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構建了食品企業和政府間的博弈模型,從博弈論角度分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和對策。研究結論表明:當政府單位監管成本高和罰款上限低,而違法企業發現概率小和違法成本低時,政府會選擇減少監管次數而企業選擇違法經營,兩者都獲益,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是政府和食品企業利益博弈的均衡結果。因此,政府應從維持經濟秩序和保障民眾健康的角度出發,加強自己的監管執行力和推動自愿性食品安全協議的發展。
[關鍵詞]食品安全問題 博弈模型 政府監管 契合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消費者的生命安全,社會和諧和國家形象。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食物結構日趨優化,食品數量得到有效保障。但食品安全事件卻頻繁發生,消費者身心健康遭到嚴重危害。在利益與道德的博弈中,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當今全民關注的焦點。
一、食品安全的界定
學界及相關機構對食品安全含義的界定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目前食品安全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三個角度:從食品安全的數量角度看,食品安全就是人們能買得到、又支付得起其維持健康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從食品安全的質量角度看,食品安全就是人們所攝取的事物營養全面、衛生健康。從食品安全的可持續性角度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整條供給鏈中,都體現出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的理念。本文將從食品的質量角度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研究。
二、食品安全問題博弈的研究基礎
對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文獻研究重點集中在治理結構上利益的權衡取舍結果。李軍鵬等(2007)從政府和企業的角度討論,提出政府對企業的懲罰系數、監督成本、企業生產不安全食品所獲得的收益和聲譽效應是影響食品安全問題的關鍵因素;曹婧等(2010)則從懲罰性賠償金額和消費者的博弈,提出賠償金越多,消費者訴訟積極性越高從而遏制廠商生產劣質產品,但其忽略一個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無法進行科學判斷而消費了存在安全問題的食品,消費者只能是價格接受者,缺乏博弈的能力;左衛等(2011)構建了地方監管部門與中央監管部門的博弈,認為地方監管失效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并沒有從食品供給角度分析食品企業為何會生產不安全食品。
三、基于博弈論下的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分析
政府監管和企業食品安全責任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前者的實施能影響后者在食品供應的行為與績效,從而影響后者的厲行效果;而后者的積極執行也有利于前者的順利實施。但從近年來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饅頭、塑化劑、地溝油、罌粟粉等惡性事件的出現和形成地下加工產業鏈的現象,表明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是企業和政府博弈的結果。政府監管為何失效、企業與政府的決策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等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基于博弈模型下的成因分析
博弈論的基本假設是:人是理性的,他在具體策略選擇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論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間如何進行策略選擇。
在食品安全監管的博弈中,參與人是政府和食品企業。政府的純戰略選擇是監管或不監管,食品企業的純戰略選擇是合法經營和違法經營。假設政府管制成本為C,企業違法經營時所得收益為R,上繳的違規經營罰款為T。并假定只要政府進行監管,違法行為就會被發現,發現后不安全食品會被銷毀。那么,當企業合法經營、政府不監管時,企業得0,政府得0;當企業合法經營,政府監管時,企業得0,政府得-C;當企業違法經營,政府不監管時,企業得R,政府0;當企業違法經營,政府監管時,企業得R-T,政府得T-C。(見表1)
表1 監管部門與食品企業博弈模型
假設C 1、對的分析 給定y,政府選擇監管(x=1)和不監管(x=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u(1,y)=y(T-C)+(1-y)(-C)=yT-C u(0,y)=y?鄢0+(1-y)*0=0 解u(1,y)=u(0,y),得:y=■。當企業違法經營概率小于■,政府最優選擇是不監管;如果企業違法經營概率大于■,政府最優選擇是監管。當生產者違法經營概率等于■,政府可根據經驗和市場環境等來決定如何進行監管。 從以上結果可知,y與T成反比,y與C成正比。即當C一定時,罰款的金額T越小,企業違法經營的概率y越大。當T一定,監管成本C越大,企業違法經營的概率y越大。 我國對違法企業的監管力度不夠大,一方面對企業的罰款上限過低,另一方面自身監管成本較高。 2、對的分析 給定x,企業選擇違法經營(y=1)和合法經營(y=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u(x,1)=x(-R-T)+(1-x)R=(-2R-T)x+R u(x,0)=x?鄢0+(1-x)*0=0 解u(x,1)=u(x,0),得:x=■。 當政府監管概率小于■,企業最優選擇是違法經營;當政府監管概率大于■,企業最優選擇是合法經營。 從以上結果可知,違法收益R一定時,政府監管的概率x與T成反比,罰款T越高,監管概率x越小。