為主。
出納崗位:《出納實務》
會計崗位:《會計核算技能》、《高級財務會計》、《會計模擬實訓》、《畢業實習》
成本核算崗位:《成本核算與控制》
辦稅崗位:《納稅實務》
理財崗位:《中小企業理財》、《管理會計》
內審崗位:《審計》
本文通過對會計實踐教學與考證相互融合的研究,為社會培養更多既能熟練掌握會計理論知識,又能熟練運用財務軟件進行會計實際操作的高職專科層次的高素質型、技能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