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東盟發展出現一些新特點、新趨勢下,探討國際制造業發展對中國—東盟及先進制造業的影響,通過對廣西先進制造業影響展開分析,發現廣西與東盟聯系更加緊密,廣西先進制造業應深化與東盟各國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中國—東盟 國際制造業 廣西 先進制造業
一、中國—東盟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
1.中國—東盟互為主要貿易伙伴,雙方的經濟聯系紐帶日益變得牢不可破。雖然東盟和中國的經濟在相當程度上是競爭而非互補性的, 東盟國家也擔心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威脅其自身的貿易、投資和就業環境, 但東盟還是拋棄了拒絕或阻礙中國經濟對其影響迅速擴大的做法, 對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持越來越積極的態度。2011年,中國對東盟貨物進出口額及其增長速度中,出口額17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1%,進口額19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6%。在中國對主要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中國香港、東盟、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中國臺灣)貨物進口額中,東盟排名第三,僅次于歐盟2112億美元和日本1946億美元①,東盟各國分享著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經濟騰飛的紅利,依賴中國經濟的發展來帶動本國經濟。
2.隨著美國“重返亞洲”步伐的加快,菲律賓、越南等國屢次利用南海問題挑釁中國,欲綁架東盟對抗中國未得逞,中國與東盟關系的主流是把握發展大勢,在發展進程中不斷加深合作。給中國—東盟關系制造裂痕并非一廂情愿之事。發展是中國—東盟區域合作最突出的特征,也是這一地區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主要發動機之一的基礎。2011年第45屆東盟外長會議因菲律賓刻意借南海問題攪局,會議未能發表聯合公報,這在東盟成立45年來的歷史上實屬首次。菲律賓欲綁架東盟來實現菲律賓在南海的利益,遭到了東盟各國的反對。中國跟東盟的關系,這幾年發展總體上還是不錯的,特別是2010年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區啟動了以后,東盟各個國家都從中獲得了很多經濟上的好處,東盟十個國家里面有五個國家根本跟南海就沒有關系,他們不愿意被卷進這個漩渦里面。中國、東盟以及亞太地區所有國家的發展,均從中國和平崛起,穩定的地區環境中獲益匪淺。
3.中國進一步加強與東盟的社會人文交流,同東盟共同促進文化、教育、旅游、青年等領域交流,不斷增進民間了解和友誼。2006年以來,中國—東盟已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2011年,為慶祝雙方建立對話關系20周年,文化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在重慶舉辦了以“東盟文化周”為主要內容的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自2005年起中國逐年大幅增加向東盟10國提供的政府獎學金名額,2008年以來,每年獎學金數量遞增50%。2010年,中國為東盟國家提供的政府獎學金數量達到了3337人,比2005年增長了329%。2011年,在華學習的東盟留學生總數約為5萬人,中國在東盟各類留學人員已達到7萬人,東盟國家開設有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共有孔子學院28所,孔子課堂14個。中國與東盟的旅游業發展迅速。中國與東盟各國互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越南、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已位居中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前10位,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一直穩居中國入境旅游的15大客源國之列,達到了以旅游促友好的目標。②中國先后舉辦了五屆中國-東盟青年營和五屆中國-東盟青年企業家論壇及交流活動,促進青年人才的交流。中國與東盟在社會人文交流上相互交往的程度前所未有。
21世紀,中國將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亞太地緣政治格局中的主導國家,中國與東盟需要積極建立睦鄰互信和雙邊戰略伙伴關系,從地緣經濟、政治、安全等方面來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繁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
二、國際制造業發展對中國—東盟及先進制造業的影響
1.國際制造業從中國轉移至東盟國家初露端倪。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增加,再加上人民幣已經連續7年保持小幅升值態勢,原有的制造業優勢已明顯減退,國際制造業正部分從中國轉移至薪酬水平相對更低廉的泰國、緬甸、越南等東盟國家。2012年,越來越多的國際制造業企業選擇了關閉或縮減在華業務,阿迪達斯關閉其在蘇州的唯一一家在華直屬工廠,或將遷往東南亞;松下最大規模裁員波及中國,上海工廠年內關停。2011年,據《香港商報》報道,僅東莞就有500多家港臺制造企業悄然遷往東盟。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企業加速在東盟國家投資,中國啤酒業巨頭青島啤酒公司在泰國首都曼谷興建第一家海外工廠;(北京)福田汽車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已組裝小型客車;水產加工和食品業巨頭(四川)通威集團在越南成立了飼料工廠。國際制造業呈現出由中國東部往中國中部、西部和東盟國家轉移齊頭并進的態勢。
2.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希望能吸引本國制造企業回流本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制造業回流,意指跨國公司將制造業投資和生產能力從海外向國內轉移的一種現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廠遷移回國,也包括在本土建設工廠,取代在海外建廠或采購的計劃。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以國際金融危機為契機,西方國家正在或將要讓制造業的重心重新從國外轉移到本國,以解決國內就業崗位不足。美國政府一直在想方設法提振就業,解決就業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客觀上為美國制造企業的“回流”創造了條件。2011年6月,美國香薰蠟燭廠商在馬里蘭州格倫伯尼(Glen Burnie)開設了其第三家工廠,這也是該公司首家位于美國本土的制造基地,“輾轉”國外18年回到美國。