由于罰款越高,對潛在違法企業的威懾力越大,其違法經營的可能性越小,則政府可減少監管的頻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生產經營違法食品的,處以違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依據該條例,當罰款T是違法收益R一倍時, x=■=■=33.34%;當罰款T是違法收益R五倍時,x=■=■=14.29%,即法律規范政府監管概率在14.29%≤x≤33.34%??梢姡蓪φO管要求不算高,但政府監管部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監管的概率還遠低于14.29%,進一步說明政府的監管力度的疲軟。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是目前政府和食品企業利益博弈的均衡結果,均衡結果的產生條件在于:政府對違法企業的罰款上限低、監管的次數小和目前單位監管的成本高導致違法企業的發現概率小、違法成本低,更愿意以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搶占食品市場,從而令更多的食品企業加入到違法生產不安全食品之列,增加了市場食品安全問題的隱患。 (二)政府管制與企業食品安全責任的契合性分析 第一,政府管制可提高企業資源有效生產率。食品安全問題是企業食材加工無效率而引起資源浪費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政府對食品企業的管制的目的是通過創造出對高品質食品的有效需求,促使企業在生產過程尋求有利于提高食品有效生產率、降低過程中的無效成本的方法。曲如曉(1997)認為政府管制能夠促使企業技術創新,優化工藝和產品質量,從而提高資源生產率。 第二,政府監管可提升質優的食品企業的競爭力。食品企業競爭力已不僅僅表現為產品的價格競爭,更多的是表現為質量、包裝、品牌和服務等非價格競爭力。盡管政府管制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初始成本,但從長期動態的觀點來看,管制事實上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傅京燕(2004)認為設計得當的管制不僅不會增加成本,而且還可以通過促進創新,提高資源的使用率來提高競爭力。 四、結論與建議 在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政府監管對于解決近年來較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責無旁貸。正如前文所述,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是政府和食品企業利益博弈的均衡結果。雙方的博弈存在著契合點,政府加強監管有利于食品企業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和競爭力,營造優質食品的生產營銷環境,從而促進社會福利。因此,政府應從保障經濟秩序和民眾健康角度出發,加強自己的監管執行力和推動自愿性食品安全協議的發展。 (一)強化政府監管的執行力 第一,完善政府監管的法律體系。2009年6月1日,中國出臺了《食品安全法》,奠定了現代食品安全監督體制的基礎,并確立了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框架。但現行的《食品安全法》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罰款上限,完善食品安全標識制度、食品添加劑的安全使用制度等,提高食品制作的信息對稱性。 第二,完善政府監管機構職能。首先,政府應提高監管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我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超越部門利益之上、獨立的、高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尚未真正建立。其次,提高監管成員的整體素質。為了避免管制機構成員處于私利而與政府管制目標發生偏移,應對中國現行的干部人事任免制度進行改革,適當采取聘任制,吸納高素質人才。 (二)推動自愿性食品安全政策的發展 第一,實施自愿性食品安全協議。自愿性食品安全協議是政府通過非強制性措施鼓勵食品企業進行自我約束的監管方式之一。自愿性食品安全協議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的實施,參與企業通過食品安全認證加入了協議,均取得了較佳的環境表現和社會效益。政府要盡快完善與自愿協議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認證的一系列服務。 第二,完善社會的監督體系。政府應發揮在食品安全管制上的積極引導作用,不斷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食品安全披露制度、輿論和公眾監督機制,鼓勵公眾、媒體、民間環保組織等參與監管企業食品安全中。 參考文獻: [1] 朱希剛.我國糧食生產率增長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1999(7) [2] Gary Gereffi, Joonkoo leea, Michael Christiana.US Based Food and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Healthy Diets [J]. Journal of Hunger and Environmental Nutrition, 2009(4):357-374. [3] 李軍鵬,傅賢治.基于市場失靈的食品安全監管博弈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7(7):52-55. [4] 曹婧,孫紹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博弈模型分析——以食品安全問題為例[J].經濟體質改革,2010(4): 164-16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96913.htm. 作者簡介:王晨(1991—),女,漢族,廣東惠州人,華東交通大學,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質量管理。 張桂芳(1990—),女,廣東中山人,北京林業大學2009級國家獎學金獲得者,2009級物業學生黨支部副主席。研究方向:食品安全。 梅楚晗(1990—),上海人,北京林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研究方向: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