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省從高中2013級開始實行了新課改。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師的教學意識發生了轉變,教學方式更科學。但是在三線城市仍有不少教師,特別是部分偏遠農村學校的教師,認為或者得到的教學資源“很貧乏”,很難在教學中完成新課改的精神。因此,通過學習來提升教師創造性運用課程資源的能力,優化課堂教學,是現在教學中非常迫切的任務。
[關鍵詞]教學資源 能力 培養
四川省從高中2013級開始實行了新課改。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師的教學意識發生了轉變,教學方式更科學。但是在三線城市仍有不少教師,特別是部分偏遠農村學校的教師,認為或者得到的課程資源“很貧乏”,很難在教學中完成新課改的精神,他們對教學資源的認識局限于條件性的教學資源,而意識不到素材性資源以及身邊的動態資源。其實資源就存在于生活中,只要用心挖掘,到處都是資源。教師只要積極挖掘并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就能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資源運用能力是教師把?教學資源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的一種能力。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是一項創造性工作,不同的教師對同一資源的運用會千差萬別,同一教師對同一資源的利用也會不斷翻新。這就要求教師務必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教育教學行為的背后所蘊涵著的理論、觀念,以引發教師內發的學習需要,來提升他們對課程資源的運用能力。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下幾點,供大家分享。
一、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引進
教學技術的先進與否常常被誤解為教學多媒體的設置,在學校建設中,電腦多媒體教室一個個裝備的很先進,而傳統的實物模型與教具卻棄之一隅,特別是公開課、觀摩課等大型的表演課,那是必備電腦多媒體,不用就是教師的功夫不行,不能與時俱進。當然,多媒體教學有著傳統教育技術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優勢,但這種單一化的選擇不一定能使教學達到最有效,它始終只是一種輔助工具,用之不當有時反而會造成課程資源的損失。如實驗操作具有電腦多媒體不可替代的真實感,實物展示具有電腦多媒體不可替代空間感等。所以根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與恰當的運用教學技術,達到教學效果的最理想,才是教學技術發展的核心。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合理選擇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要不斷提高對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而不是全部依賴現代教學技術,成為這種技術的奴隸。
二、校本教材的編寫
課改后的教科書盡管是專家重新審定編寫的,但其體現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在內容上也可能存在不足之處,難以滿足一所學校的具體需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分析教材時,要有意識地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通過自己的創造,使其內容更符合學生的需求,以豐富教學資源。如根據形勢變化和學生的層次能力水平與發展需要對教材知識進行刪減增,對過時的、陳舊的資料,圖片進行置換補充,根據知識的關聯性、邏輯性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對知識進行結構重組和整合,對課后的練習進行更換等。通過對知識,練習題的加工與再創作,使教科書內容人文化、生活化、結構化、綜合化。教師在教學與實踐活動中要學會對資源的重新利用,從局限于教材內容到教學資源的開發,提高對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
三、聯系實際,緊扣生活
在生活生產中蘊涵著可資利用的信息很多,相對于國家、地方、學校的固定教材而言,生活是我們進行教學資源開發最鮮活的源泉像我們四川廣安,有傳統的民俗文化,悠久的歷史,偉人故里,紅色旅游,對于我們的各科教學來講都是鮮活、生動的資源與實物。
四、隨機應變 臨場發揮
課堂上?師生互動是一種動態性的教學資源,是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與學生溝通時的實際情況而生成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在臨時產生,在教材上和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是沒有的或者難以預料的,教師要隨機修改教學預案,使之成為教學的資源。
五、閉門思過而后省
記得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一個 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而杜威也提出,個體進行反思,有三種態度是必備的,即“開放的頭腦、責任感和專心致志”,?正是這三種態度確保和推動了人們的反思行為。教師要對每堂課進行反思,在傳統的對教材的知識結構、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教學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在本節課中還有哪些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會更加適合更加合理,更讓學生易接受,以及如何進行引導,講解,從而培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捕捉動態課程資源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樹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走出局限,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六、教學機智 語言豐富
機智?教學是教師心靈深處的教學觀、學生觀的行為外在體現,不僅體現教師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一位教師的情感態度和教育價值取向。在任意的一堂教學中,教學的機智主要表現為對“生成”的激發,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敏地捕捉能夠引發學生思索、探究的信息,將學生表現出的“與眾不同” 、“異想天開”等引向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利用,引向對新問題的解釋和對新知識的需求,從肢體動作,語言描述?使學生獲取知識的經歷是一個更加豐富,有趣,生動的過程,獲得更多更深的體驗與感受。
這里所說的機智教學不同于過去對教學機智的認識。過去強調的是教師的應變能力,是對課堂尷尬時刻的應變,它表現為受控于教育教學過程中突發出現的情形,是被動的。在動態生成的教學中教育機智卻是教師主動地、有意識地去捕捉課堂中的信息。
作者簡介:魯陽雄,男,在四川省廣安中學任教高中物理5年,被評為廣安區青年骨干教師。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