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承包土地通過流轉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在土地二輪承包以后盛澤鎮迅速擴大,到2009年末,各類規模經營面積已達到3.6萬畝,占農民總承包耕地面積的69.2%。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農民居住環境的變化,農產品價格的走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改進,高效生態健康農業發展的深化,如何穩定規模經營,提高規模經營質量,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是目前土地規模經營中應予解決的問題。
一、目前土地規模經營的現狀與主要潛在問題
為鼓勵、完善、穩定、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從中央到地方多次出臺了法律、法規和政策,促進了農業發展,維護了農民的權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不斷推進,我鎮受益匪淺,勢頭良好。主要表現在:一是規模經營面積不斷擴大,在98年土地確權發證后,規模經營面積在2007年前每年平均以5%的速度上升,2008年新的激勵政策后,規模經營面積成倍增長,近年基本穩定在68%左右。二是生產水平提高,平衡性好,水稻畝產量600公斤左右,小麥畝產量超300公斤。三是勞動生產率提高,本地90%的適齡勞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從事規模經營農業人員的純收入達到戶均6.3萬元。四是農業種植結構逐步規模化調整,農村居民土地資源性收入增加。五是農業四新技術推廣接受程度高,覆蓋面大。
但是目前土地規模經營格局中,還存在許多現實矛盾和不和諧局面,主要有七個方面。一是規模化程度不均衡,部分地區分散經營面積較大,北旺片區規模承包經營比例只占到45%,南部稻區在90%以上。二是外籍農民承包經營面積大,到2009年底,229戶承包大戶中,非吳江籍的經營戶180戶,占78%,面積占80%。三是從業人員文化水平偏低,大專學歷只占1%,小學文化占到17%。影響了四新技術的接受和農產品質量建設的開展。四是對土地流出農民貢獻不大,土地規模經營戶以生產糧食為主,田租金從每畝220元至1200元不等,平均為368元/畝。而且經營同類作物的租金,村組之間的租金差異達到一倍。導致部分地區村民對租金的不滿足。五是承包的穩定性差,為了適應城市規劃和其他產業的發展,目前糧食經營的租賃合同大多為一年一簽,蔬菜種植的三年左右,果品生產也不超過10年。限制了經營戶的長遠發展計劃。六是生產開展社會化服務程度差,經營者生活條件簡陋。在生產種植過程中,農業機械雖然基本都能應付農事活動需要,但單打一自我解決,缺少專業化的服務隊伍,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生產生活用房更是低層次,勉強能遮風避雨,既不利生活也影響新農村形象。七是部分村組流轉協議不符合法律法規,約定不明確,引起流出方、流入方、承包方的利益矛盾。
以上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向更高層次推進,制約了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對新農村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帶來障礙。
二、完善土地規模經營的對策和構思。
農民承包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提高勞動土地資源效率、助推城鄉一體化建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基礎和平臺。
(1)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將土地資源進行合法整合。根據市委市政府[2010]4號文件精神,在全鎮范圍內用2-3年時間,對20個有穩定農業用地的行政村,全面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將合作社組建與發展高效農業、規模經營、專業合作組織相結合。通過規模化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組建,將農民承包土地由分散流轉,向集中發包、經營轉變,為適度規模經營搭建平臺。使土地規模經營比例進一步擴大,經營形式更加靈活。
(2)培育合格本地農民,提高經營者的素質和穩定性。解決文化低、年齡大、綜合素質不高的人員進行規模經營農業的普遍現象,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轉變思想觀念意識,營造參與現代農業實惠光彩的氛圍。使人們感到經營農業前景輝煌,產業穩定,可以致富,社會貢獻大,地位和作用不斷攀升。二是激勵部分年輕人學習農業、愛好農業、經營農業,開辟農業天地,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三是限制外地農民包田種植,在年齡、文化、素質上設立條件。
