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作為一個難以攻克的世界難題,阿瑪蒂亞·森首創的可行能力理論開創了研究貧困的新熱點。本文以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理論為基礎,從經濟條件、社會機會、透明性保證和防護性保障四個方面來說明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可行能力現狀,進而深入探析其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貧困人口 可行能力 探析
一、引言
貧困的概念最早由朗特里提出,此后,國內外學者關于貧困和反貧困問題的研究日益深化,領域和內容逐步擴展,收入貧困理論已經不再適應當前反貧困實際的需要,消除能力貧困才是反貧困的正確選擇。貴州省是我國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區,反貧困難度大。貴州省農村地區反貧困的效果如何,不僅影響著貧困人口生活狀況的改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貴州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中央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國發2012(2)號文件的制定,貴州省提出了加速發展、加速轉型、推動跨越,反貧困問題凸顯其重要性。
二、相關理論概述
朗特里(Rowntree,1901),給貧困下了一個迄今為止仍被認為最經典的定義:如果一個家庭的總收入不足以支付僅僅維持家庭成員生存需要的最低生活必需品開支,這個家庭就基本陷入了貧困之中。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不僅僅是在收入上相對比別人窮,而是可行能力的被剝奪。他所說的“能力”是指一個人可以獲得的各種功能性活動的不同選擇組合。因此,能力是一種自由即個人擁有的決定過何種生活的可選擇的范圍。
對貧困人口的界定,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中國貧困監測抽樣調查中的貧困人口是指年家庭收入低于貧困線的農戶。國家為農村地區的扶貧工作制定了貧困線——最低生活水平。貧困線是國家統計局、國務院扶貧辦根據貧困監測報告、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農村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和購買力平價水平等綜合指標測算出來的動態指標。以此貧困線為標準,本文界定的貧困人口是指收入水平在貧困線以下的有勞動能力的人。但是,它不僅僅局限于經濟上的貧困和落后,而是一個涵蓋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匱乏等的廣泛概念。
三、可行能力現狀分析
(1)經濟條件
由于貴州省是我國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區,農業資源擁有量不足;生產能力低,生產方式落后,其生產性固定資產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貧困人口在外出務工方面,務工領域集中在建筑業和服務業,比全國水平相比,務工行業結構嚴重不合理;在外出務工收入方面,在低收入水平階段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高收入階段的比例卻比全國水平低,導致平均務工收入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文化程度與務工地點和務工收入有很大的相關關系:農村貧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低于全國水平,導致了在縣內鄉外務工、縣外省內務工和低收入水平的比例要高于全國水平,而高收入階段的比例卻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社會機會
社會機會是可行能力重要內容之一,它的滿足對于獲得和提高可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貧困人口社會機會方面的可行能力主要體現在醫療衛生和教育方面。
2010年,貴州省農村地區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14年;文盲或半文盲所占比例為12.32%,小學程度比例為35.7%,初中程度為42.56%,高中及以上比重僅為9.42%。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遠遠低于全國貧困農戶和全國農戶的水平;其在文盲和半文盲、小學文化程度中的比重最大,遠遠高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在初中文化程度,特別是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少,遠遠少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的居住地點的醫療基礎設施水平仍然比較差,經濟收入低是了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不能及時就醫的最主要原因,比全國平均水平比例大。
(3)透明性保證
一般認為,當代社會資本的研究是從簡·雅各布斯(Jacobs)、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讓—克勞德·帕瑟侖(Jean-Claude Passeron)、格倫·勞瑞(GlermLoury)等人的研究開始的。在詹姆斯·科爾曼(James Coleman)、羅納德·伯特(Ronald S Burt)、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亞歷山德羅·波茨(Aleiandro Portes)、弗朗西斯·福山(Fakuyana)、托馬斯·福特·布朗(Thomas Fort Brown)等學者那里,這個概念和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完善,把它作為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有利于以共同收益為目的的集體行動的規范和網絡。從現有文獻看,中央編譯局的楊雪冬在總結西方學者眾多關于社會資本議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綜合的概括,即:“社會資本是處于一個共同體之內的個人、組織(廣義上的)通過與內部、外部的對象的長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認同關系,以及在這些關系背后積淀來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信仰和行為范式。”貧困人口大多數以血緣或者地緣的形式居住。以親緣結成的網絡,親友之間都處于貧困或者低收入階段,導致血緣形式的居住對緩解彼此的貧困狀態作用甚微。以地緣結成的社會關系十分脆弱,鄰里之間相互交往較少,即便是交流較多,也無法及時交流對改變貧困狀態有用的信息。交通的不便導致他們難以接受外界的知識和文化,個體通過動用關系網絡而獲得嵌入到關系網絡中的資源很少。關系型社會資本的缺乏,使得貧困人口獲取外界的救助和扶持很少,脫貧減貧十分困難。
(4)防護性保障
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中外出務工人員受到的社會保障很有限,務工單位為其購買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的水平都要比全國農民工的平水低得多;而且維權意識差,導致權益受到侵犯情況下,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維護自身的權益。
綜上結果不難發現: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低、人力資本有限、享有醫療資源有限、社會資本缺乏、社會保障水平低,可行能力嚴重缺失,導致其貧困程度深。而以經濟條件和社會機會方面的可行能力最差,也是導致貧困人口常年貧困、脫貧困難最主要的原因。
