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中國的法治建設必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歷史工程,絕不可能迅速而輕易地實現,法的現代化必將在法治建設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法作為社會關系的調整與符號系統,其自身的現代化,一定意義上就成為社會全面現代化的條件和標志。本文從法的現代化的視角,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入手,簡單分析了我國法治建設的基本努力方向與目標。
[關鍵詞]現代化 法治 法治建設
現在,關于現代化的含義,大體說來有四種:第一:指在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后形成的特定的國際關系格局中,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經濟與技術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第二:指經濟落后的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第三:將現代化界定為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總稱。第四:現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即現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們這個歷史時代的一種“文明的形式”。這些觀點各有側重。本人認為,由于現代化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變化,所以現代化就不僅是物質生活方式的變化,而是基于科學技術革命引起的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社會總體的變遷,是特定社會的現代化因素不斷增加的過程。法作為社會關系的調整與符號系統,其自身的現代化,一定意義上就成為社會全面現代化的條件和標志。法與現代化的內在聯系決定了法的現代化的地位與意義。法的現代化是與現代化的需要相適應的、法的現代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法的現代化,并不是完全為了滿足現代化的要強求,而是因為它本身是現代社會中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目標。不能將法治與現代化分割開來,法治就是現代化的一部分。在當代中國,大多數情形中“法治”一詞可能具有如下幾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指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控制方式,即根據法律而非道德、長官的意志或其他什么來治理、協調社會。第二,指一種依法辦事的原則。第三,指良好的法律秩序。第四,指具有某種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第五,指一種梁山的價值標準。一般來說,若不限定語境地談“法治”,則法治至少同時具有如下兩方面的內涵:依法辦事及該所依之法本身是良善的。
根據法的現代化的動力來源,法的現代化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內發型法的現代化和外源型法的現代化。中國的法的現代化根據法的現代化的動力來源屬于外源型法的現代化,是指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社會受外力沖擊,引起思想、政治、經濟領域的變革,最終導致法律文化領域的革新。外源型法的現代化雖然發生時比較迅速、突然,但要真正與本土法文化融合,難度很大,需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這就給我們的法治國家建設帶來了巨大的難度。這是因為外源型法的現代化是以政治經濟為中心的,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生長于該社會的文化土壤。所以我們在我國的現代化法治建設中需要始終堅持把握好外來法律資源與本土法律文化關系。
在法的現代化背景之下,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堅持和堅強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締造者,也是社會主義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歷史實踐表明,加強黨的領導是取得社會主義建設成功的關鍵,而社會主義中國又只能是采取一種政府主導型的法治國家建設思路,也即外源型的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設道路。這兩方面因素表明,法治國家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正如前文所述,法的現代化的進程,是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變遷。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建設中,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就需要我們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轉變,需要從黨的領導層面把關,對外來法律資源科學有效的篩選,并注重與本國本土法律資源的融合與適應,批判的吸收和借鑒外國優秀的法治建設經驗。做到與本國的國情與實際相結合,是外來法律資源真正在中華文化土壤上生根發芽。
第二:完善民主建設,努力推進政治、社會、經濟等全方位的社會主義民主,并注意將取得的成果制度化和法律化。法治所依賴的政治模式只能是民主政制,在法的現代化進程中,雖然我國的民主政制發展的比較完善,但是民主的觀念并沒有深入人心。我們需要對民主進行制度到觀念的轉變。中國近代法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在法的現代化進程中,法律制度變革在前,法律觀念更新在后,思想領域斗爭激烈的特點顯著,這就需要我們在現代化的法治建設中做到制度到觀念的轉變;另外,社會主義中國的法治建設還必須與時俱進的肯定和保護公民的各種人權,完善人權制度建設。同時,外國先進的民主政制建設的吸收引進可以大大減少我們法治建設中民主政制建設的難度,,但是必須時刻注意與本土法律資源的融合,使之真正適應社會主義中國的法治建設。
第三: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如江澤民所指出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意味著必須健全財產法律制度,依法保護各類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并對他們進行監督和管理。必須完善經濟體制轉軌,實現經濟運行的市場化。法治建設過程中,必須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我國的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還不是很完善,在這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已經發展了數百年,他們有著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但是還是要強調外來優秀法律資源的本土化,使之真正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法治建設發揮力量。同時,在市場經濟現代化法治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設,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真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發展的需要。
第四:增強全民政治法律意識。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其主人翁和領導力量是全體人民。這意味著更好更快的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提高全民的參與意識,在法治層面來看,首要的就是要通過各種普法措施,全面提升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法律參與意識、依法辦事的觀念以及依法辦事的能力。社會主義中國法治現代化是與現代化需要相適應的,法的現代性不斷增強的過程,這一切也依賴于全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所以在法治建設過程中全民的政治法律意識顯得格外重要。但必須時刻防止外來糟粕的法律文化意識的侵襲,吸取外來正確的優秀的法律文化資源,豐富全體人民的法律領域的精神生活。
第五:推進立法進程、行政執法體制和司法體制的改革。中國的法的現代化的啟動形式是立法主導型的,但是,法治國家的建設必須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須兼顧立法、執法、司法以及法律監督等各個環節。法的現代化進程就是法的現代性因素不斷增強的過程,這種現代性的因素要同時體現在立法司法執法以及法律監督方面,是我國的法治建設的整個系統真正全方位的現代化,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同時也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注意在法治國家系統的建設過程中外來法律資源與本土法律資源的融合。
結語:現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背景下,尤其需要認真結合本國的實際,特別是各個地方制度建設的有益經驗,積極探索我國法治建設的重大問題,從而使法律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17.
[2] 葛洪義.法理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217.
[3] 宋方青.法理學[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