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分工理論作為唯物史觀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作了科學系統地論述。本文試圖在剖析馬恩分工理論內含的基礎上,把握社會分工的積極作用與局限性,使其為我國建設提供指導。
[關鍵詞]馬恩 分工 社會分工理論
一、 馬恩社會分工理論的內含
社會分工作為社會勞動體系中基于協作而進行的專業劃分,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與舊式分工不同,真正的社會分工產生于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的原始社會后期。“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可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的性質制約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社會分工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也具有推動作用。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于生產規模小,經濟發展慢,科技水平低,使社會分工處于原始階段。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生產力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社會分工廣泛發展起來。社會分工的形成與發展也深刻地印證了馬恩提出的三次社會分工大發展理論。“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同時,由于這些不同部門內部的分工,共同從事某種勞動的個人之間又形成不同的分工。這種種分工的相互關系取決于農業勞動、工業勞動和商業勞動的經營方式。”社會分工已成為聯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要紐帶。在生產力和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分工成為生產中的必要環節,不斷分化并細化。在共產主義社會中,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私有制和階級對立消失,從而消滅了體腦力勞動、工農業勞動和城鄉的對立,分工存在的方式也會隨之變化,但這不意味著分工的消失,而是以一種新的形式整合出現。
二、 社會分工的積極性與局限性
(1)社會分工的積極性
斯密的分工理論中,已經看到了社會分工對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生產速率和增加社會財富等方面的作用。“在勞動生產力上的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馬克思同樣也肯定了社會分工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而這種促進作用產生的原因在其看來就是分工后的集體協作能力。“工場手工業分工通過手工業活動的分解,勞動工具的專門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個總機構中的分組和結合,造成了社會生產過程的質的劃分和量的比例,從而創立了社會勞動的一定組織,這樣就同時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
所以,社會分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社會分工使每個勞動者處于不同的工作部門,彼此之間的工作相互獨立。勞動者長時間從事單一的勞動任務,勞動熟練程度必然提升,并在其中摸索到工作技巧和經驗,進一步加快勞動速度,縮短單位產品的勞動時間,增加勞動產品數量,為國家和社會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現代許多大型企業的生產流水線就是這個理論的典型例證。許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根據員工固有的特長和愛好,把他們分配到不同的生產車間,每個工人都在整條生產流水線上從事著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工作,長時間的單一工作訓練勢必使其熟練操作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在整個零部件制作完成后,對其進行安裝整合,形成市場上銷售的商品。
(2)社會分工的局限性
馬克思深刻而全面地認識到社會分工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社會分工的存在導致了人在發展方面的片面化和在發展程度上的淺顯化。“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
三、 馬恩社會分工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精化分工,培養各個領域的專家,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起步起到了巨大的貢獻作用。但這種舊式分工在新時期已不再適用,傳統意義上的體腦力分工和城鄉差別正在逐漸縮小,現代的國際大環境和工種的不斷演變,更多的是使體腦力勞動結合起來。此外,伴隨著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城鎮的大量涌現,使城鄉之間的界限也不再明顯。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參與到城市的發展建設之中。同時,由于城市用地緊張和污染嚴重等問題,許多工廠也向農村搬遷,更使城鄉差距逐漸縮小。此外,社會分工在很大程度上與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相互矛盾,現代社會對人的需要更加復雜多樣,往往一專多能的“十”字型人才更受市場的歡迎。
參考文獻:
[1][2]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
[3]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13.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3.
[6]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33.
作者簡介:李寶立(1987.12-),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2010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