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網絡文化對青少年思維方式中的思維認知結構、思維價值結構、思維方法三個方面的負面影響,探析網絡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并探究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創新路徑,促進網絡文化與青少年思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文化 青少年思維方式 負面影響
網絡虛擬技術促使社會文化經歷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遷,催生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青少年作為網絡重要的消費者,這種文化改變著他們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研究網絡時代青少年思維方式,實現思維方式的變革仍然是中國融入網絡化世界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思維認知結構中認知方式的偏離
網絡媒體所提供的信息是全方位、多元化的,但是,網絡信息會把部分虛擬的價值取向轉化為現實取向,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感知、認知世界的方式。二十世紀中期,海德格爾就預見了思維方式在信息技術影響下的革命性改變。他說到:“也許歷史與傳統將平穩地順應信息檢索系統,因為這些系統將作為一種資源以滿足按控制論方式組織起來的人類的必然的計劃需求。問題是思想是否也將在信息處理業中走完它的道路。”P168這是因為“信息高速公路將會通往許多不同的目的地”。
網絡技術對青少年認知思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世界觀的偏離。青少年在網絡文化的熏陶中,會受諸多重復、過時、零散、虛假、色情信息和數據的干擾,使他們的注意力過于分散在花哨的媒體呈現方式上,而忽略了對傳統文化地領會和掌握,忽視了世界的本來面目以及事物的根源和本質。具體表現為片面地認識世界,憤世嫉俗,注重單純的物質與超功利的追求,思維認知變得淺顯而無意義。數字化生存之父尼葛洛龐蒂將因特網稱為“地球上最骯臟的地方”。 片面地認識世界,必然使青少年迷失在冗雜的信息漩渦中和整個世界觀的偏離,并在潛移默化中直接影響其現實價值觀念、行為方式。
此外,青少年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網絡的復雜性使青少年通過網絡媒體獲得的價值認知出現偏差。他們忽視責任和義務、蔑視和排斥權威、忽視人生真正的目標和價值追求,行為方式表現出不規范性和無約束性。青少年是國家的接班人,應加強青少年對相關信息的正確篩選,對問題本質的客觀把握,對問題解法的有效搜尋提出更嚴峻的考驗。
二、思維價值目標中人本與技術的失衡
高新技術在促進青少年思維方式質量提高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思維價值目標。思維價值目標應該是借助于網絡技術,以人為本,激勵人們的思維熱情,在對客觀世界的價值理解和評價中建構一個有意義和不斷發展的世界。但是相反地,主體性的部分喪失和主體能力的退化,行動和創造的能力也遭到了削弱,思維價值目標表現出人本與技術的失衡。一些學者憂慮地指出:“更可怕的也許是人們經不住這些優點的誘惑而一腳踏進機器思維布下的陷阱,把更多的思維活動交給機器去完成,而自己卻疏于鍛煉,最后導致人類思維能力的停滯甚至下降,成為這一場人機競爭的失敗者。”
流行于青少年口頭的一句話是“有問題,找百度”,這句話深刻體現了當今青少年把機器作為思維的主體,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首創精神,從而導致思維方式越來越機器化,人性內涵逐漸喪失。有學者說的好:“通常人們所說的‘機器思維’,只不過是說,人類借助電腦來模擬和復制人腦的某些功能而已,而模擬畢竟是模擬,而非模本。把人這一認識主體的‘模本’—大腦的屬性,硬是歸之于電腦這一模擬物體,那自然是不妥當的。”P52_53
思維依賴性和惰性以及人文性的缺失是網絡環境下的直接產物,所以利用高新技術促進思維方式發展的同時又保持人類思維方式的人文性,必定是未來思維方式發展面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思維方式過度對技術依賴而導致的后果,也從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給人類敲向了警鐘,因此我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三、思維方法應用時創新與機械的矛盾
網絡時代思維方法是指在網絡空間中,主體的思維運行所遵循的一系列邏輯與非邏輯規則,是主體通向客體、把握客體的本質和規律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由于青少年思維方式呈現出思維認知方式的偏離和思維價值目標人本與技術的失衡,網絡環境下青少年的思維方法也表現為缺乏創新性和多維性,思維方法變得單一和機械性。這具體表現在:
首先,甘為信息所奴役的心態阻礙了靈感的實現,不健全的選擇機制影響了青少年對創造性產品的有效篩選。“互聯網有可能造成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退化。互聯網有盡可能囊括人類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和信息的傾向,無所不能的互聯網將窒息大學生的創新思維”;“互聯網信息處理系統把人的選擇充分簡化,越來越多的工作轉化為符號的選擇與點擊。人的社會生活世界越來越為這些人為的符號象征世界所消融,這勢必造成大學生的文字能力、語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退化。”
其次,沒有實際價值的創新在虛擬世界中不斷進行單純的復制,缺乏以實踐為基礎的想象和獨創。邁·海姆曾經從客觀角度評價到:“網絡虛擬世界應當激發想象力,而不是去重復世界。但反思應該是哲學式的,而非重復式的。”
再次,只看不想,粗淺閱讀、看多記少的自我化學習,使思維方法呈現單一,機械化的趨勢。長期網上漫游,他們的思維出現波動性、跳躍性,思維方法也會失去系統性、嚴密性和邏輯性。可見,網絡在為大學生創造性產品的實現提供信息和技術保障的同時,其固有的特征對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設下了種種陷阱。
四、解決網絡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維方式存在問題的方法與創新路徑:
