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與東盟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經濟互補,是友好近鄰,也是重要的戰略伙伴。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安排,將中國與東盟國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加強區域合作,更加相互依存,也是實現東亞和亞太地區的持久和平、促進共同繁榮的需要,對穩定和鞏固中國的周邊環境具有積極意義。針對中國東盟區域合作面臨的制約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些對策穩步推進次區域開發合作,使之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發展的新要求。
[關鍵詞]次區域合作 產業結構 自由貿易區 經濟增長
一、次區域合作的內涵
1.次區域的界定
次區域,又稱亞區域,是指相對于某一地域范圍而言,涉及多個國家(地區)的,因一定的關系而聯結起來并被一致認可的較小地區。次區域的范圍可大可小,主要看相對于哪一區域。比如,相對于幾個大洲而言,在一洲之內,涉及范圍較大的組織(非洲統一組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可以稱為次區域;一國之內的幾個地區組成的共同體(如華南經濟圈、長江流域經濟圈等)也可稱為次區域。
因此,次區域經濟合作是相對于區域經濟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國家和地區接壤地區之間的跨國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則,在生產領域內,通過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而開展的較長時期的經濟協作活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其實質就是生產要素在“次區域”這個地緣范圍內的趨向自由化的流動,從而帶來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產效率的相應提高,主要表現為在這個地緣范圍內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因而,在經濟范疇上,它屬于區域經濟一體化范疇。
2.中國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
迄今為止,中國已參與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具有機制性的,如曼谷協定、已經簽署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定;二是具有論壇性質的,如APEC、亞歐會議;三是其他正在進行的,如上海合作組織、東北亞區域合作、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總的來看,以兩岸四地為核心、以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和功能性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為手段、以積極倡導與建立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為導向的中國對外區域經濟合作框架的雛形正逐步形成。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次區域經濟合作現狀
1.貿易領域
中國和東盟的經濟實力都在穩定增長,雙邊貿易合作不斷擴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的貿易額以年均21%的速度穩步增長。1995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大關,2002年《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旨在推動雙邊貿易發展。2004年,雙方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2007年貿易總額達到2025億美元,提前三年實現雙方領導人提出的超2000億美元的目標。2008年和2009雙邊貿易總額為2311億美元和2130億美元。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縮寫CAFTA,簡稱自貿區)啟動。其后,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降至0.1%,雙方93%的產品貿易關稅已降為零。自貿區建立后,東盟和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占到世界貿易額的13%,中國與東盟十國相互開放市場,形成一個擁有19億消費者,6萬億美元GDP總值的經濟區,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是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927.7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11年,中國連續3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同時保持為中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2012年是《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10周年,雙邊友好合作關系全面深入發展的一年。多種合作形式推動下,雙邊經貿合作成果豐碩,在經貿、投資、旅游、通信、教育和交通等領域進行了大量交流合作。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貿易快速增長的同時,雙邊貿易呈現以下特點:
進出口額差距不大,雙邊貿易保持均衡發展。據海關信息網數據顯示,2002年~2011年,中國與東盟貿易呈現逆差態勢,逆差額保持在230億美元以下,其中2008年和2009年,逆差額均低于30億美元。2012年1月~7月,中國自東盟的進出口額為2205.69億美元,同比增長9.8%,高于全國外貿增速。其中進口額和出口額均為1100多億美元,貿易首次出現順差,順差額為3.87億美元。
2.產業結構
雙邊貿易結構競爭性和互補性共存,競爭性下降,互補性有所上升。一方面,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結構具有一定同構特征,雙邊市場上進出口商品相同,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中國和東盟在資源稟賦上存在一定差異,產業結構上存在互補性。海關信息網數據顯示,2012年1月~7月,中國自東盟進出口的前10大商品中,有5大類商品相同,分別是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農產品、成品油、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相同的進出口商品說明我國與東盟的貿易存在競爭性,雙邊貿易較多的是產業內貿易,是源于雙方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同一層次,在國際產業轉移處于同一階段。雙邊間的競爭仍處于比較低的層次,區域內的分工模式需要進行相應轉變。
另一方面,雙邊貿易中同類進出口商品競爭性下降,互補性有所提升。海關信息網數據顯示,2012年1月~7月,中國與東盟進出口的前10大商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2類商品進口額的同比增長率低于3%,保持低速增長;出口的2類商品的同比增長率超過10%保持快速增長。中國自東盟進口和出口許多農產品并不直接競爭,進出口的農產品存在較高的互補性。東盟國家的熱帶水果越來越多的進入到我國市場,中國的溫帶水果也逐漸進入東盟市場。