(3)規范流轉、發包、承包方法,增加經營者開展生產活動的計劃性和延續性。承包經營者能夠在承包土地上根據本人的意愿,進行持續發展,進行較長年限的種植活動,是規模經營健康推進、土地資源良性循環利用的重要保證,主要需在三個方面給予保障。一是有一個適宜的承包周期,種植糧食作物的,可以一年一簽合同,種植蔬菜的不能少于3年,果品不能少于8年。所有承包戶到期后,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續包。二是有一個認同的有償承包費。短期承包,以當期合同固定價為好,長期承包,每年要有5-8%的增幅。不主張竟標招包,以免產生負擔過重,不能正常開展生產活動帶來的各種矛盾。所有發包價格,村民委員會、土地股份合作社要有主導意見,不能被流出方農戶的預期要求所左右。三是有一個規范的手續。在進行土地流轉承包、土地股份合作社組建時,工作到位,條款明晰,約定周密有效。協議合同到期后,如繼續履行應及時續簽。
(4)合理區域布局,確保涉農生產經營用地的長期穩定。隨著二三產業、城鎮化建設的持續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農業生產區域的收縮變化愈來愈大,導致規模經營的短期性日益明顯。關鍵要解決二大矛盾,一是地方區域產業規劃要有前瞻性和穩定性,劃定相對長期農業生產區域。對已建成的農業示范園、生產基地,在規劃時要考慮保留,不能土地一征,一補了之。要占用與建設結合,盡量減少經營者損失,維持農產品的供給平衡。二是農業生產種植經營項目,適應市鎮建設的變化。在城郊二、三產業規劃區提倡露地栽培,種植短周期作物,不宜開展大規模的設施農業,更要反對等拆遷換效益的做法。現代農業型的規模經營,側重建在農業保留區,使經營者安心,生產上水平、上檔次、出效益。
(5)大力發展高效農業,鼓勵多元資本投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土地實行規模經營,不單純是為了將分散的土地進行集中耕種,更重要的是通過規模經營后,不僅要提高勞動生產力,還要提高土地產出率,還要與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延伸農業產業鏈相結合。這樣的規模經營,才能助推農業的不斷發展,才能達到增效保供、農民增收的目的。在經營形式上體現出各類種養特色。
1.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規模經營戶,重點在優質無公害綠色稻米生產上下功夫,既要獲得高產,又要推廣農業四新技術,收獲的水稻、小麥優質安全,以優質爭效益。不得廣種薄收,掠奪經營,破壞土壤,影響環境。單戶經營面積控制在150畝以內。
2.蔬菜種植大戶,要在設施栽培、無公害放心菜生產上下功夫。相互之間緊密合作,開展標準化生產,形成銷售聯合體,建立配送體系,打品牌爭市場。
3.規模化特種農業生產,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導向,利用工商資本形成產、加、銷、觀光一體化,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發展公司+農戶模式。多元資本的投入要真正帶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不能搭花架子,盲目占地鋪攤子,否則終究不能穩定土地規模經營。
(6)、提高服務能力,加大扶持力度,改善規模經營條件,展現農業新形象。土地實行規模經營后,不能以將土地由分散歸到集中、收到承包費分給農民為根本目的。而是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使土地發揮出更好的效益,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因此要更好地服務土地規模經營,營造發展的良好空間。
1.要關心關懷各個經營者,無論本地戶、外地人,要將承包大戶當作本地企業一樣對待。經常上門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解決現實困難,完善公共設施,也要加強教育,提高素質。
2.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塑造新農村形象。土地規模經營中,80%的經營者入住條件差,倉庫場地不足,影響生活生產,危及生命財產安全,有損農村形象,收獲季節帶來周邊公共交通壓力。因此在建立村為主體的土地股份社基礎上,根據經營者的實際情況,由行政村統一出資建造生產生活用房,低價出租。不允許承包戶自行建造,減少經營到期后產生的資產矛盾。
3.建立健全專業服務組織。規模經營戶在生產中雖然大多能自我服務完善,但是有時勉為其難,不能解決實際需求,而且成本也高,在農技農藝上不能到位。對土地面積比較大的區域,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組建水稻育秧插秧公司、機械耕種服務隊、果蔬種苗培育公司以及植保專業服務隊。從而使規模經營者在生產中得到全方位的依托。
農民承包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至今已有20多年,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其作用在三農工作中,始終沒有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