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檢驗檢疫口岸驗放是通關流程的一個法定環節,是檢驗檢疫機構履行質量安全監管職能,服務外貿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參考國外先進的做法,發現并完善蘇州口岸檢驗檢疫驗放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服務質量,促進外貿發展。
[關鍵詞]檢驗檢疫 口岸驗放 問題 完善
一、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蘇州大量引進外資,進出口業務日益增多,給檢驗檢疫口岸查驗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何構建科學完善的檢驗檢疫口岸驗放控制體系,既能服務外貿經濟健康發展,又能提高把關成效,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1.加強風險分析評估。風險評估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后,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發達國家基本都建立了很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來達到檢疫監管的目的。在對產品進行科學風險分析后,就能有效合理地區分高危產品和低風險產品,再進行分類管理,然后再實施后續的檢疫監管和驗證放行工作。在食品、動植物產品等敏感產品的檢疫監管中,風險評估的作用尤為突出。
2.強調產品溯源管理。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對食品藥品、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等強化源頭管理,采用企業注冊登記、產品質量安全認證以及備案許可等手段,強化事前把關,設置市場準入門檻。這樣既能確保檢驗質量,又可以減輕口岸驗放的負擔,并且一旦產品在事后管理中發現問題,能做到及時預警,追根溯源,及時召回不合格產品,實行扣留、銷毀等處理工作。
3.實行口岸協作聯動。許多發達國家都通過法律等形式,規范并明確各個口岸監管部門(如海關)之間的相互協作,一旦發現某產品有缺陷,立即啟動快速預警系統,由查驗部門發出指令,其他部門嚴格配合執行,采取終止或限制有問題產品的進口、銷售、使用等緊急控制措施。
4.建設公共信息化平臺。多數發達國家進出口物流信息基本上都有一個政府建設的公共信息化平臺,如澳大利亞的公共電子平臺,進出口企業和通關代理公司通過平臺向海關和檢驗檢疫機構申報數據,海關和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放行,保證了檢驗檢疫信息的真實有效性,也方便查詢。
三、蘇州口岸檢驗檢疫驗放存在的問題
蘇州口岸現行的進出口商品驗放控制體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法檢范圍:采用列名式《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的進出境商品目錄》。動植物疫病疫情檢疫疫區以國家質檢總局文件或公告方式逐一發布和解除;國境衛生檢疫疫區按國際慣例統一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疫病疫情目錄。第二,查驗模式:實施分類管理,法檢與清單報檢抽查相結合,口岸現場查驗與下廠查驗相結合。查驗方式主要包括批批檢驗和抽批檢驗等。第三,放行方式:法檢目錄內的進出口商品,海關憑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貨物通關證明驗放。檢驗檢驗機構則通過口岸查驗,驗證商品合格且提供資料完整后,予以放行。與國際先進做法相比較,蘇州檢驗檢疫口岸驗放存在以下問題:
1.檢驗檢疫職責定位不科學。蘇州口岸檢驗檢疫查驗部門承擔著太多的具體檢驗職能,檢驗檢疫執法人員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開展本應作為重點的監督管理職能,繁雜的現場查驗工作,還經常要下廠查驗,承擔起替企業產品質量把關的無限責任。
2.檢驗檢疫信息閉塞。蘇州口岸檢驗檢疫信息的來源主要是企業申報的數據,大量的二線貨物流轉和放行信息無法得到有效監控,也無法驗證信息的真實性。過分依賴海關的驗放體系導致無法從多方獲取檢驗檢疫信息,無法做到提前布控,逃漏檢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一日游和出境的集裝箱檢疫申報,無法有效做好布控查驗。檢驗檢疫信息的閉塞也不利于口岸查驗部門工作效率的提高,無法快速獲取信息,查驗起來就事倍功半。進出口物流貨物無法快速結轉,也不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完善蘇州口岸檢驗檢疫驗放機制
1.完善檢驗檢疫法律法規。健全的法律法規是檢驗檢疫這個行政執法機關履行職能的基礎。第一,要調整檢驗檢疫機構的職能定位,將監督管理作為檢驗檢疫工作的重點;第二,要出臺相關條例規定,促進檢驗檢疫機關和其他口岸執法部門(如海關等)的聯防聯控,強化監管力度;第三,出臺法律法規,推動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方便分類監管。
2.建立風險評估體系。有效的風險評估是影響檢驗檢疫口岸驗放效率的重要因素。蘇州口岸作為華東地區重要的進口食品口岸之一,食品的日常監管是重點工作。合理長效的風險評估體系可以有效的區分高危產品和低危產品,分類監管,快速有效的進行食品驗放工作。
3.促進檢驗檢疫全面信息化建設。檢驗檢疫信息化建設是提高口岸驗放效率的重要手段。第一,建立物流貨物信息平臺,方便檢驗檢疫執法人員查詢相關信息,有效布控,規避逃漏檢行為;第二,建立視頻監管系統,對低風險貨物實行視頻查驗,加快驗放效率;第三,建立人機雙指令放行系統,嚴格控制出入境貨物的放行,提高口岸驗放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江虹.歐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比較研究及我國的對策[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第五期.
[2]沈學友.澳大利亞進口食品的檢驗和包裝標識要求[J].中國檢驗檢疫,2003(6).
[3]張華賓,任兆璋.新加坡對外商品貿易分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