(1)塑造批判性思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青少年有一定的批判和識別意識,但這絕不意味著網絡環境下質疑精神和批判思維的培養就可忽視。針對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維認知方式的負面影響,基于網絡環境的特征及認知過程的規律,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路徑有:師生合作,實現對青少年認知過程的有效監控和合理調整,塑造青少年質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有批判的思維方式,人們才有可能自覺地反思思想,反思實踐,反思現實生存狀態,思維方式的變革才能成為可能。
教師在教學中放下“教師權威”,主動與學生建立平等交往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質疑,心理的“安全”與“自由”是學生質疑的必要條件。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P24_25 面對問題,學習主體應大膽質疑、積極提問,不能僅滿足于 “既定”結論,更不能半途而廢,應獨立探究知識背后的深層內容;在學習情境中,學習主體還可以針對原有概念和科學概念的差異,造成認知沖突,使教師和學習主體意識的矛盾激化,從而在矛盾沖突中不斷地發現問題,進而提出疑問。
總的來說,作為教師,要培養大學生的網絡質疑能力;作為學生,要有獨立思考、批判懷疑的精神,能有效的從中辨別和選擇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部分。這樣才能使青少年實現對研究對象總體性把握,將片面、零散的知識清晰化、條理化、深刻化。
(2)虛擬與現實的統一,培養網絡主體素養
“虛擬社會空間一方面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 使人們的生存有可能同時保持多個維度和層面;另一方面,引導人們進入奇妙的擬像世界之中,到處游走去挖掘” 針對青少年思維價值目標中人本與技術失衡這一問題,應該注重虛擬思維與現實思維的統一,培養青少年網絡主體素養。學校或者家庭,應重視對青少年網上學習和生活的指導,多一些人文關懷,關注其情感發展,幫助青少年把注意力從網絡中分散和轉移到現實中有益健康的活動,盡可能的滿足學生的交往需要、娛樂需要,使其擺脫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形成積極和愉悅的心態,從而弱化和降低青少年對虛擬世界的過于依賴和沉溺,有效引導其需要滿足后的場域轉移。
外部環境和條件無論多么豐富和優越,最關鍵的還是青少年要關注自身的行為意識,做到自主學習、自我監控,認識自己的需求及其包涵的信息對自己的意義,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如創造性地利用網絡進行信息處理的能力;對網絡使用進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利用網絡進行社會互動、共享信息的能力;構建合理、科學的網絡認知和網絡使用意識的能力等。可以說,良好的網絡素養,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增強其創新能力,提高解決問題能力,豐富想象力,從而實現認知能力的切實提高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義。
(3)創新性和多維性思維方法的有效運用
電腦的技術程序代替了創造者的準備、構思、醞釀、豁朗等創造過程,使創造性產品的“獨特性”這一首要標志缺失。由此應塑造青少年創新型和多元型思維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激發靈感的迸發。
首先,青少年是有著內在需要和動機的積極行動者,主動調控自已的情緒,培養自身積極、樂觀的心態,陶冶創造性人格,擺脫對網絡的依賴,才能將網絡環境對其創造性的負效應減至最小化。
其次,教師應通過創設具有創造性的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源于實踐,創新也最終需經受實踐的檢驗。而網絡媒介恰恰弱化了個體實踐的意愿。家庭或學校,應提供和開放更多健康、文明的休閑、娛樂和學習技能的場所,幫助青少年積極參與現實中有益健康的活動,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使創新的源泉永不枯竭。
與此同時,要想有高層次的理論成果和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當前應當提倡多元化思維,以拓展青少年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僵化、凝固化的思維方法會堵塞創造與發明,阻礙科學理論的建樹。要想有高層次的理論成果和高端的發明創造, 只有用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方法清理自己思想脈絡中思維特性的缺陷, 改進、豐富、升華和超越思想精華,才能在更廣闊的思維空間里, 獲得劃時代的科學理論建樹和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發明和創造。
參考文獻:
[1]轉自常晉芳.網絡哲學引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P168
[2]比爾·蓋茨,《未來之路》[M],北京: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P342。
[3]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年
[4]轉自常晉芳,網絡哲學引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P168。
[5]崔自鐸,認識論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P52一P53
[6] (美)羅伯特·J·斯滕博格,智慧智力創造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年,P122
[7]邁·海姆,從界面到.網絡空間〔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P29。
[8]王旭,質疑意識培養途徑淺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年,P24-25
[9] 葉啟政,虛擬與真實的渾沌化:網路世界的實作理路[J],社會學研究, 1998 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