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適應現實社會的各種能力水平。二十一世紀不僅僅是知識經濟競爭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人類綜合素養大比拼時代的到來。面對現代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值得教育人士思考;面對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有必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 必要性 方法思考
一、前言
二十一世紀不僅僅是知識經濟競爭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人類綜合素養大比拼時代的到來。注重人類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加自身在競爭中的砝碼,是獲取成功的有效途徑,是永立不敗之地的重要利器。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當然高職英語教學也不例外。高等職業教育是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復合在一起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這種教育在培養學生素質的基礎上,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為教學中心目標,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實際應用型人才。
二、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的一個概念,它更加強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知識,是由學習興趣刺激學生去學,而不是被迫接受教師所講授的東西。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身心情感、道德價值觀等都會受到教師的關注,這樣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抗壓能力、適應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質都會比較強,會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
三、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在理論政策和實際教學過程中都有必要采取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學理念。
第一,在理論政策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及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同時還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第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有必要進行改革,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勢在必行。綜觀現代社會中的高職英語教育,教師和學生都只是把英語學習看成一種語言能力的訓練,教師更注重教授英語考試技巧,學生更看重高職英語A、B級的考試;此外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左右著整個教學的過程,學生永遠圍繞著老師轉,課堂教學氣氛不活躍,完全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提升一個人的整體素養,使得人格健康和諧發展,于己于人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素質教育不僅包括知識、技能水平的教育,還包括人格、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教育,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諧的情感不僅有利于個人生活的健康發展,還能夠提高其學習的效率。
四、加強高職英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方法思考
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新的挑戰,學校教育改革必須以素質教育為重點,以“培養專業技能,發展學生個性”為宗旨,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型綜合人才。針對如何加強高職英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方法,具體有以下幾種:
首先,教育部門及各級學校要充分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學習素質教育理念,掌握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
其次,學校的一線教育人員—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重新定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念,鼓勵學生用發散的思維考慮問題,營造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習效率。
最后,英語教學做為第二語言教學,有其獨特的教學特點,需要更多的實際訓練,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比如學校的英語角活動,舉行英語演講比賽等等,若有可能的話,學校可以和社會企事業單位聯合起來,學校給企事業單位提供人才資源,企事業單位給學校學生提供實踐基地,這樣就更加有利于學生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不至于出現學校教育和社會需要脫節的現象。
五、結束語
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素質的修養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聯系,在高等職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兩者之間的關系,平衡學生專業知識和人文素質的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在智力和非智力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更快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
參考文獻:
[1]陳經華.著力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實用能力[J].國外外語教學,1998,(1).
[2]伍柳亭.素質教育的任務與實施機制的構建[J].現代教育論叢,1997,(5).
[3]張雪珠.張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J].山東外語教學,2004
[4] 陶繼芬,大學英語課堂人文素質的培養[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