3.投資領域
2008年,東盟來華投資項目1323個,合同外資金額達81.85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54.61億美元。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也在不斷增長,目前中國在東盟累計投資項目857個,投入金額1087億美元,分別占世界各國對東盟投資的8%,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8.25%。2012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投資14.88億美元,同比增長34.3%。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在東盟投資額已達188億美元,僅2008年以后新增投資額就占中國對東盟累計投資總額的70%以上。中國對東盟投資領域已擴大到建筑、飯店、電氣、礦業和運輸等行業。同時,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上半年,東盟對華投資45.5億美元,同比增長27.5%。截至2012年6月底,東盟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達738億美元,占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累計已接近930億美元。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東盟已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三、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次區域經濟合作
1.合作可行性
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與東盟各國都開始重視在東亞開展區域金融合作,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2000年5月東盟與中日韓三國財長在泰國簽訂了《清邁協議》,決定在東盟和中日韓三國間建立雙邊貨幣互換機制,中國與東盟在儲備貨幣合作與推進區域性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等領域的合作有序展開。中國和東盟各國還在短期資本流監控、早期預警機制的建立以及加強金融政策等方面開展對話與合作。
近幾年,美國和歐盟市場需求偏軟是我國進出口貿易遭遇到的最大挑戰。2012年,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仍處在歐債危機中,美國經濟復蘇步伐緩慢,中國進出口持續低迷。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迫切需要尋找新興市場作為外貿突破口。中國與東盟貿易的高速增長,已成為新興市場的亮點。未來東盟市場仍大有可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中國與東盟有著良好的貿易基礎。中國擁有與東盟開展雙邊貿易良好條件:(1)中國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相互間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和相似的歷史遭遇;(2)資源稟賦各具優勢,產業結構各有特點,具有一定的互補性;(3)在國際事務中有著廣泛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4)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改善和發展與東盟及其成員國的友好關系,相互間政治關系、經濟關系不斷有新的發展。
2.合作領域
(1)貨物貿易。東盟市場潛力巨大,雙邊貿易具有互補性,打造優勢互補產業鏈。東盟10國擁有5.84億人口,經濟增幅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民生改善,市場繁榮,需求旺盛,市場廣闊。中國和東盟雙方在經濟上呈現出明顯的互補性,從商品結構看東盟在食品、農礦產品和能源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增加中國自東盟的進口。中國在紡織品、服裝、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商品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此外,中國的機械電子設備、精密儀器、鐘表手表、車輛、金屬產品和化工產品具有潛在優勢,增加中國對東盟的出口。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相互出口增多。對于雙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中國和東盟各國可以相互配合,打造優勢互補的產業鏈,以貿易投資便利化推動產業升級。
零關稅政策,掃除貿易障礙,促進雙邊貿易發展。自貿區內匯集零關稅商品,使雙方進出口企業積極性空前提高,盡享自貿區便利,通達全球大市。雙邊在自貿區內逐步實現零關稅,2010年1月1日起,中國對東盟10國91.5%以上產品實行零關稅,對東盟平均關稅從9.8%降到0.1%;東盟6個老成員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對90%以上的中國產品實行零關稅,對中國平均關稅從12.8%降為0.6%,東盟4個新成員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在2015年實現這一目標。
(2)物流標準趨同。中國—東盟港口物流邁向標準化時代,極大促進雙邊貿易高效發展。在港口物流標準化工作方面,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不斷加強協作。2012年9月16日,中國—東盟港口物流標準數據庫與檢索系統的問世。廣西作為中國對東盟開放的前沿,率先創建了中國—東盟港口物流標準數據庫與檢索系統,成為國內外用戶開展港口物流標準化研究及標準化工作的專業標準信息來源,系統精確跟蹤最新標準動態。隨著中國—東盟區域性物流基地建設不斷推進,雙邊貿易額不斷增加,港口物流業務量不斷增加,實施物流標準化可以提高物流效率、節省物流成本,并有力推動了中國—東盟港口物流健康發展,促進雙邊貿易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董銳.國際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概念演進及理論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05)
[2]何秋霞.中國與南非雙邊貿易的實證研究[J].?北方經濟.2011(20)
[3]秦京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額提前3年超2000億美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08-29
[4]楊力剛.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動因探討[J].時代金融.2011(24)
[5]謝志剛.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0(04)
作者簡介:吳瓊,女,(1976-),漢族,遼寧海城,經濟學碩士學位,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