四、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經濟條件的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既與我國長期二元結構的經濟體制有關,還與農村本來脆弱的自然環境、落后的基礎設施相關。在二元結構下,國家發展經濟的重心偏向城市,導致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嚴重落后,農民享有的政策資源和發展機會少。
(1)國家扶貧政策的“偏位”
我國實行以國家參與為主導的開發式扶貧模式強調通過開發貧困地區的資源。過多的關注貧困人口短期收入的增長,而與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有關的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關注與投入甚少,缺乏長期創收和脫貧的手段和技能,一場突如其來的風險使得已經脫貧的人們又回到了貧困狀態。
(2)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
貴州省農村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山高、谷深、坡陡,耕地稀少且分布不均,大部分農戶的農地都分布在半山腰中,平原中農地面積很少。使得大規模的農業機械無法使用和推廣,無疑會降低農戶的農業生產能力。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頻繁的自然災害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阻礙了農業生產,同時,給貧困人口的生活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設施建設陳舊落后,蓄水工程設施少,豐水時節不能蓄水,干旱時節沒水灌溉,農田水利設施不能保證正常農業生產的澆灌和防洪抗旱的需要。交通條件差依然是制約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貧困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很多村仍然沒有公路,人們居住分散,離自家農地距離遙遠,嚴重影響人們出行和農產品的銷售。
(3)受教育水平低,人力資本不足
人力資本存量是表示一個社會所有勞動者所具有勞動能力的綜合量度,指經投資形成的,凝結于勞動者身上的知識和技能。對于貧困人口而言,受教育程度有限,一方面使得只能依靠傳統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導致農業收入低下;另一方面,知識、技能的匱乏,在外出務工時,就業面窄,務工收入低。可以說,造成貧困人口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人力資本的不足。知識貧困體現在貧困人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與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相疊加,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隔斷了貧困人口與外界的聯系,弱化了外面先進的理念、文化對農村的沖擊,強化了貧困農村的社會封閉性。
(4)社會資本匱乏
貧困人口的社會資本還表現在以血緣和地緣結成的團體網絡中。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在都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以地緣結成的社會網絡十分脆弱,貧困人口之間的相互交往交流程度低。而以親緣結成的網絡,當貧困人口的親戚大多都跟他們差不多的境地時,盡管彼此之間往來較多、聯系緊密,但是這種交往對于獲得最新信息、依靠彼此獲得幫助、改變彼此命運的作用是甚微的。
五、消除能力貧困的對策建議
(1)轉移扶貧戰略重心,注重“能力”建設
順應當前大規模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形勢,將國家扶貧政策的重心轉移到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上來。增加扶貧資金投入的同時,改變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向:增加扶貧資金對勞動力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投入力度,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培養其一技之長,改變當前外出務工領域不合理的現狀。同時,加強對扶貧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督,確保扶貧資金真正使用在發展型扶貧項目中,提高貧困人口的受益水平。
(2)生態移民、基礎建設、城鎮化互動
貴州屬于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區,其特點是石灰巖廣布,巖溶化程度高,地表水滲透嚴重,山高地少,耕地零碎,土層瘠薄,石漠化嚴重。在人口居住分散的條件下,建設“村村通”、“鄉鄉通”等項目,客觀上是線路長、建設成本高、終端用戶少,再加上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更增加了交通通信線路的保養和維護成本。因此,根據《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白皮書》,國家鼓勵和支持生存條件極其惡劣地區的貧困農戶通過移民搬遷、異地開發的方式,開辟反貧困的新途徑。
(3)改革醫療、教育制度
加大財政對農村醫療、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現有衛生院和衛生室的條件和服務水平,吸引一批高醫術、高水平的醫務人員到基層工作;規范村里私人診所,確保其運作規范。加大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繼續鞏固和完善農村九年義務制教育,對當前個別地區學校亂收費現象進行嚴格監督和管理。
(4)培育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分三個層面,宏觀層面即社會制度,中觀層面即社團單元,組群單元和微觀層面即面對面相互作用的交往。在宏觀層面上,加快我國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對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的立法與司法保護;在中觀層面上,加強就業信息中心的建設;建立和完善職業介紹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和健全多層次的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培訓體系;在微觀層面上,維持并適當加強貧困人口親友、鄰里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擴大自身的交際圈,提高關系型組織和網絡的凝聚力,互幫互助,共同擺脫貧困。
參考文獻:
[1]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春萍.可行能力視角下城市貧困與反貧困研究[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3]周紅云、社會資本理論述評[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2, (5)
[4] 郎貴飛. 社會資本與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J]. 貴州民族研究, 2007.5
[5] Rowntree,Benjamin Seebohm. 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M]. London: NABU PR,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