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業的發展是活躍西部企業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對西部大開發的貢獻不容忽視。當前西部中小企業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中小企業的創業者。培養中小企業創業者既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西部人才發展的戰略需求。本研究選取“專業+創業”為視角,深入探究工商管理專業特色,將創業教育融合到專業教育中,以此構建“專業+創業”培養模式,以其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西部培養創業型人才。
[關鍵詞]專業 創業 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創業教育是針對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在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大力推進創業教育,尤其是探索“專業+創業”創新模式,對于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一、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傳統培養模式的弊端
(1)培養目標定位模糊;課程設置千篇一律
從目前來看,當前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都是:寬口徑的知識面;較強的專業技能;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這種定位雖然考慮了社會的需求但缺乏對學校自身資源和能力以及對本科專業學生自身素質和學習能力的評估。同時,課程體系的設置也存在不合理,千篇一律,目前的課程設置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生產運作管理、財務會計、組織行為學等等。課程雖多,但卻不精,因此便有了“工商管理無專業課”的說法。
(2)創業人才培養欠缺,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不足
當前民辦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主要針對學生的教育一是考研式教育,二是就業式教育,三是出國式教育,忽視了其實還有一種教育就是創業式教育。而且較為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忽視針對問題提出獨到見解的能力培養;較為重視教給學生穩妥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忽視培養敢于承擔風險膽識。
二、創業教育融合到專業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創業教育在國外
創業教育始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美國是創業教育的發源地。未來學家約翰·奈斯彼特認為:創業是美國經濟持續繁榮的基礎。作為創業教育的發源地,現在,美國共有2000多個高校開設了2400多門創業方面的課程,其中許多還提供創業學專業或創業研究專業。截止2001年底,哈佛大學共開設了15門創業管理課程,最具代表性的有《創業財務》、《創業管理》、《創業營銷》、《開創新企業》等課程。
(2)創業教育融合到專業教育中的必要性
1.創業教育已受到聯合國、國務院及教育部的高度重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現代高等學校承擔著三大教育,即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并強調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第三本護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1年5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時指出,要鼓勵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加強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中,強調必須加強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
2.培養工商管理創業人才是西部地區人才發展戰略的需求
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創建更多的中小企業,才能安置更多的人員就業、才能生產更多產品或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培養中小企業創業者既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西部人才發展的戰略需求。
3.資本所有者需要既懂管理又能創業的人才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部分資本所有者需要尋求資本運作的新方向,在投資項目確定后,更需要既懂管理又能創業的人才,政府有關部門也有一部分創業基金需要創業者去投資。
三、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創業”培養模式的融合
將創業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管理、考核評價等各個環節都要貫穿一個理念,那就是創業(如圖1)。
(1)培養目標
該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將學生培養成為熟練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知識型人才,也應該致力于培養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和有膽有識的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
(2)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專業+創業”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要既包括傳統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同時在四年的教育中,也都要開設諸如《創業學》、《創業營銷管理》、《創業人力資源管理》、《創業實踐》等課程,使創業課程貫穿于四年的教學中。
(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這種“專業+創業”的模式必然要求教學方法是開放性的、靈活多樣的。學校可以通過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案例研討、辯論競賽等多種課堂教學形式和實地參觀、專題講座、企業實習等多種課外學習形式,以及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和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和能力。
教學手段可以將傳統和現代教學手段綜合運用,可借助多媒體、網絡平臺、計算機模擬技術等,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拓展訓練、開設模擬公司等,實現教學的情景化、模擬化和教學內容的形象化。
(4)教學主體
在這種培養模式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增強參與學習的愿望與熱情,通過漸進的探索,使學生的獨特性、自主性、創新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激發和培養學生企業家精神,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5)教師選擇
該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比較苛刻,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以外,還要具備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在知識上要求既要懂管理又要懂創業;在能力上要求具備良好的溝通、組織、實踐、創新能力等;同時也要具備企業家素質。所以在選擇教師時,最好是選擇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同時要請有豐富管理經驗和創業經驗的成功管理者和創業者作為兼職教師。
(6)教學時間地點的選擇
這種培養模式教學時間地點的選擇可以比較靈活,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程內容選擇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以利于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行彈性教學制,即教學時間、教學地點均可彈性。
(7)教學過程
這種培養模式的教學過程要以創業理念貫穿于專業教學的全過程。以創業教育為主線進行教學。
(8)教學評價
一方面從注重結果評價轉化為注重過程評價,另一方面由單一的評價標準轉化為多元化評價標準。評價方式也呈多樣化,不僅包括量的評價,還包括質的評價,考試方式也采取多種形式。
參考文獻:
[1]鄭春,基于行為體驗的應用型本科HRM教學模式探討,價值工程,2012.8
[2]http://www.thzcb.com/20120625/12628.html,清華大學管理培訓課程
作者簡介:鄭春(1972—),女,碩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王睿(1971—),女,碩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師曉莉(1971—),女,碩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創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