3.以中國、新加坡為引領,中國—東盟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東盟的很多制造業都處于“微笑曲線”的弧度底部,在弧度底部的制造業以成品裝配和低端產品為主,因為技術含量低,產品增值收益少,且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替代,于是中國—東盟在促進制造業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新加坡力爭成為世界領先的高附加值先進制造業國家。在新加坡的先進制造業中,精密機械制造是非常重要的行業,2006年,該行業為制造業帶來了大約218億新元(約合143.4億美元)的收入,約占制造業總產值的9.6%,目前該國還在大力發展電力、航空、醫學技術、汽車及其他先進制造業領域。在中國,各地政府都出臺了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規劃,力爭搶占制造業制高點,包括工信部與廣西簽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廣西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攜手把廣西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面向東盟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
三、中國—東盟與國際制造業發展對廣西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影響
1.國際制造業發展使廣西與東盟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從空間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相互關聯企業之間的供應關系和成本互動構成了企業空間區位的向心力,只要運輸成本存在,市場固有的外部性就會刺激上下游企業和中間品生產企業的空間集聚,最終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并通過集團內部的高度專業化分工,集群內企業共享產業關聯效應。國際制造業企業中國、東盟的布局,形成中國、東盟企業的空間集聚,廣西與東盟貿易往來更加頻繁,這為廣西發展先進制造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2010年,廣西與東盟進出口貿易為進出口652559萬美元,比上年增加32%;出口458835萬美元,比上年增加27.1%;進口193724萬美元,比上年增加45.2%,雙邊的貿易呈現增長態勢。2011年上半年,廣西與東盟進出口總量及增速不斷攀升。東盟繼續保持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廣西與東盟進出口39.31億美元,增長49.5%,占全區進出口總額的38.3%。其中,出口27.56億美元,增長56.2%;進口11.74億美元,增長35.7%。③
2.以技術為核心,加快發展廣西先進制造業,提高在東盟的市場競爭力。同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與東盟,在很多領域實際上存在著競爭,為避免競爭,廣西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2011年上半年,廣西機電產品出口22.53億美元,增長37.9%,比1至5月提高2.4個百分點,占全區出口總額的41.9%,所占比重較去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41億美元,增長30%。④廣西要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合作,積極承接東部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鏈和出口商品結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的技術含量,擴大工業制成品、精加工產品和成套設備的出口比重。
3.政府正確引導廣西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防止廣西先進制造業發展與東盟各國的趨同現象。通過政府引導,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具有廣西特色的先進制造業,避免與東盟各國的先進制造業劇烈碰撞。東盟各國的無線電、電視、通訊設備和裝置制造業,食品和飲料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制造業占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廣西應重點發展在東盟各國是屬于比較稀缺的先進制造業,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與東盟各國的先進制造業形成不同的分工,互補的結構,使廣西與東盟各國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4.廣西先進制造業企業要積極地“走出去”,更好地服務于東盟各國,壯大廣西先進制造業。據商務部網站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32個國家和地區的339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實現直接投資600.7億美元。中國企業逐步開展和加快國際化進程,實施“走出去”戰略。廣西先進制造業企業要順應中國企業發展的國際化階段,走出去,到東盟各國。廣西先進制造業企業走出去的途徑有:(1)企業在東盟國家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廣自己的品牌,樹立當地企業形象,以便更好、更多地銷售自己在當地和中國所生產的產品,避免更多的關稅壁壘等;(2)通過并購參股獲得東盟國家企業相應的品牌,拓展東盟的銷售渠道;(3)通過海外代理把產品打入到東盟市場;(4)對外承包工程,即到東盟廣闊的市場去承攬工程,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②中國—東盟合作:1991-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③廣西統計年鑒2011數據整理。
④廣西統計信息網:廣西進出口額超百億美元 外貿增速喜人。
參考文獻:
[1]羅煒東,黃忠.東盟對中國崛起的認知和反應—以東盟大國平衡外交政策的調整為例[J].東南亞研究,2010(3):61-66.
[2]鐘聲.把握中國東盟關系的主流[N].人民日報,2012-4-5(3).
[3]張克成.東盟對中國的地緣戰略意義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0(7):1-2.
[4]趙優珍.國際制造業發展新態勢與國際金融危機對先進制造業的影響—兼論國際金融危機對上海市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2011(1):9-12
[5]孫林巖.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制造業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225.
[6]劉海瀅,沈俊霖,李孟鵬.中國企業如何成功“走出去”[N].經理日報,2012-2-14(7)
作者簡介:全勝躍,男,1977出生,籍貫:廣西百色,職稱:講師,學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