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發展,貿易安全與便利成為各個國家首要考慮的問題,這給海關與商界均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全球貿易安全與便利標準框架》提出了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的概念,結合我國實際,本文擬首先介紹伙伴關系提出的背景和各國海關相應的做法,然后具體分析實現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遇到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一、提出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的背景
“9.11”事件及隨后發生的一系列恐怖主義事件促使國際社會大大提升了對貿易安全與便利的重視程度,為保證各國海關有效履行稅收征管、邊境保護等方面的重要職能,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監管互認,信息共享,保障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安全,實現貿易便利化,世界海關組織(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WCO)在充分吸收成員國海關和商界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個關于保障國際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的制度,即《全球貿易安全與便利標準框架》(以下簡稱《標準框架》),作為WCO成員必須接受和實施的最低標準。海關與商界之間的伙伴關系是《標準框架》的兩大支柱之一。至此,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被正式提出,在《標準框架》隨后的技術說明中,將伙伴關系解釋為“各國海關都應該與企業建立伙伴關系,以保證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安全”。
二、AEO概念的引入
為明確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相關標準,《標準框架》引入了“經認證的經營者”(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簡稱AEO)的概念:“以任何一種方式參與貨物國際流通,并被海關當局認定符合世界海關組織或相應供應鏈安全標準的一方,包括生產商、進口商、出口商、報關行、承運商、理貨人、中間商、口岸和機場、貨站經營者、綜合經營者、倉儲業經營者和分銷商”?;锇殛P系的主體便是海關與AEO,AEO需要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在日常業務中應采取加強安全的最佳做法或制定若干安全制度,且這些標準、做法和制度應是基于風險評估和各企業的商業運作模式之上。海關應與AEO加強合作,最大限度地實現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安全與便利。
三、 各國海關與商界合作現狀
1.外國海關與商界合作現狀
(1)美國海關。受9.11事件的影響,美國海關全面重組,特別加強了邊境保護和貿易安全的職能。其中一個舉措就是實施“海關-商界反恐伙伴”計劃(Customs-Trade Partnership Against Terrorism,簡稱C-TPAT),以優惠通關、簡化貨物安檢手續等為條件,要求國內或外國進口商、貨運商、貿易中間商、制造商等按照一定安全標準,建立公司內部安全控制制度,自主規避安全風險。
(2)瑞典海關。瑞典海關為促進貿易便利化實行階梯式管理系統(The Stairway)。海關通過對企業的詳細調查給企業確定級別,頒發證書。企業的資信與手續的簡化是對等的。企業的級別越高,按海關要求做的越多,承諾的越多,通關時,海關做的就越少,通關就越便利。瑞典海關高度重視與商界的伙伴關系,認為“以客戶為主”、“與客戶對話”與有效的邊境監管一樣重要。
(3)荷蘭海關。荷蘭海關依據企業的經營規模、進出口業務量及企業以往守法記錄確定了大約700多家便捷通關的較大型企業,海關在這些企業設有專門的企業協調人(Client coordinator)。作為海關與企業的紐帶,其工作的主要內容便是協調處理海關與企業之間的各項業務,獲得企業大量的風險信息資料。
除此以外,加拿大海關“保護伙伴”計劃及澳大利亞海關“客戶認證項目”都是海關與商界合作模式的典范。
2.我國海關與商界之間合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海關與商界之間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企業分類管理制度、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等。
(1)企業分類管理制度。根據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企業實施分類管理辦法》,海關根據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報關情況、遵守海關法律法規的情況等,設置A、B、C、D四個管理類別,對企業實施動態的分類管理。企業分類管理制度體現了海關“誠信守法便利、失信違法懲戒”的監管原則,有效地促進了企業規范經營,提高了企業的守法自律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守法企業的經營成本,對營造誠實守信、合法經營的口岸經濟秩序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2)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MOU)。簽訂MOU是實現海關主管、企業自管、社會共管的重要手段。按照MOU的要求,海關與企業必須建立固定的聯系渠道和磋商機制,加強信息的交流和互通,并注重相互間的協調配合和專題調研。同時,通過MOU,海關可以幫助企業明確自己的權利,為企業提供指導和培訓,及時給規范出口企業提供最新便利措施。海關與企業簽訂MOU,體現了海關以企業為單元的管理思想。
除此以外,海關還通過召開企業座談會、實施關務公開等制度與企業建立聯系渠道。
四、我國海關與商界合作存在的問題
1.法律問題
《海關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是國家的進出關境監督管理機關?!边@從法律角度就把海關與商界的關系定義為“監督管理”和“被監督管理”,如果不能對這一關系作合理理解,那么海關與商界的“伙伴”關系從一開始就缺乏法律授權。
2.意識問題
海關的主體意識與商界的客體意識仍然根深蒂固。在實際操作中,海關重“管理”,輕“服務”;重“安全”,輕“便利”。我國海關與商界雖然也存在著多種形式的合作,但海關都是居于主導地位,企業屬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企業自身的主體意識還有待加強,特別是中小企業意識不夠,擔心海關出臺的任何政策都會以增加企業成本為代價,造成企業消極應付的狀態。
3.“商界”的范圍狹窄。
《標準框架》中對商界的定義就是AEO—“經授權的經營者”, AEO不僅包括大企業,還包括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不僅涉及海關與企業兩個主體,還包括了以行業協會為代表的第三方組織,美國海關C-TPAT計劃中的AEO甚至還包括美國本土外的企業。對比我國海關的實際情況,目前與商界的關系還局限在與進出口企業的合作關系上,不包括第三方的參與,商界的范圍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拓展。
五、帶來的啟發
1.順應形勢,轉變思想,服務大局
長久以來,我國海關過多側重于監管職能,而忽視了服務便利職能?;谶@一點,為應對環境變化,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中國海關應積極轉變思想,樹立起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的意識,將海關與商界置身于一個平等的框架內開展合作,增強企業對海關的信心。在實踐中要積極引導企業建立主體意識,主動把企業自身和海關連成一片,要讓企業認識到,海關與企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
事實上,關于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的內涵,國際社會也沒有一致的結論,各國都是站在本國的立場去加以理解。構建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不能照搬照抄國外的管理經驗,要考慮到中國國內的實際情況,比如中小企業多,實力較弱,主體意識不強,對海關信心不夠等。我們應積極整合現在我國海關與商界合作的各項資源,避免全盤否定,只求“創新”,應在對比、借鑒的基礎之上逐步整合創新。
(1)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都具有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作用。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不僅要考慮到大企業的利益,還應該重點引導和關心中小企業。但由于中小企業實力較弱,對國際貿易的運作流程比較生疏,導致海關對其實行旨在促進貿易便利化的措施時,中小企業會因為可能增加運營成本而產生消極退出的想法。由于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對企業實行的是自愿加入原則,首先應在感興趣的守法大企業里進行試點,產生成效后再逐步推廣到中小企業。
(2)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我國的企業數量相當龐大,涉及面極為廣泛,海關不可能承擔對所有企業的溝通和指導工作。行業協會是以同行業企業為主體,在自愿的基礎上為增進共同利益而組織起來的,身份地位相對客觀和獨立,是海關與企業之間一個較為合適的聯系橋梁。各國海關如美國、荷蘭和瑞典等國海關,均相當重視與商會等行業協會的聯系和配合。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與行業協會的定期溝通聯系制度,是構建海關與商界伙伴關系的重要基礎。